 无障碍    长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11440300MB2C9219X4/2025-00111 分类:
发布机构: 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成文日期: 2025-04-18
名称: 深圳卫生健康委2024年度工作总结
文号: 发布日期: 2025-04-18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深圳卫生健康委2024年度工作总结

发布日期:2025-04-18  浏览次数:-

  2024年以来,深圳市卫生健康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和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扎实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

  一是党建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全力做好巡察整改工作,夯实整改长效机制,组织全系统领导干部参加加强医疗卫生系统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专题培训,推进“党建+巡察”融合互促。多种形式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原原本本、逐章逐条学习纪律处分条例。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出台公立医院党委会会议、院长办公会议、院长办公会议提请党委会会议审议事项“三张清单”。强化基层党支部建设,推动公立医院内设科室党支部应建尽建,修订科室民主管理制度,党支部参与科室重大问题决策制度机制进一步完善。“深小卫”抖音、B站多平台精品迭出,形成政务传播“新范本”。

  二是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取得新进展。推动医疗卫生机构设备更新,年度固定投资额完成率全市领先。开业运营市二医院龙华医院、市中医院光明院区、市儿童医院龙华院区、市新华医院等8个项目,建成市质子肿瘤治疗中心等13个项目,新增床位超9000张,儿科、神经系统疾病等医疗服务能力水平有效提升。出台优化公立医院合作办医政策。试点建设5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深入推进社康服务扩容提质,新增全科医师1468名、社康机构44家,“15分钟社康圈”更加健全,基层医疗机构诊疗量占比达47.5%,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全面提升。市区两级医疗质控中心超过170家,出台医疗质量评价标准41个,实施围手术期安全等医疗质量提升五大专项行动,5项国家监测指标提前达标。成立全国首家医学人文质控中心,发布首个医学人文质量控制标准,明确医学人文建设十大目标,全面推进人文医院建设。

  三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国家卫生健康委在深圳召开新闻发布会,宣传推广深圳医改经验。“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机制持续完善,与市医保、医药部门建立沟通联络、政策协同、信息联通、执法联动四大机制。推动医疗服务项目价格专项调整, 中医、手术等917个项目更加体现技术劳务价值。市卫生健康委获评国家经济管理年活动优秀单位,7个案例入选省公立医院运营管理业财融合典型案例。推动建立体现岗位价值的薪酬体系,逐步提高固定薪酬占比,港大深圳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案例入选“2024年全国卫生健康综合督查典型经验”。

  四是疾病预防控制高质量发展开启新征程。出台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完成全市疾控系统改革任务,推动市疾控中心全面达到省级区域公共卫生中心建设标准,近250家医疗机构试点建立疾控监督员制度。获批全省唯一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公共卫生类别实践技能考试基地。重点传染病防控成效持续巩固,污水监测应用范围拓展至传染病多病原及多种有毒化学物质,新冠、流感疫情形势总体平稳,登革热疫情有效控制,持续推广艾滋病预约检测平台,无结核城区建设试点推进,实施消除丙肝公共卫生危害行动,2024年法定传染病和突发公卫事件报告质量全省第一,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综合评价全省第一。开展职业人群健康保护行动,4类保护做法入选健康中国行动创新实践案例,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完成率达到91.29%。精神科(心理科)门诊实现街道全覆盖,以满分成绩通过国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验收。

  五是医疗卫生高地建设迈出新步伐。实施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组织编制国际医学城发展规划,出台促进健康消费实施方案,试点落地1家外商独资整形外科医院,在14家医院、33家社康机构开展国际医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牵头深圳都市圈与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双圈九市”组建58个特色临床专科联盟,联合香港、珠海共同举办“健康湾区 携手同行”日行万步活动。获批新一轮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试点,福田、罗湖、宝安、龙岗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区。深圳医院评审评价研究中心在香港设立办事处,10个省市地区的30余家医院申报“中国版”国际医院评审认证,实现从执行国际标准到输出国际标准的转变。232名港澳医师在深长期执业,深港两地救护车实现“1分钟快速通关、1小时转运到院”,新增“港澳药械通”适用医疗机构6家、药械24种;新增“长者医疗券”适用医疗机构3家,累计服务长者9.57万人次。

  六是健康深圳建设和优化生育服务展现新作为。出台健康影响评估制度,组织开展以“健康城镇 健康体重”为重点的“爱国卫生月”“清洁深圳月”系列活动693场次,市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50.95%,15岁及以上成人吸烟率降至16.9%,大鹏新区健康县区建设入围全国典型经验。“一院一策”支持市妇幼保健院、市儿童医院高质量发展,成立全市妇幼保健机构联合体,推动市妇幼保健院与市第三儿童医院一体化运作。建设49家市级儿童友好医院,2家医疗机构入选省级儿童友好基地。新增17家市级妇幼保健特色专科建设单位,孕产妇、婴幼儿死亡率保持在先进国家和地区水平,超早产儿救治刷新全国最低孕周存活记录。完成儿童青少年脊柱侧弯筛查186万人次、近视筛查454万人次。重点人群家庭医生服务签约率超过90%,86.1%高血压患者、76.6%糖尿病患者在社康机构就诊。发布《托育机构建筑设置标准》《医育结合托育机构服务规范》,支持用人单位、幼儿园、社区等多种形式办托,全年新增托位4.9万个,千人托位数达到4.72个,全面完成年度托位建设任务。

  七是医学科技教育人才和信息化水平再铸新优势。“医教研产”协同发力,出台医教协同推动临床医学教育创新发展措施,新增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优势专科)9个。在河套地区牵头筹建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中心,协同香港推进临床试验国际规则和标准对接。推进10家研究型医院、20个研究型学科建设,加强医疗卫生机构伦理协作审查和结果互认,全市GCP项目数、合同金额数同比增长20.8%、27.6%。制修订卫生健康系统特聘岗位、高层次人才特支项目政策,引进高层次医学团队53个,高层次人才数量年度增长约20%,“十四五”以来累计引育5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担任市属医院领导班子成员。我市卫生健康信息化发展总指数连续两年在全国36个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及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一。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项目扩大至325项,全面覆盖公立医院及社康机构。深圳电子处方中心平台挂牌运作,港大深圳医院开展跨境数据试点工作,4项数据产品完成数据流通产品登记与上市,累计11家机构探索医疗数据产品交易服务。建立市“医疗健康+人工智能”创新平台,13个医学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纳入“城市+AI”应用清单,“深小卫”AI健康助手、“华佗GPT”等多款AI导诊系统在医疗机构推广使用。

  八是行业综合监管和卫生应急水平再上新台阶。扎实开展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和群众身边不正之风治理。成立市卫生健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参与制修订各类标准44项。建立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推进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平台建设,医疗机构依法执业自查工作得到省疾控局充分肯定。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完成运营管理体系建设,在5家公立医院开展合规管理建设试点。在市、区公立医院全覆盖建设“一站式”患者诉求服务点123个,开通“诉求通”二维码和“接诉即办”电话,自建立以来处理群众诉求5.67万件,成为群众诉求响应、反馈和解决的重要渠道。出台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方案,分类建设22支共615人的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宝安区构建“5分钟社会救援圈”获央视报道,全国首个“5G+无人机”血液运输智能空港平台正式启用。救护车“无忧避让”机制实施10周年,累计超2万名车主主动让出生命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