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情况
2020年,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深圳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围绕业务职能,通过政府网站、移动门户网站、政务微信、微博、政府公报和12320卫生热线等形式,继续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加强领导,拓宽内容,丰富载体,认真落实,切实提高政府信息公开实效,树立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部门形象。
(一)加强组织领导。
委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根据新《条例》和有关规定,结合工作实际和发展要求,认真组织落实,加强考核监督力度,确保政务公开的一致、及时、准确。
(二)加强门户网站建设和互动交流。
1.实现语音识别搜索。门户网站实现语音识别搜索,方便用户获得良好的使用体验和准确的信息服务。
2.构建知识图谱。整合了我委门户网站和政务服务网资源,挑选二十个业务事项进行数据建模,构建了知识图谱,提供了智能化应用。现已上线展示的知识图谱全部可视化展现:通过成熟的H5控件来制作图表,实现优秀的动态效果和强大的交互体验,提供超强的个性化设置项,能在多种终端设备展示。
3.可创建个人主页。为持续优化政务服务,围绕个性、精准、主动、便捷、智慧化、智能化的服务不断提高办事效率、提升用户的满意度,以用户体系为基础,创建可定制的企业和个人用户空间。联通广东省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基于统一的用户管理和统一认证系统实现统一的实名认证,在门户网站实现“一号登录”“一号浏览”“一号办事”,结合问、办、推等形式,实现智慧理政,让政务服务量身定制,为市民提供便捷化办理、定制化服务、精准化推送等个性化服务。
4.加强网站内容的保障。
高度重视全国政府网站普查工作,加强网站内容保障,特别是便民服务模块、重点业务栏目、专题栏目等的保障,避免了出现“不更新、不准确、不回应、不实用”等问题,全面提高了网站内容保障、信息发布、互动交流、便民服务水平。
5.推进与社会公众的互动交流。
通过意见征集调查、开展在线访谈、开通业务知识库专栏等形式,继续推进与公众的互动交流。
我委门户网站在2020年度全市政府网站评估中被评定为优秀网站。
(三)推进本部门主管的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在门户网站设立了重点领域医疗服务信息公开专栏,包括了深圳市卫生统计提要、医疗服务信息公开、深圳市民传染病防控手册专题、预约挂号专栏、疫苗接种专栏、深圳市民健康手册专题、三名工程专栏、健康促进月专栏等。
进一步做好深圳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公开,增强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先后印发2017版、2019版《深圳市民健康手册》,整合国家、省、市免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分发至全市社区健康服务机构,让市民对生命全周期健康管理一目了然,持续改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品质,增进居民服务体验;根据国家和广东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要求,我委官网在“便民服务”-“社区健康服务机构”一栏将深圳市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医疗卫生机构有关信息予以公开,供居民下载、浏览、查询。
(四)做好政策公开及解读。
对新出台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和需广泛知晓的重要政策性文件,在门户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上设立了公开专栏和政策解读专栏,采取文字、图解、视频以及主要领导宣讲会等多种形式,对相关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及重要政策性文件在公开时进行同步解读。政策解读产品传播量达到10W+以上。
(五)2020年政府信息公开主要成绩。
1.推进官方网站疫情防控、公共卫生工作信息公开。
围绕我委年度重点工作和社会热点,与深圳市政府在线联合共建专题《抗击新冠肺炎深圳在行动》专题,每日发布疫情最新动态;建设深圳市民主要慢性病防治指南,方便市民全面了解主要慢性病防治知识;建设我的白大褂·抗疫日记,通过vlog视频形式展示一线抗疫人员的生活;建设深圳市2020年卫生健康工作要点,公开2020年卫生健康工作目标;建设深圳市疾病风险综合预报,每周对流感、手足口病、登革热、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细菌性感染性腹泻、人感染禽流感和毒蘑菇中毒进行风险预报。开展意见征集19期;通过在线访谈等渠道开展访谈8期。
2.加强疫情防控法治政策公开。
(1)开展疫情防控法治宣传。一是组建我委信息宣传工作专班24小时轮值,密切关注疫情动态和网络舆情,结合疫情防控工作需要和公众知情需求,不断改进和拓展疫情信息内容。二是重点加强对《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目前已制作、发放宣传资料30万份。三是充分运用新媒体发布疫情防控科普知识,官方微信公众号“深圳卫健委”制作发布疫情资讯和科普知识、点击量10万以上的200余篇,在深圳全市5000辆公交车和8条地铁线共26000块电子屏投放宣传海报及科普小视频,全方位普及法律知识和防控指引,切实提高市民和社会防控意识和能力水平。四是加强涉外宣传,制作新冠肺炎中英文宣传海报,在深圳政府在线英文版、Eyeshenzhen网站等平台发布《深圳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情况(中英文版本)》。
(2)及时发布疫情防控信息。严守信息发布要求,深圳市医疗卫生机构发现的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均于2小时内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及时报告率100%。自深圳发生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我委共参与市政府组织的10场新闻发布会,就市民关心的疫情防控情况、患者救治情况、境外输入病例、核酸检测、复工复产、学校复课、“8.14”新冠肺炎疫情等热点话题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社会关切,安定市民民心,增强防疫信心。
(3)推进系列普法活动。持续推出“医案·说法”系列普法活动。按季度开展“医案·说法”系列普法活动,通过探讨有争议性的医疗卫生典型案例,普及卫生健康法律法规、引导规范从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至今已举办12期“医案·说法”普法活动,成效良好。我委“医案·说法”系列普法活动获得广东省普法办评定的2019-2020年全省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优秀普法项目。
(4)善用新媒体扩大普法宣传面。充分运用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发布卫生健康政策、疫情资讯以及科普知识等,官微“深圳卫健委”总用户数已超过400万,连续四年蝉联“深圳市政务新媒体排行榜”榜首。推出全国首个卫生健康执法普法类节目《深圳卫监直击》,直击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卫生健康问题。在深圳都市频道开设《控烟在行动》专栏宣传控烟知识以及报道控烟“车轮战”专项执法普法活动,采用“微信摇号”的方式向市民发放40万只控烟主题宣传口罩,打造全方位控烟宣传格局。
3.加强政务新媒体建设。
2020年,我委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打造了深圳疫情信息发布的“深圳样本”,先后获得国家、省、市表彰,被评为“深圳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深圳市2020年度最具影响力政务新媒体公号”“广东省2020政务新媒体年度影响力订阅号(地市级)”“2020健康中国政务新媒体平台优质政务类健康号”。
(1)坚持疫情公开透明,给市民吃下“定心丸”。
1月24日,我委在确保不泄露患者隐私的前提下,通过官方微信、微博公布确诊病例详情,截至12月31日,已公布478个确诊病例个案。世卫组织专家在深圳考察期间指出:“深圳市在保障患者隐私的情况下公开所有病例资料,这不仅体现出深圳的认真态度和公开透明,也给全国包括国外很多公卫专家信心和希望。”
1月30日深夜,在不泄露患者隐私的前提下,深圳效仿香港疫情信息发布模式,率先在公布第一批共31个确诊病例在发病期间曾逗留过的小区或场所。这一举措,与时俱进地突破了现有疫情信息发布机制,成为中国内地公共卫生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随后,广东省内的广州、珠海、中山等城市陆续效仿,北京、上海等地也接连跟进,这种做法得到了国家、广东省相关部门和法律界的认可,也获得了世卫组织考察专家的点赞。
(2)及时回应舆情,让社会舆论有了“压舱石”。
我委及时发布官方权威通报,主动应对各类舆情30余件,“深圳首例境外输入病例93名密接者已全部找到”“深圳377路公交司机检出新冠病毒‘阳性’”“宝安华润万家员工确诊,9句密接者已集中隔离观察”“超市员工在市外确诊,深圳排查出2人核酸检测阳性”“深圳新增1名输入病例,为港籍货车司机”等疫情均做到了12小时内发布通报。
围绕“确诊病例救治情况”“境外输入防控措施”“湖北返深人员健康管理”“复工复学工作”“农贸市场疫情监管”“高考中考疫情防控”等不同时期的热点话题,主动出击,精心策划,全面发布,让官宣不被动,让防疫“看得见”。
(3)做好智慧服务,使市民抗疫有了“掌中宝”。
“深圳卫健委”官方微信平台陆续开通了“疫情服务”“核酸检测报告查询”“健康申报”“外出健康证明”等功能,让市民点点手机就能获得疫情相关的服务,为迅速有序推动复工复产贡献力量;制作了大量“一图读懂”漫画、视频、海报,有效提高到达率,普及防疫知识。宣传海报《防御“新型冠状病毒”,人人要做的8件事》,贴满深圳大街小巷、楼宇社区、施工围挡。制作了一系列视频短片,投放到深圳广电平台、地铁公交移动频道反复播放。
4.推进基层卫生健康领域政务公开事项标准目录编制。
根据市政府办公厅《关于编制基层政务公开事项标准目录有关事宜的通知》要求,认真指导和督促各区卫生健康领域政务公开事项标准目录的编制工作,对各区编制的政务公开事项标准目录进行了严格细致的审核。
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三、收到和处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情况
四、政府信息公开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情况
总计 | 结果纠正 | 其他结果 | 尚未审结 | 总计 |
1 | 0 | 0 | 0 | 0 |
五、进一步提升措施
根据《条例》,进一步做好宣传解读和学习培训,继续积极做好主动公开工作,规范做好依申请公开工作,强化信息公开工作保障。全面、及时、准确地主动公开政府信息,争取减少依申请公开数量,减少由此引发的行政争议。加强推动实施公共资源交易、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公益事业建设等重点领域信息公开,坚持疫情信息公开、透明,加强舆情回应,进一步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提高政府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