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我们的肠道就像一条蜿蜒的“生命隧道”,藏着健康密码,却也潜伏着危险分子——比如结直肠癌。而结肠镜,正是这条隧道的“金牌侦察兵”。它能深入大肠每个角落,揪出早期癌变的“元凶”——息肉(绝大部分肠癌由息肉演变而来),还能诊断溃疡、炎症等疾病,甚至当场切除隐患。但很多人对检查前的“肠道准备”环节感到困惑甚至恐惧。为什么必须清空肠道?清肠药该怎么喝?喝不下去怎么办?
01、肠道准备:为什么非做不可?
想象一下,如果肠道里堆满“垃圾”(粪便和食物残渣),医生就像透过脏玻璃看风景——模糊不清,肠道准备不充分会导致三大问题:
1.漏诊风险高:小息肉、早期癌变可能被粪便遮挡;
2.检查时间延长:医生需要反复冲洗,增加患者不适;
3.并发症风险:如肠穿孔、出血的概率可能上升。
02、肠道清洁度评分:你的肠道“及格”了吗?
医生如何判断肠道是否干净?常用的是波士顿肠道准备评分(BBPS),将结肠分为右半段、中间段和左半段,每段按清洁程度打分(0~3分,0分:满视野粪便,完全看不清;1分:有残留粪便或浑浊液体,部分黏膜看不见;2分:少量污渍,不影响观察;3分:非常干净,几乎无残留),总分9分,6分及以上才算合格。
但作为患者,要判断肠道准备是否合格,主要看排便后的情况:当排泄物变得像清水或淡黄色茶水一样透明,完全没有固体粪渣残留时,说明肠道已经清洁到位。如果最后几次排便中仍有浑浊液体、粪块或残渣,或者颜色较深(比如黄色、绿色),说明清洁不彻底,需要重新准备或与医生沟通调整方案。简单来说,合格的肠道准备就像排干净的“龙井茶”,清澈见底,没有任何杂质。
03、清肠药怎么喝?常见药物的要点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肾功能异常、便秘等)、肠道准备需求及耐受性等因素,综合评估后开具合适的肠道清洁药物处方。患者需严格遵循医嘱的剂量、服用时间和注意事项,以确保肠道准备效果并降低不良反应风险。以下为常见肠道清洁药物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聚乙二醇(PEG)电解质散:最常用,通过大量饮水冲刷肠道,安全性高,不易引起电解质紊乱。适合绝大多数人,尤其是老年人、肾功能异常者。服用小技巧,可加运动饮料调味,喝药时走动揉腹,减少恶心腹胀。
2.复方口服硫酸盐溶液(OSS):新型清肠药,口感较好,右半结肠清洁效果更佳,夜间排便次数少,患者体验更好。痛风患者慎用,可能短暂升高尿酸。
3.磷酸钠盐:只需喝1.6升水,适合无法耐受大量饮水的患者。有引起电解质紊乱的风险,老年人、肾病、心脏病患者禁用。
4.硫酸镁:便宜,但口感差,易导致恶心、腹痛。炎症性肠病、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5.甘露醇:需警惕肠道气体爆炸风险,治疗性肠镜(如息肉切除)前慎用。
04、提高清肠效果的实用技巧
1. 饮食控制:检查前24小时是关键
停吃:粗粮、蔬菜、水果、坚果等富含纤维的食物。推荐吃:白粥、面条、蒸蛋、清汤等低渣、低纤维或清流质食物。误区:禁食超过24小时反而可能降低清肠效果。
2. 辅助药物:让清肠更轻松
祛泡剂(如西甲硅油):减少肠道气泡,提高视野清晰度,可加入最后一份泻药同时服用。促排便药:严重便秘者可提前2~3天使用乳果糖或利那洛肽。
3. 分次服药:效果优于一次性喝
研究显示,分两次喝清肠药(前晚+当天)比一次性喝完更干净,尤其对右半结肠清洁更有效。
05、特殊人群的个性化方案
1. 老年人:选聚乙二醇(PEG)分次方案,避免磷酸钠盐(易致电解质紊乱)。行动不便者需家属协助,以防跌倒。
2. 糖尿病患者:警惕低血糖,检查当天根据医嘱调停降糖药,选择无糖清肠剂,备好糖块。
3. 孕妇与儿童:孕妇尽量避免肠镜,必要时用小剂量PEG。儿童需按体重调整药量,家长监督服用。
4. 便秘人群:检查前3天开始低纤维饮食,联合使用促排便药(如乳果糖)。
总之,肠道准备是结肠镜检查成功的“第一步”。选择适合自己的清肠方案,严格遵循饮食和服药医嘱,服药后多走动,必要时灌肠补救,肠道才能顺利“卸货”,确保检查结果准确可靠。如果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务必提前与医生沟通。记住,一次合格的肠道准备,是对自己健康负责的关键!
来源: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健康宣教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