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作为胸外科领域专家,您觉得肺癌早期防治的主要困难有哪些?又是如何克服的?
王光锁:关键挑战可以概括为“三座大山”。
第一座是推动精准筛查普及。传统胸片检出早期肺癌效率低,自2006年起我就利用业余时间通过电视、纸媒、自媒体、纪录片等多渠道,向公众普及低剂量螺旋CT筛查的重要性及高危人群定义,推动筛查理念转变与覆盖范围的扩大。
第二座是实现肺结节精准诊断。针对肺结节良恶性甄别难的“大海捞针”困境,2014年8月,牵头成立全国首个肺部小结节多学科协作组(MDT),整合胸外、影像、呼吸、体检、病理、麻醉、介入等科室力量,建立了规范化、一体化、精准化的诊疗平台。结合丰富临床经验与人工智能辅助,团队将肺结节术前影像诊断与术后病理恶性诊断符合率提升至92%以上,显著提高了早期/超早期肺癌检出率,避免了误诊误治。
第三座是追求“极致微创”手术。为使患者创伤更小、恢复更快,带领团队整合单孔胸腔镜、达芬奇机器人、自主呼吸麻醉、功能保护肺外科及加速康复外科等前沿技术,不断迭代微创水平。同时,积极引进并优化源自西班牙的“单孔全胸腔镜技术”,使其更适合国人,实现了切口微创、组织微创和功能保护的完美结合。
问:常年在一线做临床手术,您有印象特别深刻的病例吗?
王光锁:37岁的张女士有家族肺癌史,因母亲曾经历35厘米长切口的大手术而对手术充满恐惧。团队为她施行了极致微创手术:切口仅3厘米,手术耗时36分钟,患者术后20分钟即可下床,术后1天即达到出院标准,且无需后续放化疗。与母亲经历的痛苦相比,张女士快速回归了正常生活,充分体现了微创技术对患者生理和心理的巨大价值。
“外科医生不仅要治愈患者,更要追求创伤最小化。”——这是我二十余年来始终坚守的救治理念。
问:您追求的两个极致:极致微创,精准诊断。简要谈谈它们在肺癌防治中的具体应用及成效。
王光锁:“精准诊断”即避免误诊与过度医疗。深圳肺癌发病率居首,早I期患者经规范治疗后10年存活率大于80%,5年生存率甚至可达100%。然而肺结节良恶性甄别难,误诊后果严重。为此,我们牵头建立了全国首个肺部小结节MDT协作组,联合影像、呼吸、体检、病理、麻醉、介入等科室实现多学科、规范化、精准化诊疗。诊断符合率92%以上,团队“火眼金睛”的炼就源于严谨流程——要求团队成员每日术前必复盘患者CT片,锻炼快速精准诊断能力。
“极致微创”即为了让患者创伤更小、恢复更快,术后依旧拥有高质量的生活。紧跟国际前沿技术,我们将“极致微创”理念贯穿于肺癌手术全过程。团队完成了国际首例单孔全胸腔镜袖式肺段切除,在国际上率先使用膈神经低位区域阻滞实现自主呼吸麻醉精准肌松。通过整合自主呼吸麻醉,单孔技术、达芬奇机器人等手段,实现了切口微创、组织微创、麻醉微创的“三重极致”,显著提升了患者体验。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共治愈8000多例早期肺癌患者,且肺结节术前影像诊断和术后恶性病理吻合率超过92%。
问:您有一个霸气的名字叫“肺癌杀手”,20多年以来,您一直致力于肺癌等重大疾病防治领域,有哪些成绩分享?
王光锁:作为深圳市人民医院胸外科带头人,我带领团队在过去20年间治愈超万例早期肺癌患者,科室作为省临床重点专科、市胸外科质控中心,已形成四大特色:肺移植中心(2024年完成14例,全国增幅第一)、胸部肿瘤精准诊疗(年手术超5500台,微创率94.99%,四级手术率96.33%)、智能微创技术平台及研究型病房。
在技术突破方面,主动打破学科壁垒,组建全国首个肺结节多学科协作组——影像科医生手中的CT片、病理科显微镜下的细胞形态、胸外科的手术方案彼此碰撞,深度融合,将诊断准确率推至92%以上;2019年率先开展达芬奇机器人手术,迄今累计完成800余例疑难手术,手术切口小于1厘米,患者恢复期缩短50% 。
在技术普惠方面,积极推动技术下沉基层,牵头组建深圳市医师协会医学机器人外科应用专委会,依托科室优势,持续开展教学培训,已培养出近50位掌握智能微创技术的医疗骨干。后续将联合全球单孔胸腔镜手术领域的开拓者——西班牙的迭戈·冈萨雷斯·里瓦斯教授,开展单孔机器人培训班,将高端技术转化为可复制的方案。
“肺癌杀手”的真正意义,是让更多医生掌握精准微创的“杀手锏”——用可复制的技术普惠患者,用极致微创守护生命质量。 这就是医者价值。
问:荣获2024年“广东好医生”称号,基于您对职业的感悟,您认为当医生应该具备哪些品质?
王光锁:“疾病是一粒灰,落到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一名好医生一定要站在患者和家属的角度,真正去理解病人、学会换位思考。”
除了精湛的医疗技术,医者最需要具备的是人文关怀,关注病人的故事,保持慈悲心与同理心。“极致微创”理念就是这一关怀的具体实践。在精准决策和极致微创干预下,绝大多数早期患者出院则意味着治愈,通常无需放化疗,仅需随访。然而有些患者虽已成功切除恶性结节,却因缺乏医学知识及对癌症的传统恐惧,心理负担日益增重,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
为了帮助肺癌患者及其家庭摆脱“癌”的心理困扰,2020年4月,我们医患携手成立了国内首个肺结节互助会,传递肺结节规范化防控诊治随访知识的平台,帮助患者及家属回归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