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进入关怀版

首页 > 公众参与 > 在线访谈 > 访谈回顾

焦洋:喀什⇌深圳,跨越山海的生命接力

信息来源: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信息提供日期:2025-07-23 09:13 【字体: 视力保护色:

  问:在执行援疆医疗任务时,遇到过什么困难?有哪些难忘的记忆?

  焦洋:在喀什,我是支医队临时党支部副书记,担任喀什市人民医院院长,也是喀什市人民医院“组团式”援疆团队的队长,带领其他12名援疆医疗队员入驻喀什市人民医院。2023年5月,我刚上任不久,就面临着医院的“二甲”复审工作,当时临近复审不到半年。由于喀什和深圳的医疗发展水平、管理机制有很大区别,在引进深圳医院成熟“三甲”建设体系后,组织在医院进行案例讲解分析,重塑全院评审士气,让“二甲”建设工作重新步入正轨。2023年10月,喀什市人民医院获得全地区“二甲”复审第一名的好成绩。这使我成为员工心目中“懂管理”的深圳院长!

  借这个势头,我在院内全面开展了现代医院制度建设工作,在医院决策机制、人事管理、采购管理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新制度、新流程,把深圳的现代医院管理体系最大程度的“带土移植”到受援医院。2023年底,我申请了120万援疆资金投入到医院儿科诊疗中心建设。2024年“六一”前夕,全新的儿科诊疗中心开业,有效弥补了本地儿科资源的不足。目前,诊疗中心医疗流程合理,设施设备先进,装修极富儿童特色,患儿基本上可以在中心内一站式完成诊治。此外,儿科中心还引进了深圳Vcare儿童关爱空间、专业社工团队,为患儿及家长提供爱心服务。

  问:针对援疆队员驻疆周期不长和保障当地医疗水平这一矛盾,当时你们是如何开展工作?有哪些经验分享?

  焦洋:除了救死扶伤,直接救治本地群众外,援疆医疗队还要开展带教培训,努力为本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援疆医生在培养人才、推动本地学科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援疆医生“师带徒”,后方医院“院包科”,这是医疗援疆比较成熟有效的两种工作模式。

  作为医院院长和“组团式”援疆的队长,为充分调动援疆医生的积极性,我决定采用“提要求+全力支持”双管齐下的模式,一方面根据医院实际制定对应工作要求,一方面调动一切资源全力支持援疆医生的工作。

  两年以来,援疆医疗队在师带徒、新技术新项目开展、教学和科研、学科建设等工作中“多点开花”——

  在人才培养方面,24名本地医师成功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26名骨干医师送到深圳完成专科提升进修,消化内科、妇科、普外科、泌尿外科等科室青年医生骨干全面独立上岗。

  在科教工作方面,2024年喀什市人民医院完成8个科研项目立项,开展了9个自治区级及国家继续教育项目,发表了首篇SCI文章等。医院近2年来新增了4个专科,另有3个专科成功通过了地区重点专科的评审。喀什地区妇幼保健院成功通过了“二甲”妇幼医院的评审,成为喀什地区第一家“二甲”妇幼专科医院。塔县人民医院还成功开设了高原医学研究所。

  问:援疆时,你们曾“紧急转送3名重症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到深圳市儿童医院,开通了万里转运新生儿的空中救命通道”。给大家讲讲转运的具体过程和“万里转运通道”后续?

  焦洋:援疆队员看似离家万里,但实际和后方单位一直保持日常联络。在后方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在前方安心工作。2024年,我们团队就遇到3例出生后发现严重先心疾病的新生儿,出生几天就危在旦夕。当时,为了救助这几名新生儿,我们主动联系深圳市儿童医院启动严重先心病的慈善救治体系,对接南航开展机上照护服务,成功把患儿转运到深圳市儿童医院,最终3名患儿全部成功完成手术,获得新生。

  就在今年的5月8日,我们就通过这个转运通道,成功护送一位宫内转运的妈妈去深圳就诊。这是一位特殊的妈妈,她肚里的孩子已经被检查出严重先心病——大动脉转位。为什么转运对象是妈妈呢?因为孩子当时状况很不好,如果出生后再转运,可能就会有危险。于是,我们安排准妈妈踏上了飞往深圳的航班,在深圳市妇幼保健院计划安心待产,孩子一出生后就立即开展手术。6月4日,小吉德顺利生产,随后无缝对接转运到深圳市儿童医院;6月9日小吉德被送进手术室,实施心脏手术;6月21日,孩子健康出院。后来,小吉德的故事被媒体热烈报道,被称为“小吉德重生记”。这是一次跨越山海的生命接力!

  如今,“深喀同心”重症儿童转运救治机制已运转成熟。从喀什到深圳,大约5000公里的航线上,两年来共有39名患儿在我们的组织下前往深圳手术,其中4名重症新生儿是通过紧急空中转运完成。

  问:援疆医疗工作与平日里的医疗工作有何不同?有哪些让您印象深刻的案例?简要介绍医疗队基本情况。

  焦洋:援疆队员们在各个战线上开展工作,不仅要负责疑难病例的诊治,“师带徒”培养当地医疗人才,更要做好对接前后方资源为本地群众开展义诊、救助以及慈善医疗的工作,把党和国家对边疆人民的大爱撒播下去。

  两年来,队员们留下一个个感人“佳话”。在塔县,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是深圳对口支援的新疆唯一全域高原县。援疆医生要克服高原缺氧的严重不适,还要高强度完成抢救工作。塔县队员钟景兴在抢救车祸患者过程中因为缺氧头晕目眩,但是此时无人可替。他一边吸氧一边坚持抢救,直到病人脱离危险。他因此被当地媒体誉为“真正的缺氧不缺精神的白衣战士”。在喀什,以黎红平为首的新生儿团队3个月的守护,成功救治一名28周的早产儿,创造了当地早产儿救治的最低周龄记录。为减轻孩子家庭的负担,支医队还为他们申请了慈善救助。孩子出院时,妈妈对我们说,他们给孩子起了一个汉族小孩的名字叫“深深”,以感谢深圳援疆医生的救命之恩!付义霞带队的喀什市人民医院产科团队,大力推广新型助产技术,一年内把受援医院产妇剖宫产率从67%下降到37%,阴道侧切率从70%下降到17%,这组数据已达到现代城市的妇女分娩水平。还有一位接受白内障手术的维吾尔退伍老兵,当术后深圳前指和本地领导去看望他时,他笔挺的坐在病床上,“啪”的敬了一个军礼,高声喊道,“感谢党,记得我这个老兵”,“永远跟党走”,瞬间病房里响起来热烈的掌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生也是最大的政治,通过在喀什的医疗援疆工作,我们深深体会到我们每一次救助就是在画民族团结更大的同心圆!

  援疆支医队43人来自深圳20多家医院,平均年龄42岁,党员占比70%,分为四个小队,以“组团式”援疆模式分别进驻喀什地区4家医院开展工作。为缓解大家的思乡之情,支部努力把支医队打造成“远方的家”——利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形式,组织队员学习提高认识,坚定信心和决心,帮助克服环境、工作、突发状况等困难。

微信图片_2025-09-19_091156_317.jpg

附件下载

分享到: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