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进入关怀版

首页 > 公众参与 > 在线访谈 > 访谈回顾

如何打造健康中国“深圳样本”?

信息来源: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信息提供日期:2018-07-02 00:00 【字体: 视力保护色:

  访谈人物

  罗乐宣,学医出身,长期在医疗卫生系统工作,先后担任深圳市福田区人民医院院长、深圳市福田区卫生局局长、深圳市卫生局副局长、深圳市卫生人口计生委副主任等职务。2012年,深圳推进公立医院管办分开、政事分开改革,成立深圳市公立医院管理中心,罗乐宣为第一任主任。2014年,被任命为深圳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

  随着“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广东提出“建设卫生强省,打造健康广东”的重大战略部署,“健康”已成为国家未来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关键词。

  6月7日,在深圳市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指出,深圳要高质量率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以“走在最前列,勇当尖兵”的姿态推进“健康深圳”建设,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健康中国“深圳样板”。

  “健康深圳”如何建设?卫生健康工作如何“走在最前列”?近日,深圳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罗乐宣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未来,深圳将以“补短板、强基层、建高地、促健康”为主线,以开放聚资源、以改革谋发展、以创新促提升,着力构建开放型、整合型、智慧型现代化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全方位全周期保障市民健康,共建共治共享“健康深圳”。

  推广罗湖经验

  建立居民健康“守门人”制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深化医改要走在前列,最核心的是分级诊疗制度。”罗乐宣说。

  近年来,深圳着力构建以“区域医疗中心+基层医疗集团”为主体架构的城市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其中,入选国家“深化医改重大典型经验”的罗湖模式,以医院集团为载体,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向基层下沉,促进医疗服务供给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深圳规划建设17家综合型区域医疗中心,15家左右基层医疗集团,构建分级诊疗体系。

  罗乐宣认为,深圳各区要推广罗湖医改经验,核心是要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健全激励引导机制,推动所有资源要素向基层流动,做强社康中心、做实家庭医生服务,把居民健康“守门人”制度建起来。力争到2020年,社康门诊量占比达到50%以上,基本实现家庭医生全覆盖,加快构建“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合理就医秩序。

  作为全国首批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之一,深圳的公立医院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比如2012年率先在全国取消药品加成,推动公立医院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改革,2014年实施“以事定费、专项补助、购买服务”财政补助机制改革,推行药品集团化采购改革等。目前,全市公立医院的“药占比”从38.7%下降至26.6%,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也从23.8%下降至19.3%。

  “公立医院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化医院管理制度,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下放权力、依法治理。”罗乐宣说。深圳将重点推进公立医院人员总量管理改革,逐步实现人员“一体化”管理和同岗同薪同待遇,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今年内,深圳还将渐次推动全市公立医院医用耗材、医用设备集团采购改革。同时,进一步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9家试点公立医院全部启动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收付费改革模拟测试,各区基层医疗集团要全部推行医保基金“总额管理、结余留用”制度,逐步建立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

  打造健康城市

  实施公共卫生强化行动计划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2017年9月,深圳出台了《健康深圳行动计划(2017—2020年)》,从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等五大领域,提出实施11个专项行动共94条措施,努力打造健康中国“深圳样板”。同时,深圳还出台了市民健康素养提升、公共卫生强化行动、慢性病“防治管”一体化服务管理等专项方案,把“健康深圳”建设落到实处。

  “经过近40年的建设发展,深圳市级主要公共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进入国内前列,卫生应急能力达到国内一流。”罗乐宣说。未来,在健康城市建设上,深圳要抓重点来突破,而公共卫生作为“健康深圳”建设的主力军,更要发挥领头羊的作用。

  为此,深圳将重点实施公共卫生强化行动计划,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公共卫生创新平台和学科人才建设,实施健康促进示范工程、拓展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强化重点区域、重点疾病、重点人群的公共卫生服务。到2020年,要初步建成高质量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成一批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公共卫生机构。

  如何抓好重点工作?罗乐宣表示,老年人、慢性病人群、学生都是重点人群,而慢性病防治将是重点工作。深圳将为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患者提供系统化全流程健康管理服务,实施5种重点癌症早诊早治项目,逐步扩大高危人群评估和临床筛查覆盖面。还要重点抓学校公共卫生,强化学校健康教育、聚集性疫情防控和学生常见病防治,遏制校园结核病、艾滋病等传染病疫情。

  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每个人都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罗乐宣表示,要建设“健康深圳”,就要引导市民树立正确健康观。未来,深圳将着力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广泛开展健康社区、健康校园、健康企业建设,推动医养融合、体医结合、教卫联动,让崇尚健康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和良好习惯。

  对话

  到 2020年,深圳至少建成6家医学院

  卫生健康事业是深圳城市发展的短板,在临床技术水平、医教研协同发展和医学科技创新等方面,相比其他一线城市仍存在较大差距。比如,深圳三甲医院仅18家,而北京有53家,上海32家,广州36家;国家级医学重点学科深圳仅14个,而北京、上海和广州分别是209个、156个、97个;医学类高等院校深圳仅1所,而北京、上海和广州分别是4所、5所、6所。

  2016年初,广东提出建设“卫生强省”,要求构建广深医疗卫生高地。面对差距,深圳的卫生健康事业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

  “深圳有条件,也有能力变‘短板’为今后发展的空间和后劲。”罗乐宣表示,未来,深圳将持续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合作,加快建设高水平医院、重点学科和医学院,力争到2020年,全市医学院达到6家以上,并建成8家以上高校直属附属医院,建设一批医学创新基础研究机构和重大平台,提高深圳卫生健康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努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卫生中心。

  卫生健康要从“跟跑”到“并跑”、部分实现“领跑”

  南方日报:深圳卫生健康事业将如何为广东“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和“深圳走在最前列”贡献力量?

  罗乐宣:王伟中书记指出,深圳要以“走在最前列,勇当尖兵”的姿态推进“健康深圳”建设,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健康中国“深圳样板”。我们感觉责任重大。

  虽然深圳整体的医疗服务水平跟北上广有较大差距,但是也有自身的一些优势,通过改革创新、法治引领、政策引导的优势,深圳要加快发展步伐,从“跟跑”到“并跑”,在某些方面要实现“领跑”。

  未来一段时期,深圳卫生健康事业的定位是“两个走在前列,三个有新的突破”。“两个走在前列”即,在深化医改和“健康深圳”建设上要力争走在最前列,这方面深圳有较好的基础;“三个有新的突破”分别是在构建医疗卫生高地、推动卫生健康科技创新、发展智慧健康服务方面要有新突破。

  南方日报:在“健康深圳”建设上,深圳有何目标和计划?

  罗乐宣:深圳计划到2020年,着力强基层、建制度,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成卫生强市、健康城市。

  到2025年,着力建高地、创一流,全面建成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急救体系、重大传染病防治体系,形成更加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全民健康服务制度体系。

  南方日报:在构建医疗卫生高地方面,深圳将有哪些计划?

  罗乐宣:加快高水平医院、重点学科和医学院校建设,这是深圳卫生健康工作的当务之急。同时,还要积极参与广东省刚刚出台的高水平医院建设“登峰计划”,加强与国内外一流医院合作,高标准推进现有60家新建、改建和扩建医院项目。

  在医疗卫生高地建设方面,我们将精准实施三甲医院“倍增计划”,在现有40家三级医院中遴选培育,支持其创建三甲医院。力争用10年时间,全市三甲医院总数翻一番,达到35家左右。近期,广东省政府印发了高水平医院建设“登峰计划”,深圳已有两家医院列入培育单位,我们将多措并举,争取未来有更多的医院进入高水平医院行列。同时,还将抢抓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重大机遇,推动肿瘤、心血管等国家临床医院研究中心或分中心在深布局,争取到2020年全市进入全国排名前20的重点学科达到10个以上。并在5—10年内,力争建成1—2家专科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或国家医学中心。

  此外,通过“三名工程”(名医、名医院、名诊所),深圳还将大力发展高等医学教育,推动南方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的医学院尽快落地,力争到2020年,医学院达到6家以上,并力争建成8家以上高校直属附属医院。

  每年培养100名临床研究骨干

  南方日报:近年来,深圳大力实施“医疗卫生三名工程”,其效果体现在哪里?

  罗乐宣:通过“医疗卫生三名工程”,深圳已经引进香港大学、南方医科大学、中山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名校来深圳办学办医。高层次医学学科团队落地深圳也逐年增多,今年将达225个左右,引进的团队带头人基本上是国家级领军人物,学科排名也位列全国前十名。

  说到引进的效果,第一,以前深圳的医生要去这些排名前十的学科所在机构进修学习,都是排不上队的。通过合作,很多已经成为“一家人”,进修学习会优先考虑;第二,对临床技术水平提升、学科整体建设、人才培养、科研这几个方面帮助很大,这种紧密型的团队合作,对全市医疗水平的提升有很大作用。

  比如,深圳整体引进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后,能够把国内顶级肿瘤专家请来,病人不用跑北上广了。在深圳市肿瘤医院,有26个学科带头人,带着40多个专家常驻深圳,他们连车都开过来了,这说明这些专家是真正“扎根”深圳了。

  人才是深圳构建医疗卫生高地的一个短板。为此,我们还要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继续打好“三名工程”这张牌,“鹏城英才计划”,加快引进高层次领军医学人才,有针对性地引进和培养全科、儿科、精神科等医疗卫生紧缺人才,让人才留得住、能发展、有保障。

  南方日报:通过“三名工程”的实施,深圳医疗健康科技创新能力有了哪些提高?

  罗乐宣:“三名工程”实施后,我们出了很多医疗科技创新成果。比如,最近,市三院与其引进的香港大学团队在艾滋病治疗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发现了治疗艾滋病的抗体。

  一个医疗科技创新成果的出现往往要走很长一段路,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上,我们要做的就是搭建平台。“十三五”期间,深圳将加快精准医学、转化医学、生物医学、中医药、“互联网+医疗”、公共卫生等六大类40个重大医学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并推进国家临床研究中心、国家癌症中心深圳分中心建设。推进市医学科学院、精准医学研究院、转化医学研究院等基础研究机构建设。

  同时,还将加强重大疾病临床研究。实施健康保障重大科技专项,加强精准医学等技术研发,部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生殖健康等疾病防治研究。加强肿瘤防治重大医学科技攻关,推动干细胞、血液、骨髓、肿瘤等生物样本库建设,支持生物医药企业、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基因检测、诊断、治疗和细胞治疗等精准医疗技术,研发并推广一批肿瘤防治新技术。

  南方日报:医学创新要靠人才,深圳在这方面有何举措?

  罗乐宣:我们将建立健全医学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在薪酬分配、职业发展、成果收益等方面向科研人员倾斜。实施临床和公共卫生研究型人才专项培养计划,每年培训30名临床研究高级人才、100名临床研究骨干人才。同时,也要充分发挥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企业在创新方面的主体作用,加强产、学、研、医有机衔接,让医学创新人才等资源要素有序流动、共建共享。

  南方日报:深圳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产业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在推动产业和医疗卫生临床结合方面,深圳有哪些计划?

  罗乐宣:大力培育发展健康产业是“健康深圳”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国最好的医疗设备产业在深圳,基因产业、细胞治疗等产业也全国领先,利用这些产业优势,我们将加强“科卫协同”,建设一批医学科技创新基地,推进医、教、研、产联动发展,支持数字化、人工智能、可穿戴、便携式健康医疗装备普及应用。同时,我们还将推动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等融合,促进大健康产业的发展。

  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改善医疗服务

  南方日报:近年来,“互联网+”深入医疗健康领域各个环节,改善了医院的服务和老百姓的就医体验。未来,在构建智慧健康服务体系方面,深圳将如何发力?

  罗乐宣: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医院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也要利用深圳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优势,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改善医疗服务,推动智慧健康服务。

  首先,以便民惠民和加强医疗健康大数据开发应用为核心,深圳将全面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化项目建设,加快完善市民健康综合服务平台,促进医疗、预防、康复和健康促进服务链条有机衔接。加强临床、公共卫生和科研数据资源整合和大数据应用,推动建设国家“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应用示范中心”“健康大数据深圳应用示范中心”。

  其次,将推进医疗、医保和医药三大平台联网运营,支持人工智能发展,推动医疗健康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近期,深圳将着力推进社康新系统的应用,把基层医疗机构与大医院的信息互联共享渠道打通。

  此外,深圳要加快推动家庭医生服务管理第三方平台试点项目,开通家庭医生24小时服务热线,提高家庭医生服务触达率。并要加强与腾讯等企业的合作,推行以电子健康二维码为载体的卫生健康信息化互联互通,促进医疗健康服务流程全面优化,改善群众看病就医、健康服务体验。

  统筹 吕冰冰 记者 向雨航 摄影 朱洪波

分享到: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