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我中心皮肤科团队研究成果荣登皮肤科顶刊JAAD!

发布机构: 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 发布日期:2025-05-13 18:09:06

  痤疮(寻常痤疮,Acne vulgaris)是一种好发于面部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粉刺、丘疹、脓疱、囊肿及结节等,常常遗留永久性瘢痕,不仅影响患者的外貌,还可能对患者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造成持续的疾病和心理负担。

  近日,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深圳市皮肤病防治研究所)痤疮与玫瑰痤疮诊疗中心李祥子团队和皮肤病流行病学重点培育学科李艳艳团队在皮肤科顶级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JAAD,中科院一区,IF=12.8)在线发表了题为“Beverage Consumption Increases Acne Risk in Chinese Adults: A Cross-Sectional”的文章,探讨了含糖饮料和无糖饮料摄入对成人痤疮的影响,为痤疮的防治策略提供了新的见解。

微信图片_20250513101655.png

  主要研究结果

  本研究利用2023年深圳市皮肤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探讨了饮料摄入与成人寻常痤疮之间的关联。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对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吸烟、饮酒、睡眠等因素进行调整,系统评估不同类型饮料与寻常痤疮患病风险的关联。研究结果显示,饮料摄入量与痤疮患病风险呈正相关;摄入过多的含糖饮料能显著增加痤疮的患病风险,其中非碳酸含糖饮料与痤疮的关联强度最为显著。

  进一步的亚组分析显示,饮料与痤疮的关联强度在年龄小于45岁者、女性以及BMI正常或偏低者(<23)人群中更为突出。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对含糖饮料的反应更为敏感,而在男性中,无糖饮料的摄入则同样显著增加痤疮风险。研究还进行了多项敏感性分析。在排除饮料摄入频率较低(≤1次/月)以及患有慢性病的参与者、进一步调整包括水果、蔬菜、谷物、辛辣食物等其他饮食因素后,饮料摄入与痤疮风险的相关性依然显著。

  研究意义

  这本研究填补了中国成人人群饮料摄入与痤疮关联的研究空白,且细分了饮料类型与痤疮风险之间的差异,突破了以往将含糖饮料作为单一风险因子的局限。研究进一步提示,饮品中的代糖成分、果糖比例及加工方式等可能通过影响胰岛素信号通路或扰动肠道菌群等机制,加剧痤疮风险。这一发现为临床痤疮患者诊疗与疾病预防提供了重要方向和科学依据。

  ‌科普小贴士:

  ‌① 小心“隐形糖刺客”——非碳酸含糖饮料

  ‌真相揭露‌:奶茶、果汁、凉茶等非碳酸含糖饮料的痤疮风险甚至高于可乐等碳酸饮料!

  ‌② 无糖≠安全!警惕“零糖陷阱”

  无糖饮料摄入同样可引起痤疮患病风险升高,尤其是男性!

  ‌行动建议‌: 

       不喝或少喝甜饮料;
       购买时查看配料表,警惕“果葡糖浆”“浓缩果汁”等添加糖。
       避免阿斯巴甜、安赛蜜等人工甜味剂饮品;

  作者简介

  临床研究团队何施羽博士和杨少蝶主治医师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痤疮与玫瑰痤疮诊疗中心负责人李祥子和皮肤病流行病学重点培育学科负责人李艳艳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深圳市皮肤病防治研究所)为论文的独立完成单位。

李祥子.jpg

  李祥子,中山大学临床医学博士,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深圳市皮肤病防治研究所)皮肤科副主任,痤疮与玫瑰痤疮诊疗中心负责人,深圳市卫生健康菁英人才,深圳市儿童青少年发展协会皮肤健康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编委。擅长各类损容性皮肤病的治疗,尤其是痤疮、玫瑰痤疮及瘢痕的综合诊治。主要致力于痤疮与玫瑰痤疮发病机制及光老化机制研究。

李艳艳.jpg

  李艳艳,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科教科负责人,深圳市皮肤病防治研究所皮肤流行病学重点培育学科负责人。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深圳市卫生健康菁英人才学科骨干,深圳市预防医学会皮肤性病防治专委会秘书,深圳市儿童青少年发展协会皮肤健康专委会主任委员,致力于慢性病/皮肤病防治工作,带领团队开展了深圳市皮肤病流行病学调查、儿童青少年皮肤健康调查研究等项目。

  供稿:皮肤科 李祥子、科教科 何施羽

  2025年5月1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