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进入关怀版

首页 > 微资讯

“差点不能回家过年!”怀孕6个月‘阳’了,她被抢救9天9夜

信息来源: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信息提供日期:2023-01-21 10:33 【字体: 视力保护色:

  1月18日下午,明媚的阳光斜照着小区,温暖着每一个回家过年的人儿。

  小丽坐在房间的落地窗前,掀开盖布,摆上琴谱,十指开始在钢琴上跳跃。

  悠扬的琴声中,一旁的父亲边拍边跟远在外省的家人“报告”:

  “姐姐现在可以弹琴了,非常棒!”

  人生有三大幸事:虚惊一场,失而复得,久别重逢。

  在家弹琴,多么稀松平常的一幕,小丽和家人此刻却是无比珍惜。

  她是一个孕妇,刚刚从“九死一生”中挺了过来。

  “新冠潮”中焦虑的孕妇

  有一种焦虑,叫“怀孕焦虑”。

  没怀时,担心怀不上。

  怀上了,担心胎停、流产。

  保住了,又担心产检亮“红灯”,查出先天缺陷。

  宝宝长得小,担心发育迟缓;长得太大,担心难产、不好生。

  胎动频繁,担心脐带绕颈,胎动少了,更担心宝宝出事……

  总之:

  怀胎十月,度日如年。

  而从12月开始,孕妇们又多了一个焦虑:

  变阳。

  发起高烧来,别人是怕月经“收了汁”,她们是怕羊水“受了汁”,胎儿保不住。

  在这一波疫情高峰中,除了百病缠身的老人,最担心变阳的可能就是孕妇了。

1.png

  28岁的小丽,怀孕23周,日防夜防,还是在元旦前一周“破防”了。

  12月23日下午,她开始发烧,最高到了39.8℃,吃了退烧药,也没降下来。

  那时深圳正处于感染高峰,发热门诊、急诊爆满,小丽和老公看了科普,孕妇感染后的风险跟普通人群差不多,决定“尽量扛着”,能不去医院就不去。

  然而,高烧几小时后,小丽“扛”不住了,呼吸困难、急促。

  送急诊,血氧饱和度已经掉到90%,明显的缺氧。

  当晚10点,老公立即带她转院来到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也就是南山人熟知的“南山医院”。

  看着她被护士“加急”收入产科病房,老公终于如释重负:“等烧退,过一两天就可以出院了。”

  然而,病情的发展远超出了他的想象。

2.png

呼吸衰竭

入院2小时就进了ICU

  产科团队很快意识到问题不简单。这是一个棘手的“重症孕妇”:

  28岁、怀孕23周、新冠阳性、高烧不退、血氧低、呼吸困难……急诊胸部CT显示,已经出现“大白肺”、肺水肿。

3.png

25日CT影像片“大白肺”

  还有更可怕的:

  感染休克。

  也就是说,感染已经导致她呼吸衰竭,全身的血流、呼吸循环都已经处于“半瘫痪”状态。

  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死战”立即打响。

  产科立即通知医院新冠感染临床救治专家小组、呼吸科、ICU等多学科团队会诊。

  他们很快达成共识:

  马上转 ICU。

4.png

  此时离她入院还不到2个小时。

  “患者孕23周,胎儿较小,出生不能成活,妊娠23周对心肺功能的影响相对较小,应以治疗大人“妊娠合并感染休克、重症肺炎”为先,第一时间给大人抗感染,提高血氧,让她渡过‘呼吸关’、‘感染关’。同时要及时监测她的病情和腹中胎儿状况,可能会出现死胎及流产,重症肺炎病情可能会进展很快,要及时转到ICU救治。”——刘增佑 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产科主任

5.png

“爸,救我!”

几分钟后她就陷入了昏迷

  在ICU里,医生把氧气开到高流量,气管插管、上呼吸机,输抗病毒药物……

  但小丽的缺氧仍无明显改善,还出现了致命的炎症风暴,病情进一步恶化。

  12月26日下午2点多,小丽的父亲从外省老家赶了过来。

  小丽拉着他的手,哭着说:

  “爸爸,你一定要带我出院。”

  没过几分钟,她就陷入昏迷。

  “我们就看着她慢慢昏迷,没了意识,进入休克状态,全家都崩溃了,很害怕要失去她。”——孕妇老公

6.png

  重症医学科主任吴京兰说,不行了:

  得上 ECMO,人工心肺机。

7.jpg

  ECMO又叫“叶克膜”,是ICU里的“终极救命神器”。

  它是一套最顶尖的体外生命支持系统,核心部件是膜肺和血泵,可以暂时替代病人的肺和心脏功能,让休克的病人重新建立起顺畅的呼吸、血液循环。

  为了应对这一波新冠重症高峰,深圳市卫健委在各大医院配备了50多台ECMO,并且全市“一盘棋”调配,哪里有急需,立即往哪调。

  市卫健委也为孕妇组建了专家会诊群,大家一致认可南山医院的治疗方案。

  26日下午4点,ICU团队用20分钟帮小丽连接了ECMO,氧饱和度迅速升至98%,生命体征逐渐稳定下来。

8.jpg

大人稳住了,胎儿也要保

  孕妇上ECMO后,接下来的救治和护理比其他重症患者要难得多。

  重症医学科副主任索质君说,在给大人抗感染、抗凝治疗的同时,团队也尽量保证胎儿安全,用药治疗和护理上要特别小心和谨慎。管床主任袁运生、医生林小华日夜“盯”着,不敢有丝毫疏忽。

  医院里有句老话:三分医疗,七分护理。

  但在ICU里,护理可能要占到八分。

  “我们要反复为孕妇进行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超声血流动力学监测、及时排痰等等……真是不分昼夜地在孕妇床旁,轮流守护着她。”——蒙斯雅 重症医学科护士长

9.png

  12月31日下午,ECMO上机运行5天后,被顺利撤除,孕妇转危为安。

  1月2日,又成功撤下呼吸机。拔管后,孕妇各项生命体征稳定,无发热、意识清楚,胎心稳定,被宣告抢救成功,转入产科病房康复。

  经过9天9夜的抢救,一个重症孕妇得救了。

10.png

小丽做肢体主被动康复训练

“谢谢你们!

终于能回家过年了”

  1月16日下午,小丽顺利出院。

  父亲邹先生对医院感激不尽:

  “女儿经历了‘九死一生’,我们家属的心情也像‘过山车’一样,幸亏你们把她母子救回来了。”

11.png

  父亲本身也在医学院里工作,在这次“与死神赛跑”,他看出了很多内行的“门道”:

  从插管时机把握、上ECMO操作,到炎症风暴的控制、特殊孕妇母子的全方位考虑、抗水肿、抗凝、抗感染管理,到排痰等各项治疗和操作,管床的袁运生老师、林小华医生把握非常好,帮助她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同时惊讶的还有我闺女避免了插管患者最常见的细菌感染。”

12.jpg

13.jpg

小丽爸爸和丈夫的感谢信

  深圳本轮疫情从2022年12月中旬进入“迅猛期”,发热门诊、急诊人数在12月21-22日“达峰”,65岁以上老人的就诊高峰则在12月29日到来。

  截至1月18日,全市医院的在院人数、ICU患者数量已经连续10天下降。

  重症医学科已经撑过了“至暗时刻”。

  患者在一个个走出ICU,有新冠的重症孕产妇、百岁老人,有基础病严重的患者……

  与还在病房里“搏斗”的病友想比,他们都是一群幸运儿。

  没有什么比得上回家过年更温暖,没有什么比除夕夜的餐桌更让人期待。

  如果有,那就是经历磨难后的阖家团圆。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深圳市卫健委医政医管处

附件下载

分享到: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