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央视《新闻周刊》报道了深圳120急救的新模式——“救”在眼前。
报道中称,让“招手即停”不仅是便民出行服务,更是一次“生命救助”
被视为“救命神器”的AED
“在我国每天大约有1500人死于心脏骤停,而且大部分都发生在医院外,如果能够在黄金四分钟里展开急救,很多人就不会死亡,但是做到这一点仅有愿望是不够的,他需要整个社会各个方面整体的配合和进步。”在节目的开头,白岩松这样说道。
2023年底,港铁(深圳)4号线上,一名男乘客刚刚坐下,头部就后仰倒在了座位上,紧接着滑下座位躺在了地上。热心的乘客拨打了120,还有的触动对讲机求助列车司机。
一分钟后,列车在清湖北站停车,港铁(深圳)清湖北站值班站长戚桂珠,抵达现场后发现乘客无呼吸无意识,立即进行了心肺复苏,并通知同事前去取AED。在安装AED并进行评估、除颤后,这位37岁的患者经抢救脱离了危险,经过检查发现,他经历的是非常危险的猝死型心梗。
突发心梗等疾病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心脏骤停,心脏不再有规律地射血,而是无规律的颤动。而AED(全称“自动体外除颤器”),可以自动识别异常心律,通过电击消除心脏的“颤动”,让心律回归正常,但这种急救必须在4~6分钟内实施。
在深圳火车站,这个编号7550001的AED,是深圳市急救中心在全市推广安装的首批500台AED当中的第一台。然而,如今被视为“救命神器”的AED,在五六年前却并不被认可,尽管是免费安装,这项工作推动起来却十分艰难。
人员密集的地铁站、火车站、体育馆等,成为深圳市首先试水AED的场所,而它们也逐渐发挥起了救人的奇效。赵少卿是深圳地铁14号线沙田站的站长,去年7月,她通过三次AED除颤,救醒了一位昏迷的阿姨。在她所在的地铁站,大厅和站台各配备有一台AED,在两三分钟内就可以取用。
从2017年成功救助1人,到2018年的2人,2019年的7人,再到2023年的26人,几年里,深圳市民通过AED已成功挽回82条生命。
在一次次成功背后,深圳市AED铺设速度加快。截至2023年底,AED共达43397台,覆盖率位居全国第一。这4万多台AED全部接入120调度,形成了一个越织越密、遍布城市的急救网络。
只要学习了急救,就有可能救人一命
报道中称,近几年随着全社会提高急救能力越来越有共识,体外除颤仪也就是AED在大小城市当中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公共场所里,给了大家不错的安全感。
但是机器是需要人使用的,关键时刻尤其在黄金四分钟里,假设有人有需求的时候,是否近处就有AED?更重要的是,是否有了AED就有能帮我们忙的人?
杨明川供职于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该院于2016年由深圳市政府成立,致力于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安全保障的可行之路。2021年12月,应急管理部与深圳市政府又依托该院合作共建国家城市安全发展科技研究院。餐厅救人成功,再次回应了他对未来社会急救的愿景:再普通不过的人,只要学习了急救,即便动作不标准,也可能救人一命。
在我国,每年约有1.4亿人会经历各种意外,小到轻微烧烫伤、蚊虫叮咬,大到高空坠落、交通事故等,3500万左右人次需接受医疗援助,通常人们想到的是向120呼救。
深圳的救护车到达现场的中位数已缩短至13分钟,但对时常发生、处置时间仅有几分钟的心脏骤停、大出血等情况来说,这样的时间还是太慢。
杨明川和团队成立深圳市公共安全义工联合会,这是我国内地第一个公共安全领域专业化法人社团,志愿为社会提供公共安全及职业健康宣传培训等服务。
虽然深圳的社会急救水平居于国内前列,但杨明川清醒地意识到,要真正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急救工作还任重道远。他告诉记者,对于社会急救,他和团队有着更为长远的目标。
在深圳,公共交通上有“救命神器”
“高峰期的时候,这辆车上还是挺多人的。如果遇到身体不舒服的情况,看到这些AED还是挺安心的。”一位乘坐巴士的深圳市民说。
这是AED急救设备出现在这辆公交车上的第三年,了解其作用的乘客愈发增多。由于横跨多区、经停站多,这一公交线路的人流量早晚较大,因此深圳市已有上百辆公交车被配备了AED,司机们也经过了“初级救护员”的培训。
而在近期,各地越来越多私家车车主也在主动加入到流动急救的队伍中,在后备箱放置AED,还有人组起了志愿者车队,将急救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
高温天气下,或上下班途中,在户外公共场所突发不适感的案例不在少数,而目前,国内大多数的AED都被安装在室内,室外场所配备的点位相对较少。这些流动的AED和急救技能无疑能够为出门在外的公众提供一份安全感,以备不时之需。
“但实际上我们会思考一个问题,应急资源是有限的。如何能够让有限的资源、有限的投入去发挥出更大的效果呢?那实际上只要应急资源能够流动就能产生收益。”杨明川告诉记者,“所以当时我们就跟清华大学、深圳市巴士集团一起探讨,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在出租车上配置AED的方式让它流动起来?”
流动的AED,编织成“城市流动救助网络”
据介绍,此次深圳已经在500台出租车上安装AED急救设备,是依托了其24小时流动性和分布广的特点,救援可能性将变得更大。
倘若遇到紧急情况,除了通过偶遇,还有一套急救专用的系统为求救者提供AED位置信息的帮助,只要打开呼救小程序,便能看到具体的固定与流动AED位置,甚至连临近司机的电话车牌号也可以一一显示出。
国家城市安全发展科技研究院生命安全研究中心(筹)副主任杨明川指着深圳市的地图告诉记者,“大家现在可以看到这地图上面有各种应急资源,比如我们现在看到的车载设备,就是我们所说的移动AED的分布位置,地图上显示了它们的实时位置信息。”
“如果我们遇到突发紧急情况,可以通过小程序查看周围AED的位置信息。像这个红点就是固定位的AED,而这个头顶AED的小出租车就是移动AED。移动AED的形象标识非常明显。”杨明川介绍,“在突发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呼叫的方式叫车辆将移动AED送过来。”
出租车和大巴司机在接受培训后,不仅可以将AED送到患者身边,还能作为救援者参与救治过程。全国首个成规模化的“城市流动救助网络”由此展开,“招手就停”不再只是便民出行服务,更能成为一次“生命的救助”。这股社会力量将作为120急救的有力补充与帮助。
白岩松评价道,“近年来,大家对应急的重视有所提高,但这只是刚迈出头几步,离拥有更大的安全感、离全民拥有急救意识和急救能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备无患,只有在平常的日子里我们抓应急,应急的时候面对它才能更平常。”
来源:深圳发布、深圳卫视深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