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进入关怀版

首页 > 微资讯

女子被鱼刺卡住半月,气管镜下“托”回一命!

信息来源: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信息提供日期:2024-02-22 08:56 【字体: 视力保护色:

  01、久咳不愈辗转两地,元凶竟是半月前吃的海鲜

  半个月前,家住外地的齐女士就发现自己总是咳嗽,偶尔微喘,就在当地医院开了一些止咳的药物。

  说来也怪,服药时咳嗽有好转,但一停药就故态复萌,做了胸片也没发现异常。

  大年初五,齐女士来到了深圳市三医院,想要看看自己究竟是哪里病了。

  经过CT检查,医生们发现在齐女士的左肺下叶开口处,有一处像小拐杖一样的异物。

  齐女士和丈夫仔细回想,这极有可能是1月30日齐女士吃过的鱼!

1.jpg

  深圳市三医院呼吸重症科(筹)负责人表示,齐女士在老家的医院只拍过胸片,而通过胸片一般很难判别鱼刺这类异物,加上齐女士咽喉没有不舒服,吞咽也没受影响,因此一开始没有往鱼刺卡住气管的方向考虑。

  考虑到鱼刺离肺动脉极近,再拖下去有扎伤血管的可能,齐女士被划归为了“亚急诊”病例——即存在潜在的危险,如未给予治疗,患者情况可能会恶化或出现不利的结局。

  当天下午她入院后,深圳市三医院医务部就协调了呼吸内科、手术室、放射科、呼吸内镜室等等资源,力求尽快为齐女士取出鱼刺。


  02、鱼刺形状出乎意料,距离肺动脉仅2毫米

  大年初六,当医生第一次尝试在气管镜下取出鱼刺时,就意识到这根鱼刺“不同寻常”——

  由于时间太久,长出的肉芽遮挡住了部分鱼刺,无法确定鱼刺的大小、形状和锋利程度。

  第一次取出暂停后,齐女士当天下午做了增强CT,根据齐女士的片子,放射科对鱼刺进行了三维重建,但三维重建出来的图像与黄勇在内镜中看到的始终存在差异。

  之后呼吸内科、胸外科、手术麻醉科、放射科、输血科等多个科室参与齐女士的会诊,摆在齐女士面前的就只有三个方案:

  1. 放任不管,但伤口已经感染化脓,鱼刺也极可能扎破重要血管最终危及生命。

  2. 先栓塞出血的支气管动脉,再在气管镜下取出鱼刺。

  3. 开胸,保证取出鱼刺,但创口大,风险也相对较高。

  在与齐女士一家充分沟通以后,确定用先栓塞支气管动脉、再取鱼刺的方案被确定下来。


  03、气管镜下“托”回一命,医生:吃鱼应当注意这些

  2月18日,大年初九,黄女士第二次手术开始。前一天,放射介入团队为她进行了支气管动脉的栓塞,由于栓塞剂起效需要时间,栓塞也有时效限制,手术必须在24-72小时内完成!

  呼吸重症科与呼吸内镜室医生一起为齐女士取鱼刺,术中出血很少。

  拨开肉芽和脓肿,他们第一次完整地看到了这根鱼刺——

  它呈条片状、三棱形,最长的一边有1.5厘米(人的叶段支气管宽度通常为1-1.5厘米),距离肺动脉仅仅只有2毫米!

  它的质地比术前预计的要更坚硬,三边棱角都很锐利,(按照最开始的方案,轻轻一拨就有大出血的风险)。

  医生用激光小心翼翼地清理掉覆盖在鱼刺上的肉芽,修整了最短的一边棱角,才得以用异物钳慢慢地把它“托”了出来!

2.png

  不幸中的万幸,这根鱼刺尖的方向是顺着支气管的,不至于伤到2毫米外的肺动脉。

  据医生介绍,本次手术做了充分准备:虽然栓塞了支气管动脉,但呼吸内镜团队还是准备了不同的球囊以防出现意外情况,输血科也提前备好了血;如果本次手术没能取出鱼刺,胸外科团队随时准备上台接应;就连术中用于修整鱼刺形状的激光都准备了两种。

3.png

  “从职能科室到临床各个科室,在春节期间也迅速响应,积极配合,全院联动为齐女士‘保驾护航’。”

  目前,齐女士恢复顺利,仍在呼吸内科住院治疗。

4.png


  还有这些土方法,千万不能用!

  提醒市民,在吃鱼时尽量不要说话谈笑、喝水喝汤或同时吞咽其他食物,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切忌用“土方法”强行吞咽鱼刺,当胸片无效时应该考虑做CT或者增强CT,在治疗过程中应当与医生充分沟通,彼此充分的信任和最大的合作,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

  鱼刺卡喉后,咽米饭、吞馒头、喝醋等土办法,都是极端错误的!

  鱼刺卡住了,再吞一口饭、吃一块馒头,就好比是——火上浇油,痛上加痛。

  因为吞馒头吞饭这样的动作,最大的可能是将鱼刺越压越紧、越带越深,如果是比较大的刺,还会刺破食管或血管,危害更大。

  另外,别说喝醋了,就算把鱼刺直接泡在醋里,也要很久才能软化。

  如果感觉有鱼刺卡住,鱼刺不太大的话,可以试着用力咳嗽,很多时候,那些细小的鱼刺会跟着气流脱落下来。

  如果咳不出来,可在让他人帮忙,看能不能用镊子夹出来。

  确实取不出来就别勉强,第一时间上医院!

  其实,自然卡住的鱼刺一般都不深,耳鼻喉科医生、消化内镜医生,基本上分分钟能搞定。

  否则,可能就是几十块和几十万的区别,或者是生与死的离别。

  而出现严重的后果,大部分是由于人为吞咽等外力才让它得以进入咽喉或食管。也就是说,都是自己乱吞乱咽「作」的。

来源: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附件下载

分享到: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