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进入关怀版

首页 > 微资讯

“30岁,我在深圳一口气换了2个肺。”

信息来源: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信息提供日期:2024-03-06 09:43 【字体: 视力保护色:

  对普通人来说,呼吸是一件最自然、平常,甚至会被忽略的事,但对30岁的杨楠,2023年12月24日开始,每一次呼吸,都让他无比珍惜。

1.jpg

杨楠

  因为前一天,他在深圳市人民医院“换肺”成功。这是该院获得国家移植资质后的首场肺移植手术,也是继2006年后,深圳第2例双肺移植。

  术后,杨楠15小时撤ECMO,18小时撤呼吸机,第3天就下床走路。此前10个月,他一直在全国各地辗转求医,甚至被医生断言“活不过2024年春节”。

  12月23日-1月26日,杨楠在ICU写下28篇康复日记,当中提及2次“害怕”、2次“恐惧”、10次“疼痛”、24个“加油”、10个“感谢”,只为告诉大家:生命可以影响生命。

  以下是他的自述——

  已经快忘记一个正常醒来的早晨应该是什么样子,身体会有什么样的知觉,鼻子该怎么通气,肺要怎么和外面的空气相处。

  直到2023年12月24日,一个陌生人的肺进入了我身体,肌肉记忆才慢慢觉醒——

  原来呼吸,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

2.jpg

做完手术后,我发了一条朋友圈

  01、在海拔5000+的西藏当兵,我都跟没事儿人一样

  我叫杨楠,今年30岁,宁夏银川人。

  从小,我就是个调皮又冲动的孩子,脾气很倔,经常打架。

  然而,叛逆的皮囊下,我一直渴望对自由的向往。

  我不爱上学,喜欢跑到顶楼,只要站在上面,仿佛就变成个快乐的傻瓜,欣喜的战栗让我无法呼吸,一天在兴奋中飞也似得溜走,什么烦恼都不存在。

  16岁那年,我终于和家人摊牌:只要不读书,干啥都行。

  于是,家里把我送去了西藏当兵。

  2010年-2012年,我分配到海拔5000-6000米的边地巡逻,骑马、徒步、乘车,毫无压力。

3.jpg

我在西藏当兵的旧照

  日子虽然艰苦,但面对触手可及的蓝天和云雾缭绕的连绵山脉,我的内心就舒展得如同展翅翱翔的鹰,性格也磨砺得愈加坚韧与成熟。

  就在这时,家中传来父亲车祸的消息,想到姐姐出嫁,只剩老母亲一人照料,我就舍弃了继续留在部队的机遇——

  决心回家好好照顾父母,珍惜和他们一起的时光。

  可好景不长,他们还没享受几年天伦之乐,我就突然倒下。

  02、才30岁,走两步路就喘,一呼吸就生不如死

  事情发生在去年3月。

  我发现自己爬楼梯总是气喘吁吁,中间还要停好几次。姐姐看到后说:“你这样不行,得去医院看看。”

  结果一查,肺部严重纤维化。

  原来,我充满弹性的肺,已经变硬成了“石头”一样,这让我在平原呼吸,比高原还难。

  我跑遍了半个中国的大医院,诊断都大同小异,还有医生劝我,不想等死,就只能肺移植。

  可我还不在意,一边住院,一边安慰自己:“不怕,毕竟才发现不久,我还年轻,慢慢治疗总会好的。”

  没想到,正是这个保守治疗的念头,差点让我丢了命。7月,我和家人去了一趟九寨沟,不料得了肺水肿。10月,病情彻底加重——

  我好像突然间没有了正常呼吸的能力,隔一会就要大口深呼吸。

  后来,一口气总是吸不满,那些半途而废,无法往肺泡和血管里打进足够氧气的吸气动作越来越频繁,卡在半途,在前胸后背留下成片持久的酸痛。

  终于,我过上了24小时吸氧的生活。

  我和这位肺病终末期患者有共同的感受

  那段时间,我一说话就咳嗽,连洗澡都带着氧气瓶,越来越觉得自己——

  是一个走到悬崖边,即将没有生命的人。

  终于有天,妈妈鼓起勇气和我说:“杨楠,做肺移植吧!”  

  03、不想换肺,只想把钱留给妈妈,直到深圳一家医院捎来1句话

  看着妈妈散乱的头发难以掩盖眼底的悲伤,泪痕凝结在脸上,我突然想起这些年,她一直为我们家奔波、付出的身影,便提出不做肺移植,把手术钱留给她,让她好好去旅行,好好为自己活。

  没想妈妈浑身颤抖,忍着哭腔吐出一句话:“你都不在了,我还有活着的意义吗?”

  我没有再说话。

  接下来几天,妈妈和姐姐、老婆开始四处打听肺移植信息。终于在一个病友帮助下,找到了“中国肺移植第一人”陈静瑜。

4.jpg

  陈院长告诉我们,自己最近要到深圳市人民医院做该院首台肺移植手术,愿不愿意过来?

  我有点想改变主意:或许妈妈说的是对的,我走了,这个家真的没了。

  我自己十几岁就没了父亲,真不想6岁的女儿也没了我。

  “来!”  

  04、一口气换了2个肺,术后3天下床走路,医生惊叹

  2023年12月19日,我坐了27个小时救护车来到深圳市人民医院。

5.jpg

  接应我的团队中,有一个看起来“年轻帅气”的医生,后来他又来到我的病房,和我聊了很久,还和我约定等我手术康复,一起去登顶深圳最高楼。

  我才知道,他就是胸外科主任王光锁。

  在我来之前,他已经带头组建了呼吸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等多学科“尖兵”构成的肺移植核心团队——

  为我手术后,渡过感染、排异和康复三大难关护航。

6.jpg

来源:深圳都市频道《第一现场》

  不得不说,这给了我很大信心,所以术前我一点也不紧张,心态很好。

  更没想到的是,入院第4天,我就幸运等到了合适的肺源。第5天,我接受了双肺移植手术,7小时25分后,顺利下台,全程无输血。

7.jpg

陈静瑜和深圳肺移植团队为我手术

  当我在ICU迷迷糊糊醒来,总看到王光锁主任、ICU的刘雪燕主任和一大批叫不上名字医生护士。

  后来才知道,他们在医院陪了我整整3天,直到我稳定,才真正“下班”。

  我开始像一个学步的小孩,重新让肺和气管学习和身体其他部分相处,虽然艰难,但也一天天看到自己的进步——

  术后第3天,我能下床走路了。

8.gif

  第4天,一口浓痰粘在胸腔呼噜噜起泡,我一次次让气流在喉管艰难地摩擦过呼吸道,终于,咳出了第一口“黄金痰”。

  按照王光锁主任的叮嘱,我把这个历史时刻写在了康复日记中。

9.png

  19天,我从ICU出来了,感觉——

  自己像是被人一点点从悬崖边上拉了回来!

  05、6岁女儿钻进警戒线来抱我,我决心“用生命影响生命”

  回到普通病房后,我发现房门前拉了个警戒线,这是为了避免闲人进出,导致我感染而设。

  每次看到它,我就像被激发出无穷的斗志,努力锻炼,想尽早康复回家。

10.gif

  没想到,术后第26天,一个“意外”降临了——

  我的丫头,一放假就从银川来到深圳。那天她穿着“小蓝”隔离衣,一见到我就钻进警戒线,跌跌撞撞跑进我怀抱,大声喊了一句“爸爸”。

  那一刻,仿佛这世界只剩下我们父女俩,我抱着她,空气凝固了,时间停止了,世间的一切都退到了遥远的天边。

  我第一次在手术后,破防了。

11.jpg

  2月8日,医院为我召开了一场隆重的出院仪式,我很荣幸成为了他们的肺移植宣传形象大使,并(不带喘地)分享了我的《康复日记》。

12.gif

来源:深圳都市频道《第一现场》

  我的家人,也在场下见证了这一刻。

13.jpg

姐姐在小红书上的记录

14.jpg

妈妈在出院仪式上说的话(来源:深圳都市频道《第一现场》)

  大家都在感恩,命运给予了我又一次重生。

  我希望自己有天,也能成为别人的依靠,我们普通平凡,却可以温暖有光。

  “2006年和2019年,我们分别执行了全市第一例和第二例肺移植手术。在当时的中国器官移植领域,是前沿探索。2023年,我们获得了资质,意味着深圳也可以做肺移植了,加上去年底我们开设的终末期肺病与肺移植联合门诊,相信更多患者可以拓宽他们的生存边界。”——深圳市人民医院 胸外科主任 王光锁

来源:深圳市人民医院胸外科

附件下载

分享到: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