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进入关怀版

首页 > 微资讯

加快实现“病有良医”!深圳正在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信息来源: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信息提供日期:2024-10-08 10:07 【字体: 视力保护色: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曾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这块独特的改革土壤,因创新而生的城市,在医疗卫生领域同样孕育出新的变革。

  从“先天不足”到“先行示范”,深圳医疗做了什么?

  过去5年来,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指导下,深圳市卫生健康委聚焦“民生幸福标杆”战略定位,锚定“病有良医”总体要求,加快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深化深港医疗务实合作水平,深入开展健康深圳行动,不断释放先行示范区政策红利,加快打造医疗卫生新高地,形成了丰富的制度成果和实践成果。

1.png

  优体系、建高地、提质量、保健康,深圳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创新发展之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效明显”“率先出台《深圳经济特区健康条例》”“医疗服务跨境衔接便利”等10项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先后获国家及省市肯定表彰或推广示范。

  01、夯基础,名医到“门口” 看病有“医”靠

  “现在的就医方便多了,在我们小区附近就有专家医生看病,我的高血压、糖尿病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和调养,现在血压控制好多了,胸口也不那么疼了!”家在罗湖莲塘社康的吴阿姨说。

  得益于莲塘社康的能管糖尿病的“MMC中心(标准化代谢病管理中心)”,当吴阿姨把结果上传到手机上后,家庭医生可以看到她的实时血糖数据。如果数据有波动,就会有医生指导她怎么调药、调整饮食和锻炼。

  此外,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的内分泌科专家每周有两天会到这个社康中心出诊,如果有难解决的情况,市民在家门口也能看到名医专家。

  这也是深圳千方百计让居民“少生病、少住院、少负担、看好病”的一个缩影。

  为改善群众就医感受,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实现区域医疗资源共享,让市民真正实现在家门口享受到最优质的医疗服务,深圳以经济特区健康条例、医疗条例等法规为引领,出台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社康机构举办医院上下融合发展措施,创新构建“市级医疗中心+基层医疗集团”为主体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

  在此基础上,深圳以市属医院为主体建设19家市级医疗中心,以区属综合医院为牵头医院组建21家基层医疗集团,实现每个区至少配置1家市级医疗中心和基层医疗集团,每个社区配置1家社康机构,基本形成“顶天立地”健康服务体系新格局,90%以上的居民10分钟内能到达最近的医疗点。

  一组数据显示,改革前,罗湖区东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日均门诊量约为300人次,而目前,这一数字已跃升至近1000人次,春节后等门诊高峰期,日均门诊量可达1100人次,与一家中级医院相当。

  为提升基层医疗集团建设质量,深圳还以系统连续健康服务为导向,发布基层医疗集团建设规范、社区健康服务管理办法等20多项标准规范,创新基层医疗集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区属综合医院与其所举办的社康机构上下融合发展、医疗与预防融合发展、全科与专科协同服务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两融合、一协同”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入选了国家发改委推广借鉴的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2019年以来,基层医疗集团为主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诊疗量占比从74.4%提升到76%,社康机构诊疗量占比从33.4%增加到38.3%。

2.png

  02、群众为何愿意“留”在社康看病?底气何来?

  从深圳新一轮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提升计划可以看到,无论是在社康机构设置标准方面,将社康中心建设标准提高到了1400平方米;还是在医疗资源配置方面,扩大全科医生转岗培训规模,强化社康机构设备和药品配备;以及医保优惠方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由2019年的70元提高至134元,实行8种慢性疾病在社区首诊可享受药品打五折、签约家庭医生打两折的医保用药优惠政策……深圳都下了“血本”,为的就是推进社区医院、社康中心、社康站多层次发展,筑牢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

  2019年以来,全市新增社康机构343家,总数达928家,万人全科医生数从3.1名增长到5.2名,84.7%的高血压患者、76.9%的糖尿病患者在社康机构就诊。深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价连续3年排名全省第一。

  建高地,从“大病不出深圳”到“大病来深圳”

3.jpg

2024年6月27日,深圳市中医院光明院区正式启用。至此,深圳市中医院福田院区、光明院区、针灸推拿分院、一门诊部和科教中心“一院五区”的格局形成。

  在深圳市中医院光明院区的不远处,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二期工程主体结构已封顶。该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强化医疗、科研、教学优势资源的整合,全面推进综合性研究型医院建设。

  此外,深圳市新华医院、市儿童医院龙华院区、市二医院龙华医院、市质子肿瘤治疗中心、市人民医院龙华分院改扩建一期、市二医院大鹏医院等市属新改扩建项目筹备开业中,全部位于原特区外。

  据统计,“十四五”期间,深圳共规划建设93个医疗卫生重大项目,其中六成以上重大项目布局在原特区外。随着这些位于原特区外区域的优质医疗资源加速扩容,深圳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的计划一一实现。

  与此同时,自“十四五”以来,针对居民疾病谱,深圳还引进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两所国内一流医院,新增三甲医院15家(总数达33家);引进脑科、康复、乳腺疾病等一流资源,新增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5个(总数达29个),补齐专科医疗短板。

  5年来,全市新增床位超2.7万张,总数达7.46万张,千人床位数4.2张;原特区外(不含深汕)床位数增加至4.62万,千人床位数增加至3.52张。

4.jpg

深圳第33家三甲医院:南山区妇幼保健院

  “硬件”补齐,“软件”也要跟上。为进一步推动高水平医院建设提质向强,深圳引进了46名“两院”院士和421个高层次医学专家团队;还实现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零的突破”,建设了肿瘤、心血管2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在最近的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北大深圳医院跃居全国第38名,9家医院进入全国百强、4家专科医院进入全国同类10强。

  从跑北上广看病,到家门口就医,深圳医疗健康服务供给逐步完善。统计显示,近三年深圳人在本市就诊率超过98%。

  “大病不出深”基本已实现,“大病来深圳”也逐渐成为趋势。

  异地住院患者来深就医比重的提高便是印证之一:2019年,异地住院患者来深人数为6%;近年来,该数据提高到了9%,这一比例在市属医院更是高达13.2%。

  同时,这也是湾区医疗中心效应的逐步显现。如何建设立足深圳、带动湾区、辐射全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医学科技战略机构?深圳想到了建设医学科学院。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试验田,深圳拥有医学科学院建设、成长再合适不过的土壤。

5.png

2023年11月21日,深圳医学科学院成立。

  2023年11月21日,深圳医学科学院成立,带着探索鼓励源头创新的新机制、引进与培养高水平人才,组织开展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覆盖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的重要使命;2024年8月22日,深圳医学科学院迎来了首届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进入“十四五”的下半场,深圳市将调整完善卫生健康发展策略,从“打基础、保供给”转向“建高地、提质量”,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十大新体系。

  03、抢融湾,试点“医疗通”“医师通”“标准通”

  80岁的邓伯一大早从香港来到深圳,挂号、住院、手术,一天时间,完成了他等待了两年的膝关节置换手术。

  因为膝关节磨损导致的膝关节疼痛已经困扰了邓伯多年,严重的时候需要服用止痛药才能缓解。然而香港公立医院的膝关节置换手术轮候时间很长,家人了解后,决定带他到深圳的医院来进行手术。

  邓伯的故事并不是个例。随着深圳持续深化医疗服务跨境衔接,这里不仅成为港澳医疗机构“北上”发展的桥头堡,也推动了港人北上看病的热潮。

  骐骥千里,非一日之功。2013年,林顺潮眼科医院作为内地首家港资独资医院开业以来,全市已开设12家港资独资合资医疗机构,占全省同类机构总数四成。此外,深圳和香港共建了28家港式家庭医生工作室和3家国际化社康中心,打造“港式全科+医院专科”协同的港澳居民医疗服务中心。

  为了让深圳人看香港名医、用境外新药,港澳居民在内地就医、病人跨境转运等更加“丝滑”,2021年,深圳出台《关于加快推动医疗服务跨境衔接的若干措施》,承接港澳服务提供者办医审批任务,优化港资澳资医疗机构审批流程。

  之后,深圳还积极承接香港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计划、支援粤港澳大湾区医院管理局病人先导计划,持续推动深港“医疗、医师、标准、科教、药械、支付”互联互通。

6.png

  作为港澳医师进军内地的首选地,深圳率先允许港澳医师多点执业,通过修订《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将港澳医师纳入深圳境外职业资格便利执业认可清单。

  紧接着,建立香港医师与内地高级职称评审接轨的认定机制,实现在职称认定、岗位聘用、科研立项、学科建设等方面享受内地同等待遇。至目前,已有191名港澳医师获内地医师执业资格,37名港籍名医获评正高职称,11名境外医师获聘卫生健康特聘岗位,4所中医机构招录6名港籍中医师。

  随着深港人才交流日益频繁,两地携手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获境内认可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与香港大学、香港医学专科学院联合成立深港医学专科培训中心,制定肿瘤科等10个专科培训方案,在市高水平医院建立37个专业培训基地,首批57名临床医生参与试点培训。

  为了实现医院质量标准贯通湾区,2024年9月1日,深圳市卫健医院评审评价中心(以下简称“评审评价中心”)正式入驻前海。该中心总结港大深圳医院国际、境内医院评审“双认证”通过经验,编制出《国际医院评审认证标准(中国)》(2021版),并获得国际医疗质量协会认证,成功将中国三甲医院评审标准推向国际。

7.jpg

2024年9月1日,深圳市卫健医院评审评价中心正式入驻前海国际人才港。

  入驻前海之后,评审评价中心将充分依托前海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平台的政策优势,积极探索开展与国际接轨的医院评审认证服务,并以医院质量评审认证为基础,持续推进前海深港澳医疗合作交流,助力深圳加快实现医疗服务跨境衔接“标准通”。

来源:南方日报、综合资料图

附件下载

分享到: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