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进入关怀版

首页 > 微资讯

满足近2000万人看病就医,深圳是如何做到的? | 2023年广东医改创新典型巡礼

信息来源: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信息提供日期:2025-01-13 09:40 【字体: 视力保护色:

  2024年8月18日,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迎来五周年。从“先天不足”到敢为人先、敢闯敢试,再到如今的先行先试,这座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卫生健康事业也在短短几十年内迎来蝶变:从缺医少药的县级医疗卫生体系开始,初步构建起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满足了近2000万人的健康服务需求。

  如今,随着人民对健康和美好生活的期望值不断提高,变革仍在继续。

  “深圳是一个年轻的城市,医疗卫生事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创说,“十四五”以来,深圳持续推动重大医疗卫生项目建设全面提速增效,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加快医疗高地建设,并力促医疗服务公平可及,让群众就近享有高效便捷的优质医疗服务。

  一、推进医疗高地建设

  2024年9月,50岁的田姨又一次躺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的手术室。

  一年前,也是在这家医院,田姨完成了乳腺癌切除手术,术后经过放化疗,病情保持稳定。然而6月的一次检查中,她又查出宫颈原位腺癌。

  没有犹豫,田姨选择回到深圳。“国家队”依然没有让她失望,妇科主任孙力为她开展了国内首例国产单孔机器人+vNOTES全子宫及双附件切除术——巧妙利用自然腔道阴道入路,实现无痕效果,同时在机器人的加持下,操作更精准、出血更少。术后第2天,田姨就能下床走动。

1.jpg

  类似的就医获得感,来自湖南益阳的黄叔同样深有体会。他患有右肺上叶腺癌,肺门和纵隔淋巴结均有转移,情况复杂。胸外科主任郭晓彤为他实施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治疗,病灶退缩后,又在机器人辅助下经肋间入路切除,切口仅4厘米,术中出血量20毫升,实现了精准和微创的有机结合。

  事实上,如果时间回流7年,田姨和黄叔都不会选择深圳——2017年以前,作为一座超大城市,深圳没有肿瘤专科医院,八成肿瘤患者要到北上广求医。

  如何破局?深圳决定引入“国家队”建设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国家癌症中心主任、医科院肿瘤医院院长赫捷院士兼任党委书记,时任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主委王绿化担任院长,带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开启“一院两区”建设,全面推动两院区实现管理同质、人才共享、技术平移、信息互通、科研互助。

  截至目前,该院已平移北京总院1243项医疗新技术新项目。其中,胸外科单孔胸腔镜、经颈纵隔镜和妇科经脐单孔、经阴道单孔等手术都居于国内领先水平。“2023年,医院全年门急诊量达20万人次,完成手术7360台,其中三四级手术占比90%。”副院长昌盛介绍,2025年初质子肿瘤治疗中心全面投入使用后,医院救治和辐射能力还将大幅提升。

2.jpg

2023年2月27日,深圳市质子肿瘤治疗中心回旋加速器成功吊装。

  “从筹建到现在,已经十年过去。我们真正扎根深圳、扎根大湾区。”王绿化说,两年前,医院就获评“三甲”,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不仅深圳市民在家门口看大病有“医”靠,还有越来越多的外地患者慕名而来。

  同样的现象也出现在南山区。自引入“国家队”建设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以来,多项国内领先、顶尖的心血管疾病诊疗技术相继落地,如国内首例超声引导下主动脉缩窄支架置入术+机器人辅助冠状动脉造影,以及华南首例肺动脉专属Pul-Stent支架植入术、二尖瓣修复系统MitraClip系统应用、基于介电成像技术的心腔内三维射频消融手术等。

  为了增加优质医疗资源供给,多年来,深圳采取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方式,引进了一批国内一流的高等医学院校合作办医,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七、第八医院等均已投入运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院、南方科技大学附属医院等也将于不久后加入深圳健康守护者的行列。

  与此同时,深圳还强调重点学科群建设,推动市级医院形成各自的专科强项。

  目前,成效已然有所体现。如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实施国内首例胸腔镜辅助下脊柱栓系术、磁力可控延长钛棒置入手术、可吸收抗菌封套植入术和华南首例胸腔镜辅助免缝合瓣膜置入术;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成为全市首家取得国家干细胞技术临床应用研究资格准入和项目准入的医院,通过CAR-T技术治疗10例极危重T细胞淋巴瘤患者和2例B淋巴细胞瘤合并红斑狼疮患者,均获完全缓解、长期存活;深圳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普通外科、重症医学科入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中医科入选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建设项目;深圳市妇幼保健院牵头组建妇幼联合体,加强专科协作和交流,推动全市妇幼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十四五”以来,深圳新增三甲医院15家、总数达33家,7家医院入选省高水平医院重点建设单位,新增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5个、总数达29个。一批国家级科研平台落户深圳,其中,2024年6月,全国首个纯中医治疗医院——宝安区纯中医治疗医院挂牌中药标准化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医院中药质量研究分中心。

  在2022年度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跃居全国第38名,9家医院进入全国百强、4家专科医院进入全国同类10强。深圳推出的全国首个国际版医院质量认证评审标准,已在含4家港澳医疗机构在内的5个城市13家医院开展评审。

  随着医疗卫生高地加快崛起,深圳医疗健康服务供给逐步完善,近三年市域内就诊率稳定在98%左右,不仅实现“从跑北上广看病到在家门口就医”的转变,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外地患者来深治疗,异地住院患者占比从2016年的4%提高到2024年的10%。

  二、让医疗服务公平可及

  龙华区民治街道,地铁4号线红山站西侧,一艘崭新的“航空母舰”昂然矗立。这是深圳新华医院,也是国内目前在建的最大单体医院建筑,总建筑面积超50万㎡,由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运营管理,已于2024年12月正式启用。

4.jpg

2024年12月26日,深圳市新华医院正式启用。

  它也是深圳促进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的重要一步。“过去,深圳的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福田区、罗湖区。”李创表示,“十四五”以来,深圳共规划建设93个医疗卫生重大项目,其中六成以上布局在原特区外,全市新增床位1.2万张,千人床位数从3.58张提高至4.21张,其中,原特区外千人床位数从2.82张增加到3.47张。

  以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龙华区为例。“十四五”期间,区域规划在建医疗卫生项目8项,目前除了新华医院外,还建成市第二儿童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龙华医院,完成市人民医院龙华分院改扩建一期、龙华区人民医院改扩建工程,新增床位超6000张,千人床位数从1.68张提高至4.14张。医疗资源不足问题明显改善,专科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除了横向推进,均衡布局,深圳还纵向推动资源下沉。

  地处深圳最东边的大鹏新区,位置偏远、交通不便,3家区级医院均为一级综合医院或二级专科医院,医疗服务能力不足,过往多年,公众满意度排名都在全市靠后,群众看病就医常常需要奔波一两个小时到市区。

  改变始于2017年6月,在原来的深圳市卫生计生委的支持下,由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深圳市二医院”)牵头,采用“市级医院-区级医院-社康机构”三级联动模式,组建全市首个市、区两级共建的紧密型医联体——大鹏新区医疗健康集团(以下简称“大鹏医疗集团”)。

  从市中心福田到大鹏新区,距离超过70公里,开车要2小时,但随着紧密型医联体的建设,群众就医道路快速打通。深圳市二医院长期派驻超60名专家到大鹏新区区级医院、社康坐诊、带教,带领大鹏新区从无到有,新建了8个区级重点学科、29个名医工作室,还建成了深圳首个公立医院植物人促醒平台、全市唯一集数字化康复评估和基础研究为一体的脑重塑康复实验室,结束了辖区内无急性脑卒中医疗救治定点机构的历史。

  与此同时,大鹏医疗集团对辖区公立医院医疗资源统筹安排,实施特色化发展战略。如,一级综合医院葵涌人民医院重点发展消化内科、神经内科、骨科、普外科等;大鹏新区妇幼保健院则重点发展儿童康复科、妇科、儿科等;南澳人民医院作为二级康复专科医院,主要在康复科、医养结合上下功夫。

5.jpg

2024年2月29日,深圳首家全国医养结合示范机构在南澳人民医院揭牌。

  “我们还借助信息化手段,设立病理、影像、心电图等远程诊疗中心,促进区域内不同医疗机构间信息化互联互通,并推进深圳市二医院与大鹏医疗集团信息共享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既减少同质医疗成本,也有利于实现无障碍转诊。”集团党委副书记宋洪涛介绍,大鹏医疗集团还专门开通了辖区医院和深圳市二医院的双向转诊交通车,由专人专职负责。至今,已累计相互转诊14.9万人次。

  60多岁的李伯在南澳人民医院确诊为脑梗,随即转诊到具有溶栓能力的葵涌人民医院,检查信息也同步传送,20分钟后被送入介入室手术,最终转危为安;饱受淋巴水肿困扰的梁姨在深圳市二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后转到南澳人民医院进行消肿康复与护理。“不用自己到处去折腾,就能享受医疗、康复、护理一体化服务,太方便了。”她笑着点赞。

  事实上,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居民疾病预防意识不强等问题,深圳早已出台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社康机构举办医院上下融合发展等措施,创新构建“市级医疗中心+基层医疗集团”为主体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

  “当前,深圳以市属医院为主体建设19家市级医疗中心,以区属综合医院为牵头医院组建21家基层医疗集团,实现每个区至少配置1家市级医疗中心和基层医疗集团,每个社区配置1家社康机构。”李创表示,同时,深圳还提出构建社康站、社康中心、社区医院三个层次的社康服务体系,社康机构总数达到930家,通过建立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推动实现基层首诊。

6.jpg

  如今,“首诊在社康”已成为越来越多深圳人的就医习惯。在罗湖医院集团翠竹街道社康中心,超声、DR(X光)、CT、磁共振等设备齐全,检查结果能实时传到罗湖区人民医院。“居民只需在社康中心等候,就能得到诊断报告。”中心主任李智深介绍。

  2023年,深圳以基层医疗集团为主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诊疗量占比达到76.8%,其中,社康机构诊疗量占比38.8%,全市84.7%的高血压患者、76.9%的糖尿病门诊服务由其承担。

  能量池充分储备,前进的方向也适时调整。在2024年3月召开的全市卫生健康工作会议上,深圳明确提出,医疗资源配置已从“打基础、保供给”转向“建高地、提质量”,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2024年起,‘“十四五”’规划的实施进入下半段,深圳将坚持‘优体系、建高地、提质量、保健康’工作主线,调整完善卫生健康发展策略,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十大新体系,持续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深圳市卫生健康委主任吴红艳表示。

  (*如无特殊说明,文中数据截至2024年9月)

来源: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广东卫生在线

附件下载

分享到: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