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远的西藏察隅,56岁的牧民阿妹(化名)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会飞越3000公里,只为“和死神抢时间”。
阿妹听不懂术语,普通话也说不顺。从几近放弃,到踏上深圳的“绿色就医通道”;从躺着进医院,到术后能走能吃——这段“跨越山海”的援助背后,是一群来自深圳的医者,用温柔与坚守托起的希望。
“深圳很好,帮了我们大忙。”这是阿妹女婿一句朴实的话,也是这段深藏三千公里生命接力的最动人注脚。
援藏帮扶,是一场3000公里的生命接力
2025年初,阿妹频频肚子胀痛,起初她用牧民传统的土法子缓解。但到2月底,症状明显加重,甚至咳血。家人驱车百余公里,带她到察隅县城医院,检查结果初步提示——疑似卵巢癌。
阿妹的儿子、女儿都是牧民,识字不多,普通话也说得磕磕绊绊。一家人拿着诊断报告,看不太懂,也听不明白。
当时,广东省“组团式”援藏医疗队正在察隅县开展医疗援助工作。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妇科医生梁思思了解到阿妹的病情后,敏锐意识到“阿妹不能再等了”!由于当地治疗条件有限,她立即联系了在大后方的妇科主任孙力教授提供支持,申请给阿妹开“绿色就医通道”!
一切准备就绪!安抚好家属的情绪,梁医生详细解释治疗方案,很快获得了阿妹一家人的信任,他们决定前往深圳接受治疗。
2025年3月,在一个周末凌晨1点,阿妹抵达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
妇科副主任医师郭玉和主治医师何颖已经提前为阿妹办理了住院手续,让这位远道而来的藏区患者,一落地就能顺利住院接受诊治。
精准诊疗,凝聚多学科之力
做完相关检查后,孙力主任为阿妹组织了一场多学科会诊(MDT)——
放射诊断科专家指出,CT影像显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考虑为原发卵巢癌侵犯肠道,不排除外原发乙状结肠癌,胃肠外科结合影像学及症状排除乙状结肠癌诊断。
考虑到患者肿瘤负荷较重、一般情况差、手术耐受度较差等情况,经各科室讨论评估:建议先行新辅助化疗,择期行中间型肿瘤细胞减灭术。
“她刚来时,整个人非常虚弱,瘦得厉害,还一直呕吐,连水都喝不下。”郭玉医生回忆说,那时的阿妹,根本承受不了3周一次的大剂量静脉化疗。
于是,她为阿妹量身定制了周化疗方案。经过三次周化疗后,阿妹的肠梗阻明显缓解,终于拔下胃管。
一般情况好转后,孙力主任团队将阿妹的化疗方案调整为三周一次的“大剂量静脉化疗”,盆腔肿瘤和盆腹腔肿大淋巴结明显缩小,饮食和精神状态明显好转。
第二次全院MDT(多学科会诊),最终讨论建议:阿妹的手术时机到啦!
妇科联合胃肠外科,一起为阿妹实施了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手术中,切除了两段肿瘤侵犯的肠道,切除了44枚淋巴结,其中9枚肿瘤转移,手术范围广、难度大。
由于肠道切除两段,阿妹面临极高的感染与肠瘘风险。但在医生与护理团队的悉心照护下,她顺利度过了危险期,未出现任何并发症。
山海相连,用爱与专业“为生命开路”
2025年6月中旬,距离手术结束近一个月,阿妹的恢复情况令人欣慰:她能正常吃饭,也能下地走动了!
在深圳接受治疗的四个月后,阿妹的病情得以控制。第一阶段治疗完成,阿妹想回西藏完成后续的补充化疗,孙力主任团队为她联系了林芝当地肿瘤治疗医疗团队,并将后续治疗方案与后续接手医疗团队做好交接。
阿妹的女婿用磕磕绊绊的普通话,不停地向着医护人员表达谢意,现场向孙力主任团队献上白色哈达——这是西藏人最崇高的献礼。
“他们普通话不太好,挂号、缴费都是我们帮着办的。”郭玉医生说。
这几年,通过援藏医疗队,越来越多的西藏患者通过转诊来到深圳。考虑到藏区同胞在语言交流上的障碍,医院会安排“一对一”帮助,尽量减少患者的就医压力。
“以前,妇科也收治过来自林芝等地的卵巢癌患者。”郭玉医生补充道:“藏深是一家。对于远道而来的病人,能来,我们就该多尽一份力。”
有些相遇,是命运安排的接力;有些守护,是跨越山海的回应。阿妹安安心心回了家,我们也更懂了“藏深一家亲”的份量。
温馨提示:
卵巢癌的发病率没有宫颈癌高,但恶性程度很高,且早期没有什么症状,很多人一发现即中晚期。因此,及时治疗非常重要。出现不明情况,有腹痛、腹胀,一定要及时检查。
同时,卵巢癌的发病与基因有关,有家族聚集性。如果家庭当中有女性亲属确诊了卵巢癌,家庭其他有血缘关系的女性亲属,一定要及时做筛查。
来源: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