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进入关怀版

首页 > 微资讯

打工人“眼眶骨折”?!3D打印模拟手术精准修复

信息来源: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信息提供日期:2025-10-15 16:22 【字体: 视力保护色:

  7月一个早上,雨天。平时不骑车的阿明(化名),为了赶上班,破天荒地骑了次车。

  雨地湿滑,阿明急刹车,前轮急停,“砰!”一声闷响,他整个身子侧翻,手来不及撑地,左脸和眼眶重重地撞击地面。

  “当时眼睛没啥事,也不痛,我就以为没什么大问题。”

  但没想到,这次“普通摔伤”,差点断送了他的职业生涯.....

  01、摔了一跤!导致左眼球突出、不能转动了

  阿明是一名设计工程师,每天在电脑上画图,需要高强度用眼。

  短短几个小时,阿明就感觉不对劲了:左眼皮越来越沉重,淤血越来越多,肿成了青紫色。

  “眼皮完全耷拉下来,睁不开,想看东西时,就要用手去掰开。”

  他眼球仿佛被“焊死”,稍一转动,就头晕目眩,看什么都重影。

  阿明跑了几家医院,拍了头颅CT确认脑袋没有出血,但左侧颅面骨和眶骨遭遇了“塌方式骨折”,视神经管骨折,左眼球突出且不能转动,医生建议他赶紧看眼科。

  挂上深圳市眼科医院的急诊号,已经是当天晚上6点了,阿明又吐了3次,左眼视力变得更模糊,眼胀,浑身疲惫、发冷。

  急诊值班医生见病情复杂,就请眼眶病与眼肿瘤科刘教授会诊。阿明“蜷缩在椅子上,非常痛苦”,刘教授描述初见时的场景:

  “他的左眼眼眶摸上去很硬,眼球被挤得凸向了外下方,只能向外转,其他方向动不了,瞳孔还放得老大,左脸颊都凹陷了。”

  询问病史后,刘教授判断阿明此时呕吐是由眶压升高引起,创伤引起的眶尖综合征和眶颧颌骨折导致了视神经、眼的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受压以及面部变形。

1.jpg

眶尖的位置处于管内段和颅内段的汇合处

  所谓“眼是脑的延续,眶是颅的延伸”,眶尖位置位于眼眶的最底部,通过几个孔洞与颅脑相通,相当于一个关隘,汇集众多神经。

  当务之急,得先用药物消肿、止血、营养神经,阻止进一步损伤;同时设计最佳手术方案,拆下压迫神经的骨条,修复错位的骨头。

  02、找到视神经损伤的原因,3D打印“眼眶模型”辅助手术

  药物治疗后,阿明病症有所改善,但眼帘仍睁不开,眼球还转动不了。

  为了判断手术风险,阿明进行了视神经管、眼眶、颅脑和颌骨的薄层CT扫描和脑血管成像。

  结果显示:骨折的范围非常广泛。万幸,骨折未累及颈内动脉。

  概括来说是:

  左侧视神经管骨折

  左侧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

  左侧眶颧颌骨折

2.jpg

  经查阅大量资料,与全国各地的专家商讨治疗方案,刘教授发现:阿明的视神经损伤,是眶腔综合征损伤了眶内段视神经造成的。

3.jpg

刘教授查看阿明的检查报告

  眶上裂解剖结构复杂,手术风险高,且难以精准定位。而精准治疗的关键是:3D打印数字化辅助手术规划这项创新技术。

  于是,团队将CT数据发给专业的数字化设计公司,测量骨折程度、进行虚拟手术和打印3D眼眶模型——

  数字化公司首次精确测量,并展示出伤侧蝶骨大翼骨折移位及眶上裂变形的程度:

  伤侧的蝶骨大翼严重塌方,把眶上裂挤成了一条窄缝,眼眶本身就是一个四棱锥体,如今它的底部几乎变成了“漏斗”。

4.png

  医工结合是3D打印数字化辅助手术规划的灵魂。

  “医生指导手术要做什么,工程师就在电脑上模拟操作,计算出需要将骨头移动多少距离能达到最好的修复效果,就像提前进行的虚拟手术。”

5.png

3D设计的模型图

  3D公司还重建并打印了两个眼眶的三维模型:骨折后的创伤模型和虚拟手术后的修复模型。

  这项技术的优势显而易见:传统CT只能提供断层图像,靠医生的想象力做手术,而3D模型则提供了全方位的立体实物,医生能多角度观察骨折情况,能提前“彩排”手术路径,更直观且高效。

6.jpg

左:术前3D打印眼眶模型  右:设计后3D打印眼眶模型

  而阿明的创伤复杂,手术的决策和治疗过程也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协作。

  以往经眶上裂减压从眼眶侧向颅侧磨除移位的骨折片,但若按之前的思路走,阿明的视神经和眶上裂的压力会陡增,容易引起并发症。

  深圳市眼科医院眼眶病与眼肿瘤科作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鼻眶颌颅底中心的成员,与中心主任石照辉教授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经过反复的探讨,终于摸索出一个新路子:

  从外向内磨除压迫神经的骨片!

  03、医患之间相互信任,成功实施“创伤性眶上裂减压手术”

  平时工作中,阿明就经常接触绘画和制图,相当于“专业对口”了,他对3D技术并不陌生。

  当看到实物后,阿明表示自己心里有底了:

  “刘教授非常贴心,她详细讲解了整个手术过程,还给我们看了模型。”

  阿明父亲是位物理老师,为了儿子的病情,也研究了大量医学资料。“他会问很多专业问题,比如手术会不会影响到海绵窦等关键结构。”刘教授笑着说:“我就用更通俗的语言解释,打消他们的疑虑。”

  医患之间的深度沟通和专业共鸣,为手术的成功奠定了基础。患者和家属对治疗过程的理解和信任,让医疗团队能够更专注于技术层面的挑战。

8.jpg

刘教授给阿明检查眼睛

  由于“手术开始后,只能从颞窝把蝶骨大翼磨个小骨孔,逐渐将小骨孔磨成大骨孔。蝶骨大翼的一面是眼眶,另一面是颅脑,两面都是不能挤压和损伤的重要结构。从小骨洞操作有点井底观天的感觉,不确定操作空间大小,相当有挑战性。”

  手术当天,刘教授将3D打印的模型带进手术室:

  “有了1:1的模型,就能判断往上一点、往下一点、往前一点应该到什么程度。”

  经过9个小时的精细操作,手术顺利完成:磨除了塌方的蝶骨大翼,完全去除了眶上裂最外缘的骨条,不仅解除了骨折对眶上裂神经的压迫,还修复好面部骨折,恢复了阿明的外观。

9.jpg

10.jpg

团队在手术中

  “我知道,你的眼睛一定能睁开”。

  阿明的术后恢复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他回忆术后出院时,眼睛还不能睁开,大家都很焦虑。

  “这个脸复位得很好,一看还是个俊俏的小伙。”刘教授一直鼓励阿明:

  “我不知道你哪一天能睁开,但我知道你一定能睁开。”

  正如预料,8月底,阿明的世界开始一点点明亮起来,眼睛睁开幅度每天都在变大。9月,他已经能完全睁开双眼了。

  目前,阿明已重返工作岗位,继续从事需要精密用眼的机械研发工作。“将来工作基本不会留下什么后遗症,真的非常感谢刘教授团队。”

  如今,两个眼睛大小一致,眼球的转动也已经完全没问题。虽然左眼球还有轻微偏位,但他信心满满:

  “刘教授说恢复需要3-6个月,我觉得可能用不了那么久。”

11.jpg

阿明复诊时查验视力

来源:深圳市眼科医院

附件下载

分享到: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