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进入关怀版

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 发展规划

市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深圳市2021年卫生健康工作要点的通知

信息来源: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信息提供日期:2021-02-28 10:54 【字体: 视力保护色:

各区卫生健康局、大鹏新区教育和卫生健康局,市属各医疗卫生单位,社会办各医疗机构:

  现将《深圳市2021年卫生健康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市卫生健康委

  2021年2月23日

深圳市2021年卫生健康工作要点

  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深圳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以“推进两个高质量发展,构建四个新格局,实现四个全面提升”为工作主线,毫不放松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统筹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健康中国“深圳样板”,加快实现“病有良医”,以优异的工作业绩向党的100周年华诞献礼。

  一、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

  (一)毫不放松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坚持“外严防输入、内严防扩散”总体防控策略,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强化聚集性疫情应急处置培训和演练,继续提升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能力,严防社区传播、多代传播、医院感染发生。健全人、物、环境多渠道监测体系,扩大监测哨点,完善多点触发预警机制。坚持疫情每日研判制度,加强风险评估分析,抓好变异病毒株监测。加强重点人群重点场所风险管控,严格落实入境人员、国内中高风险来深人员隔离医学观察、健康管理、核酸检测措施,对重点场所和重点行业从业人员开展定期核酸检测。坚持院感防控分层分级督查制度,督促医疗机构严格落实测温、扫码、预检分诊制度、住院病人核酸检测等院感防控措施。全面规范发热门诊接诊、可疑病例隔离留观和转运、实验室检测、信息报告、流调溯源、核酸筛查、信息发布等流程。规范有序推进新冠病毒疫苗紧急使用和上市后接种,严格落实新冠病毒疫苗全流程管理制度,周密做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处置。

  (二)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修订深圳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健全应急专家委员会和专项工作专家组。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场所设置规划,明确软硬件配置标准和要求。建立流行病学调查员管理制度,加强流行病学人员队伍建设。实施加强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提升实验室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医疗救治、应急保障能力。建立国家机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培训制度,将公共卫生应急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教育课程。制订公共卫生应急知识宣传教育计划,建设公众教育培训基地,开展公共卫生安全守则宣传。

  (三)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机制改革,完善财政补助机制、绩效考核和薪酬分配等运行机制,落实“两个允许”政策,积极探索科研创新和规范的社会化服务机制。完成市疾控中心实验室提质改造,加强区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建立公共卫生首席专家制度,推进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公共卫生人才研修项目。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清单,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开展第三轮儿童青少年免费近视筛查,为全市10-17岁在校学生实施免费脊柱侧弯筛查。深入开展职业健康保护行动项目,建立职业人群健康状况及健康素养监测体系。深入开展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发现报告和管理服务。

  (四)完善重大疾病防治体系。完善以慢性病为重点的重大疾病防治体系,编制工作指南、技术规范和质量控制标准,建设重大疾病专病数据库。推动重大疾病医防融合发展,构建疾病筛查、临床诊疗、健康管理、效果评价的闭环管理体系,贯通“预防保健-临床诊疗-康复护理-健康管理”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链条。推动15个重大疾病防治中心完善用药目录及指南,加强慢性病用药指导。

  二、推进医疗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

  (五)推进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制定卫生健康服务体系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健全区域医疗中心、基层医疗集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主体的整合型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制定区域医疗中心、基层医疗集团设置规范,启动区域医疗中心和基层医疗集团能力建设行动计划。推动区域医疗中心打造高水平临床诊疗、人才培养、医学科研、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高地;推动基层医疗集团健全创伤、卒中、胸痛、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五大救治中心,建立血压、血糖、血脂、呼吸、心电等健康监测与管理中心。推进创伤与急救体系建设,新增全自动体外除颤仪(AED)2000台,新增捐血点4个。

  (六)加快医疗卫生重大项目建设。编制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加快卫生健康重大项目建设,高质量新扩建医院4家,建成启用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一期、市妇幼保健院福强院区住院大楼、市疾控中心实验室升级改造一期等项目,开工建设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二期、市儿童医院科教楼、市眼科医院改扩建工程、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二期等项目,加快推进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院、市新华医院、市第二儿童医院、质子治疗中心等新改扩建项目,推进市保健办迁址重建、市第二眼科医院筹建等工作。加快推进龙华民治片区综合医院、平安蛇口医养结合医院、宝安区树兰国际医院、恒大集团国际医院等社会办高端医院项目前期工作。在西部规划布局1家“平急结合”型传染病后备医院。2021年底前,新增床位1000张以上。

  (七)推进高水平医院建设。开展疑难病种、关键技术动态监测和年度绩效评价,推动市人民医院等7家高水平医院建设单位落实年度建设目标和任务,打造引领带动全市医疗和管理水平提升的高原高峰。积极争取国家传染病区域医疗中心、广东省新一轮高水平医院建设单位落户深圳,推动在肿瘤、心血管等领域建设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专科疾病防治中心。加强儿科、神经外科、精神科、眼科、口腔等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强化重症医学、呼吸科、麻醉、急救等重大疫情救治相关学科建设。深入实施三甲医院倍增计划,新增三甲医院2家以上。引进“医疗卫生三名工程”高层次医学团队20个以上。

  三、构建健康深圳建设新格局

  (八)完善健康深圳建设制度体系。制定健康城市建设中长期规划,出台健康深圳行动计划(2021-2025年)、健康教育规划、医院健康促进规范、健康教育基地管理办法,建立健康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健全爱国卫生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确保高标准通过国家卫生城市第8次复审。制订健康影响评估管理办法、评估指南、指标体系,将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制订居民健康管理积分奖励办法,推动健康服务生活化、社区化、智能化。推进健康城市和健康促进区建设,研究制定健康城市统计调查制度,开展健康城市调查、评价和报告,发布居民健康白皮书。

  (九)推进“健康细胞”创建。开展健康社区建设督导评估工作,推动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基层组织落实健康社区建设责任。推广实施“示范健康社区建设”十大倡议和《智慧健康社区建设规范》,推进健康单位、健康校园和健康家庭等“健康细胞”创建。办好首届“深圳健康活动月”活动,开展居民健康素养大赛,探索开展居民健康水平评价。建立深圳“控烟一张图”,实现“市民投诉、义工督查、部门执法、考核评价”的闭环管理。

  (十)完善“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出台加快推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工作配套政策,建成30家具有示范效应的普惠性托育机构和30家托幼一体化幼儿园。推进基层医疗集团与托育机构建立对口协作关系,加强对托育机构的技术指导。开展家庭科学育儿指导,提高家庭科学育儿能力。编制健康老龄化“十四五”规划,持续推进医养结合、安宁疗护、老年人心理关爱等国家级试点工作,探索老年人失能失智预防干预试点、智慧健康助老服务,组织开展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贯彻《深圳市家庭病床服务管理办法》《智慧家庭病床服务规范》,2021年底前,实现10%的社康机构开展智慧家庭病床服务。

  (十一)提升妇幼健康和家庭发展服务能力。强化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危急重症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能力,稳定和控制孕产妇、婴儿死亡率,守住母婴安全底线。加强0-6岁儿童眼保健和肥胖综合防控,有序扩大新生儿疾病筛查病种。开展妇幼安康工程项目终期评估,完成免费“两癌”筛查45万人次、孕妇唐氏综合征等产前筛查9万名、新生儿遗传代谢病和听力筛查12万名。加强人口监测,及时掌握人口发展变化趋势。修订《深圳市独生子女父母计划生育奖励办法》,加大家庭发展保障力度。

  四、构建中医药传承创新新格局

  (十二)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市中医院“一院四区”建设,打造高水平中医医院,创建中医药国家重点实验室。推进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二期扩建、市中医肛肠医院(福田)迁址新建,加快宝安区中医院康复医院、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坪山总院、龙华区中医院建设,推动盐田、南山、大鹏新区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推进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罗湖区中医院创建三甲中医院。支持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打造全国经典中医院示范,支持龙岗区创建中医药服务示范区。开展非中医类医院中医药科室规范化建设和示范点创建工作。

  (十三)健全中医药传承创新激励机制。建立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医药财政补助、医保支付和医疗收费政策,研究调整公立非中医类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基本医疗服务补助标准。试点实施中医传统诊疗项目药物、中医住院综合诊疗服务两种“打包收费”模式,探索针灸门诊特诊服务分级“打包收费”。推动加快新增中医药医疗服务项目定价审批,支持中医药传统医疗技术创新发展。支持光明国际中医药港先行先试中医药跨境流通和审批绿色通道。

  (十四)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实施鹏城岐黄工程,加快培养一批鹏城杏林领军人才、中医药优秀临床和特色骨干人才,引进不少于10个中医药高层次医学团队,设立12个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工作室。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优选建设一批基层中医药特色服务示范点。推广使用中医适宜技术,加强中医治未病和慢性病社区中医药健康管理。推进中医药服务进社区、进家庭,中医药健康文化进党群服务中心覆盖率达50%以上,家庭医生提供中医药服务率达50%以上。

  五、构建卫生健康先行示范新格局

  (十五)完善跨境医疗服务衔接机制。完善在深执业的港澳医师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评审管理制度,健全港澳居民在深就医转诊、急救转运、医保结算等服务协同机制。争取支持建立新型医疗技术按风险管理制度,积极推进前沿医疗技术临床研究和转化应用,扩大干/体细胞临床研究备案机构数量。以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为首批试点单位,制定医疗机构国际新药使用不良反应报告及管理制度。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医院评审认证标准体系,启动评审试点。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全科医师能力建设与评价体系。逐步扩大深圳专科医师培训试点专业范围。

  (十六)发挥深化医改先行示范作用。深入推进区域综合医改示范工作,开展医改创新示范项目评选活动。推广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经验,加快推进公立医院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开展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和医院章程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完善外部和内部有机统一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探索开展基于DRG的临床专科能力分析、病种绩效分析。完善“以事定费、购买服务、专项补助”财政补助和医疗收费制度,健全“强基层、建高地、促健康”激励约束机制。深入推进公立医院人事薪酬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实施公立医院党政主要负责人年薪制,推动全市公立医院总会计师设置实现全覆盖。探索制订公立医院医疗设备采配标准。

  (十七)推进国际化医疗中心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具有较强服务竞争力的国际医院、名医诊疗中心、国际化社康机构,推进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院、市萨米医疗中心、前海泰康国际医院等国际化医院建设。

  六、构建智慧健康发展新格局

  (十八)推进健康大数据应用发展。加快“12361”工程实施进度,基本完成项目验收,实现医疗卫生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和业务协作。制订卫生健康数据管理办法,完善卫生健康数据集标准和接口规范,推动全市所有医疗卫生机构数据接入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启动卫生健康大数据中心立项,结合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编制大数据中心建设方案。依托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深圳)研究院,试点智能医疗影像辅助重大疾病筛查等基础性、前瞻性应用。

  (十九)推进智慧健康服务。建设公众健康服务门户“健康云”,全面推进“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健康”等服务。出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管理制度,制订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技术标准以及管理、使用和信息安全规范。将社康信息系统升级为市民健康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并在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部署实施。2021年底前,各医疗卫生机构按照居民健康管理服务最小数据集标准和接口规范完成信息系统改造,推动社康机构、医院、公共卫生机构信息互联互通,实现电子病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汇聚。推动智能医疗健康装备、可穿戴医疗设备、体质测定设备等信息接入医疗卫生信息系统。

  (二十)推进智慧医疗建设。推动所有二级医院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分级评价达到三级以上,三级医院达到四级以上,50%以上的高水平医院达到五级以上、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达四甲以上水平。推动所有公立医院纳入DRG综合管理平台。推进二级以上医院以《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体系(试行)》为指导,开展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工作。推广针对患者医疗服务需求的健康医疗数据互联共享,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智慧化水平。拓展医院运营管理智慧化创新应用,推进转诊服务、远程医疗、药品配送、患者管理等线上线下一体化,逐步建立医疗、服务、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系统。

  (二十一)推进智慧公卫建设。全力推进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化试点,完成与国家平台数据对接,实现新的报病流程和模式覆盖全市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加快公共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以新冠肺炎症状监测系统为突破点,实现卫生健康系统内各信息系统数据互联互通和协同共享,推进与公安、交通、海关等部门数据互联互通,构建多维、多元公共卫生监测体系。开发公共卫生大数据,探索“5G”技术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充分利用大数据开展传染病、慢性病防控。

  七、全面提升基层健康服务能力

  (二十二)推进社康服务扩容提质。贯彻落实《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管理办法》,修订社康机构设置标准,明确社区医院、社康中心、社康站的功能和建设规范。推动各区出台社康机构设置规划(2021-2025年)。鼓励社会办医院转型为社区医院,优化社康站的设置。开展示范社康机构建设评选,实施社康机构星级等级评价,完善社区健康服务统计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2021年底前,全市新增社区医院5家以上、社康机构35家以上。

  (二十三)打造全科医学高地。组织实施《深圳市全科医师管理办法》,制定《深圳市全科医师专业技术能力评价实施方案》《深圳市全科医师继续教育管理办法》,建立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全科医师专业技术评价和继续医学教育新机制。启动医院门诊服务改革试点,推进全科门诊与专科门诊分离。组织开展“簕杜鹃”全科医学沙龙、全科医学创新奖评选活动。加大全科医生引进和转岗培训力度,全年引进全科医师500名以上,完成全科医师转岗培训500名以上。

  (二十四)建立居民健康管理制度。制定《深圳市居民健康管理办法》,推进居民健康管理网格化、契约化、清单化、智能化。建立健全居民健康体检制度,加强居民血糖、血压、血脂、肺功能等健康监测与干预,组织疾控机构全面开展社区诊断。推广应用“社康通”微信小程序。梳理全生命周期居民健康管理服务规程,发布《深圳市民健康手册(2021年版)》。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为试点,探索推行与居民健康管理相衔接的医保统筹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联合“打包支付”。出台实施慢阻肺、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后遗症等6类疾病进社康打“五折”、签家医打“两折”政策。

  八、全面提升医学科技创新能力

  (二十五)推进全新机制医学科学院建设。出台《深圳医学科学院管理办法》,加快推进深圳医学科学院筹建工作,全面启动“四平台一智库”建设,重点做好心血管疾病、肿瘤疾病、严重创伤与重大灾难事故应急救援3个医学研究所及协作平台建设,推进转化医学中心建设。研究制订市医学研究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设立专项资金,启动2021年“深圳市医学研究专项”计划。

  (二十六)加强医学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深圳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启动10项结核病和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相关研究项目。支持国家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南方分中心建设肿瘤生物样本库、肿瘤数据中心,推动肿瘤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的转化医学研究等“五大平台”建设。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推进市第三人民医院P3实验室升级改造,推动动物P3实验室建设。

  (二十七)完善医学科技创新机制。推动建立医学科技研究协同创新体系,完善卫生健康领域核心技术攻关体制机制。完善临床研究体系,推动临床研究医院及医疗机构研究型病房建设,出台《深圳市促进医疗卫生机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意见》。建立生物安全协调机制,落实生物安全主体责任,加强生物安全风险研判及预警。贯彻落实《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规范》,加强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管理,推动多中心临床研究伦理审查互认。

  九、全面提升卫生健康治理能力

  (二十八)加强卫生健康法治建设。修订《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建立与医疗行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服务跨境衔接配套的政策法规体系。修订《深圳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研究制订公立医院管理办法,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配合推动制订细胞相关产业促进法规。加强民法典、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健康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宣贯工作,推进公立医院法治建设,加强全市医疗机构依法执业自查管理,在市萨米医疗中心等医院探索建设法治医院。充分发挥标准化引领作用,完成8个以上地方标准的批准发布工作,以标准促进医疗服务质量升级。

  (二十九)完善医疗卫生综合监管制度。深化卫生健康行政审批制度改革,2021年底前,实现新增秒批事项4项。完善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平台,统一归集行政许可、行政处罚、不良执业记分等信息,提升行业大数据监管、协同监管和信用监管水平。完善“智慧卫监”信息化项目,推行移动监管、在线监测、视频监控等实时在线监测监控应用范围。健全“场所责任人自查、科室负责人督查、单位负责人考核巡查”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落实医疗卫生单位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措施,确保全系统平稳安全。

  (三十)健全医疗卫生诚信体系。建立行业信用记录数据库和诚信档案,制定信用信息采集目录和信用信息管理、运用、共享规则。加强对失信行为的记录、公示和预警,以信用风险分级为基础,依法建立联合惩戒体系和医师、医疗机构执业退出机制。出台医疗卫生行业信用分类监管办法,完善与“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相结合的信用监管机制,提高违法失信、风险较高的市场主体的抽查比例和频次,依法依规实行严管和惩戒。

  十、全面提升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能力

  (三十一)加强卫生健康行业党建工作。建立健全党领导卫生健康重大工作体制机制,完善市、区两级行业党建统筹协调机制,理顺社会办医疗机构行业监管和党建工作关系;批准设立社会办医院时,坚持党的建设同步谋划、党的组织同步设置、党的工作同步开展。立足行业特点特色,突出政治功能提升,推动实施新一轮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面落实公立医院党建重点工作任务,深入实施行业基层党建品牌创新计划。加强对各级基层党组织贯彻落实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上级党组织决策部署、重点改革任务等情况的监督检查。完善维护政治安全工作机制,着力防范化解卫生健康领域危害国家政治安全的风险隐患。按照市委统一部署,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把党史中的宝贵营养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政治素养和能力水平。深入推进模范机关创建,铸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

  (三十二)加强卫生健康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全面加强公立医院领导干部配备,强化领导班子政治思想建设,规范完成市属公立医院党委、纪委换届。完善公立医院领导人员培养教育制度,打造医院管理团队职业化培训品牌。用足用好鹏城“孔雀计划”、鹏城英才计划政策措施,出台深圳市卫生健康特聘岗位人才评聘实施意见,实施卫生健康菁英人才计划,加大高层次和紧缺医疗人才引进力度。探索建立专科护士培训管理体系,试点开展新入职护士培训,规范开展医疗护理员培训。深化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在高水平医院探索自主评价,评聘结合。

  (三十三)加强卫生健康文化建设。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和崇高职业精神,加强卫生健康改革发展正面宣传、专题宣传、典型宣传,巩固卫生健康系统砥砺奋进的共同思想基础。积极推选行业先进典型参加“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广东好医生”等评选活动。用好“深小卫”新媒体平台和互联网传播新手段,提升卫生健康宣传的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卫生健康行业统一战线工作,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进文明行业创建,推动志愿服务和医务社工联动发展。

附件下载

分享到: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