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进入关怀版

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 年度工作计划及总结

2018年全市卫生计生工作会议报告

信息来源: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信息提供日期:2018-03-13 00:00 【字体: 视力保护色:

市卫生计生委党组书记、主任 罗乐宣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卫生计生工作会议,以及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总结2017年卫生计生工作及五年来改革发展成效,分析形势,统一思想,部署2018年重点工作,奋力推动全市卫生与健康事业在新时代走在前列、再创新局,加快建设健康中国先行区。

  下面,按照会议安排,我讲三点意见:

  一、过去一年工作情况和五年来改革发展成效

  201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卫生计生系统以推进健康深圳建设为主线,以提升健康服务质量为主题,坚持以健康为中心、以基层为重点,改革创新、加强管理、优化服务,圆满完成年初既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深化医改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围绕五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突出“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纵深推进综合医改。全面总结推广罗湖经验,各区共组建了12家基层医疗集团。国务院医改办、广东省医改办分别在深圳召开现场会,集中推广我市以基层医疗集团为主要形式的城市医联体建设经验。出台了家庭医生服务“深圳标准”,建立了财政补助机制,家庭医生覆盖面持续扩大,服务质量稳步提高。以组建基层医疗集团为契机,区属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加快,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建立。研究制定了公立医院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完善了公立医院公益性评价制度。异地就医医保报销实现直接结算,与分级诊疗制度相衔接的医保基金“总额管理、结余留用”机制全面推广,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收付费改革国家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公立医院药品集团采购改革试点获得国家卫生计生委、省政府领导肯定和推广,药品综合降幅达到22.57%。分步调整了1594项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医院和医务人员的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正式实施,出台医疗机构执业登记办法、诊所设置标准、医疗机构陪护人员管理办法、电子病历管理办法等配套政策。卫生计生执法全过程记录、“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抽查工作全面推开。

  健康深圳建设迈出坚实步伐。贯彻健康中国战略,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加快构建“大卫生”、“大健康”发展格局。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健康深圳行动计划,明确了未来三年的工作目标、路径和措施。制定了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清单和工作指南,完善了公共卫生机构绩效评价制度,强化公共卫生服务管理。调整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组织领导架构,组织开展两轮督查评估,推行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名制,全面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的绩效管理。慢性病“防治管”一体化深入推进,率先开展“慢性病高风险人群健康管理项目”试点,全市10个区全部通过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评审或复核。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累计创建健康单元724个。公共场所实现全面禁烟,全社会支持、参与控烟的氛围逐步形成。H7N9流感、登革热、手足口病等重大传染病疫情得到有力有效防控,全面推广结核病“互联网+DOT”管理模式,校园结核病、艾滋病集聚疫情得到有效遏制。

  卫生与健康供给和服务能力稳步提高。出台“十三五”区域卫生规划、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新院区、深圳大学总医院、深圳市萨米医疗中心试业运营,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基本完工。全年新增床位3000张、执业医生2739名、三甲医院5家。新引进100个“医疗卫生三名工程”学科团队。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深圳)挂牌成立,成立了5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深圳分中心。市第三人民医院获得肝脏、肾脏移植执业资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获批“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启动实施“临床研究3030计划”。全年共举办近200场国际、国内高水平医学学术会议。全市卫生计生系统共获得8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同比增加30项;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3项、重点研发计划1项。全面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创建工作,引进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来深合作办医办学,新增广东省名中医8名,市中医院入选全国百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建设项目。设立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深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传统医药国际交流中心合作基地、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中医药国际交流中心,中医药服务辐射力、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我市代表队夺得广东省卫生应急技能竞赛省级决赛暨全国选拔赛团体一等奖。

  市民群众对健康的获得感明显改善。出台《深圳市民健康手册》,明晰了向市民免费提供的20类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新增实施21、13、18-三体综合征基因筛查,新生儿遗传代谢病、听力筛查,适龄妇女宫颈癌HPV筛查,60岁以上老人流感和肺炎疫苗接种等惠民项目。二年级小学生免费窝沟封闭服务6.89万人,实现全覆盖。加快市区两级急危重症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区级出生缺陷综合干预中心建设,有力保障妇幼健康。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维持在较低水平,重大出生缺陷发生率连续4年下降。积极稳妥推进全面两孩政策,加强政策配套衔接,全面实行生育登记和再生育审批,大力推进网上办理,落实“一站式”服务承诺制。开展“新市民健康城市行”活动,丰富了流动人口基本卫生计生服务内涵。深化拓展了一批幸福家庭活动品牌项目,获评全国创建幸福家庭活动示范市。独生子女奖励扶助落实率,特殊家庭建档率和联系人制度完成率均达100%。设立了计生特殊家庭心理援助指导中心和计划生育关爱医疗基金,进一步加大对计生特殊家庭的关爱帮扶力度。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国家试点工作,健康老龄化加快发展。全民健康信息化“12361”工程和卫生光纤专网建设等项目逐步实施,“深圳健康网”、“健康深圳APP”上线运行,社康中心信息系统改造升级逐步推进,市民看病就医、健康服务更加便捷高效。我委官方微信获评“广东省十大最具影响力政务微信”。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坚持深化改革与发展事业紧密结合,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在补短板、强基层、建高地、抓改革、促健康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为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是初步构建了以“区域医疗中心+基层医疗集团”为主体架构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五年来,全市新改扩建医疗机构60余家,新增病床1.65万张,总数增加至44512张;新增执业医师近1万人,总数增加至3.3万人;三级医院、三甲医院分别增加至36家和16家。千人床位数从2.7张提高到3.55张;千人医生数从2.3名提高到2.66名。

  二是坚持“强基层、促健康”,以罗湖区为改革样本,全面加强社康中心能力建设,大力发展家庭医生和医养结合服务,推动了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医疗卫生服务从“以医院为重点”转向“以基层为重点”、“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秩序加快建立。

  三是持续、深入实施“医疗卫生三名工程”,引进香港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等一批名校名院来深办医办学,共引进171个高层次医学团队,建成6家高校直属附属医院、8家名医诊疗中心。省级以上医学重点学科达到80个,全市有20个学科进入了全国医院科技影响力评估同学科排名前100名,其中9个学科进入前50名。

  四是承担全国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任务,在分级诊疗,公立医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财政补助机制等改革,以及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推动药品集团化采购、建立卫生综合监管体系等方面先行先试,加快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我市4项工作入选国家医改重大典型经验,被确定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首批国家级示范城市。财政补助收入占公立医院总支出的比例达到30.5%,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下降至19.3%,医疗卫生服务公益性明显增强。

  五是全面落实国家和广东省规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常住人口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财政补助标准提高至70元。在全国率先开展“心理卫生进社区”项目、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工作,慢性病、传染病等重大疾病得到有效防控。人均期望寿命提高了2.69岁,达到81.08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至17.27%;孕产妇死亡率6.27/10万、婴儿死亡率1.89‰,市民主要健康指标水平持续向好。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国家、省卫生计生委的悉心指导,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得益于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和不懈奋斗。在此,我谨代表市卫生计生委对全系统各位同仁致以崇高的敬意,对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卫生计生事业改革发展表示衷心的感谢!

  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进入新时代,市民对更高质量、更多层次的医疗健康需求与当前医疗健康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基层医疗集团尚未全面运营,基层服务质量和能力亟需提高,群众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服务的获得感不强;卫生与健康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临床技术水平、医教研协同发展和医学科技创新仍是发展短板弱项。“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大健康发展格局尚未形成,居民健康素养整体水平不高,重点传染病疫情、慢性病、癌症等防治任务非常艰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尚不健全,公立医院人事薪酬、医保支付制度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需要加快推进;卫生与健康信息化水平不高。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从市民群众和医务人员反映最突出、最不满意的地方做起,加快推进解决。

  二、新时代全市卫生与健康工作的新要求

  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事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高度出发,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凸显了党和国家对人民健康的高度重视。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省委十二届二次、三次全会部署,市委六届八次、九次全会提出,要牢记特区使命和担当,在新时代走在前列、新征程勇当尖兵,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把深圳建设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佳例证”,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最佳窗口”,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磅礴力量的“最佳示范”。强调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健康深圳行动计划,加快建设健康中国先行区。这些,为未来卫生与健康事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全系统干部职工必须深刻学习领会,牢牢把握机遇,以更坚定的信心、更奋发的精神、更昂扬的斗志,加快推进健康深圳建设。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委党组初步研究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战略规划思路: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通过10-15年的努力,全面建成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市民健康的全民健康制度体系,全面建成辐射粤港澳大湾区、东南亚的国际化医疗中心,实现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健康服务质量和健康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健康产业繁荣发展,市民更高质量、更多层次的医疗健康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市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水平。

  以到2035年我市建成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之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时间坐标,考虑分三步走:到2020年,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成卫生强市、健康城市。到2025年,全面建成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急救体系、重大传染病防治体系,形成更加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全民健康服务制度体系,初步建成国际化医疗中心。到2035年,全面建成辐射粤港澳大湾区、东南亚的国际化医疗中心,打造成为全球健康城市典范。卫生与健康事业与现代医疗服务业繁荣发展,市民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围绕上述战略目标,今后三年,即到“十三五”期末,我们将以补短板、强基层、建高地、促健康为主线,坚持改革开放、创新驱动,努力开创卫生与健康事业改革发展新局,力争在深化医改、建设健康城市方面走在前列,在构建医疗卫生高地、推动医学科技创新和智慧健康服务方面取得新突破。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和牢牢把握“六个坚持”:一要坚持党对卫生与健康工作的领导,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确保事业改革发展沿着正确的道路和方向前进,确保中央、省、市的各项决策部署在卫生与健康领域得到不折不扣落实。二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始终把市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健康更高质量更多层次的需求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建立健全整合型智慧健康服务体系,努力为市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三要坚持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处理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把握发展规律,增强发展自信,走符合深圳实际的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率先构建系统完备的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四要坚持“大卫生”“大健康”发展理念,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影响各因素,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突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参与、共建共享,努力建设健康中国先行区。五要坚持以健康为中心、以基层为重点,深入推动基层医疗集团建设,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提高基层卫生与健康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健康“守门人”制度,为市民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六要坚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毫不动摇把公益性写在医疗卫生事业的旗帜上,兼顾公平、质量与效率,将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更好落实政府责任,更好发挥激励约束作用,激发医疗卫生行业发展活力。

  三、2018年工作总体部署和重点任务

  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今年全市卫生计生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根据国家、省对卫生计生工作的要求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全面加强行业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为主线,聚焦补短板、强基层、建高地、促健康,继续开展“健康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突出“四个着力、三个持续、两个全面、一个统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完善重大疾病防控策略,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提高卫生计生治理能力和发展保障水平,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奋力推动全市卫生与健康事业在新时代走在前列、再创新局,加快建设健康中国先行区。

  重点抓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一)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在重点关键环节发力,在完善制度、落实措施上下硬功夫,把医改推向纵深。巩固扩大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成效。重点做实基层医疗集团,完善运行机制,落实强基层政策。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医养融合、体医结合,推动公共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到社区。加快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健全内部决策、运行、管理各项制度,今年全市所有公立医院要制定章程。年内启动公立医院人事、薪酬和院长年薪制改革试点。以监控不合理临床用药、检验检查为重点,严控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强化“三医联动”改革。完善复合式支付方式,扩大按病种付费实施范围,做好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收付费改革试点工作,在基层医疗集团落实医保基金“总额管理、结余留用”制度。继续推进公立医院药品集团采购,启动医用耗材集团采购改革,协同有关部门推动大型医疗设备采购方式改革。利用药品、耗材、医用设备采购费用下降空间,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建立健全综合监管制度。研究制定改革完善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实施方案,完善监管体系,创新监管方式,推动协同监管、大数据监管、诚信监管。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深化“放管服”改革,采取包容审慎的监管方式,促进健康服务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规范发展。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高水平、国际化医疗机构,以及品牌连锁全科诊所、康复照护、安宁疗护等医疗健康服务机构。各区要放开准入限制,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社康机构,促进有序竞争。

  (二)着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强基层是分级诊疗的关键,也是满足市民群众看病就医需求的治本之策,必须花大力气、下真功夫。做强社康中心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一步加强社康机构标准化建设,到年底,全市社康机构标准化建设达标率达到90%以上,力争全面实现每个街道有1家1000平方米以上的一类社康中心。按照市政府推广罗湖医改经验推进基层医疗集团建设若干措施的要求,加快推进市属医院举办的社康机构属地化管理。重视和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加大政策倾斜力度,通过招聘、转岗培训等方式,继续壮大全科医生力量。大力开展健康管理师、健康促进员培训,支持社会体育运动指导员参与社区健康服务工作,充实社区健康服务力量和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加强社康中心信息化建设,全面启用新版社区健康服务信息系统,提高服务效率。今年底,全市社康机构门诊量占比力争提高到40%左右。做实家庭医生服务。出台家庭医生服务标准、财政补助管理办法和绩效考核标准。探索设立家庭医生服务中心,为服务双方提供助理签约、服务对接、热线呼叫等服务。以老年人、儿童、孕产妇、残疾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贫困低保人口、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以及慢性病患者为重点,提高服务质量和签约居民获得感。

  (三)全面推进健康深圳建设。重点是推动建立健康深圳建设组织协调机制,抓好健康深圳行动计划的落实,强化公共卫生服务。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出台公共卫生服务强化行动计划,建设五个公共卫生创新平台,整合五大公共卫生监测网络,实施五大公共卫生学科人才项目,推出一批公共卫生重点项目。提高慢性病网格化、信息化、精准化管理水平,推动慢性病、癌症、心血管疾病等国家级区域性防治基地建设。大力提升市民健康素养水平。以学校健康教育和医院健康教育为重点,改革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体制机制,研究出台健康知识和技能核心信息发布制度,综合运用动漫、游戏、视频等手段,促进全民健康教育生动化、生活化。健全健康素养和健康生活方式监测体系,力争市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至20%以上。推进健康校园建设。总结推广龙华区创建国家健康促进示范区的经验,推动社康机构全面参与健康小区、健康校园建设等工作。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健康促进小区建设,添置健康自我检测设备,全面提高市民健康自我管理水平。加强健康影响因素干预。巩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成果,加强慢性病高危因素社区综合干预、智能监测和评估管理。深化拓展“三减三健”行动,实施小学生窝沟封闭、老年人口腔保健等专项。加强孕妇、儿童、老人、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和学校、幼儿园、养老机构等重点场所的营养健康管理,以及儿童、青少年肥胖、近视、龋齿、贫血等常见疾病监测和综合干预。以大肠癌为试点,推进重点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加强控烟效果监测评估,推进“无烟城市”创建工作。强化重大疾病防控。加强学校和托幼机构暴发疫情防控。坚持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做好重大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疫情的防控工作。实施国家“2035年终结结核病”和“2030年消除丙型肝炎危害”两大行动,以学校、企业为重点,着力防控流感、水痘、手足口病和感染性腹泻等聚集性疫情,全市中小学校传染病暴发疫情同比降低15%以上。制定专项行动计划,着力加强结核病、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梅毒、淋病、猩红热等疫情防控,降低传染病发病率。强化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管理。完善深圳市民健康手册,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重大公共卫生服务、计生技术服务项目整合。出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办法,推进居民健康档案实名制和分类管理,健全政府购买服务和绩效考核制度,落实属地化、网格化、分片包干制。提高卫生应急核心能力。加强市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构建快速高效的危急重症医疗救治体系。推进智慧急救网络体系建设,在公共场所和人员密集场所新增配置1000台自动体外除颤仪,并实现联网管理。鼓励社会急救组织与居民小区物业管理公司合作,将居民家庭的“SOS”急救设施融入全市急救网络。积极参与国家航空医疗救援试点城市和试点医院建设。

  (四)着力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能力。要始终把保障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放在首位,把改善群众看病就医体验放在首位,推动实现有质量的效率提升、有质量的成本控制,让医学回归人文关怀。实施新一轮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推动在全市公立医院实施预约诊疗、远程医疗、临床路径管理、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医务社工和志愿服务等五项制度,推行发展多学科、跨学科诊疗服务模式,扩大日间手术病种和试点范围,建立总药师制度,探索构建区域药事服务中心,深化优质护理服务。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安全水平。推动全市所有公立医院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进一步规范诊疗行为。完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和程序,出台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和手术分级管理规定。加强市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能力建设,扩大专业覆盖面。探索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医疗质量评价机制,逐步建立核心变量指标的标准算法和程序,探索推进第三方评价。推进高水平医院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以先进一流为标杆,支持区域医疗中心积极参与创建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力争全市创建3家以上。对标省级、国家级医学重点学科,启动新一轮市级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实施“一学科一计划”行动,力争全市建成5个广东省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提高医学科技创新能力。研究制定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指导性文件,建立健全医学科技资源布局和统筹协调管理机制。加强“医研企”协同,促进医疗服务-临床研究-转化利用形成闭环管理,推动创新发展。加快广东省精准医学、转化医学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市医学科学院、北京大学深圳健康科学研究院等项目建设。加强科卫协同,启动市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推动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及其分中心在深布局。在出生缺陷、重大慢性病防控领域实施一批重大科研项目,推动“健康大数据和疾病防控专项”等项目实施。

  (五)持续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完善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服务和标准体系,推进中医药信息平台、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推动成立中医医疗联盟。支持各区中医药差异化发展。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推进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项目、国家区域中医诊疗中心和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协作试点建设。实施中医临床优势培育工程,发展中医重点专科、特色专科。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实施中医“治未病”三年行动计划,健全中医“治未病”标准规范,完善中医“治未病”业务管理、技术支撑和信息化体系。实施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计划,建设2-3个市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和项目建设。支持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机构发展。

  (六)持续提升计生和妇幼健康服务水平。以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为核心,推动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修订完善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考评办法。加快推进生育登记、住院分娩、出生医学证明、儿童预防接种信息交换比对,实现信息互联共享、业务协同。积极开展新一轮全国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创建活动。增强家庭发展保障能力。巩固幸福家庭活动示范市创建成果,大力培育和发展幸福家庭活动品牌项目,加大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关爱扶助力度,实现联系人制度、就医“绿色通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三个全覆盖”。深入推进医养结合试点工作。提高妇幼健康服务水平。实施妇幼健康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母婴安全行动计划和健康儿童行动计划,实施一批妇幼健康惠民项目,打造生育全程基本医疗保健服务链条。

  (七)着力提高卫生计生治理能力。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是完善和发展制度、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积极推动卫生与健康立法工作。加快推进医疗急救条例、健康条例立法进程,推进特区人体器官捐献移植条例、中医药条例、控制吸烟条例等修订工作,研究制定公立医院管理办法。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围绕健康深圳建设和深化医改,开展政策解读、高层倡导和社会动员,加大对基层工作亮点和试点经验的宣传力度。深入发掘行业先进典型,传播行业正能量。增强全媒体意识,强化舆情监测研判,提高响应速度、信息发布、舆论引导工作水平。深化拓展对外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前沿技术、科技攻关、疾病防控、健康产业等交流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卫生与健康核心引擎城市,推动国际性卫生与健康机构、学术会议、展会等常设深圳。

  (八)着力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广大医务人员是医改和医疗卫生服务的主力军,要切实调动和保护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医疗卫生人才引进培养。出台卫生与健康人才发展规划,完善医疗卫生人才政策。推动全市临床技能模拟培训中心项目建设。加强国家全科医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开展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工作。合理提高医疗卫生人才薪酬待遇。推进公立医院人事薪酬制度改革,贯彻落实“两个允许”,加快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提倡契约精神,鼓励有序开展多点执业,通过市场机制让医务人员获得合理报酬。完善医学科研工作制度和经费使用管理办法,提高医学科研人员的待遇。改善医务人员工作生活条件。推动医院文化建设,开展首届“中国医师节”和“国际护士节”活动,增强医务人员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出台专科医师门诊量指导标准,改善医务人员用餐、值班条件,落实法定休假制度。依法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坚决维护医务人员权益。

  (九)统筹抓好规划信息和对口帮扶等工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统筹做好有关工作。推进卫生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市吉华医院、市大鹏医院、市急救血液医学信息中心、市中医院光明院区、中山大学附属第九医院等项目,推动市新华医院、市第二儿童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改扩建(二期)等项目开工建设,推动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市健宁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深圳医院试业。加快智慧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化“12361”工程,启动电子病历数据库建设,实现“三库”融合,年底前全面启动卫生计生光纤专网建设,推动“一病一码、一物一码、一操作一码”,提高卫生与健康信息化、智能化、精准化服务管理水平。统筹做好对口帮扶、精准扶贫、安全生产、综治维稳、信访等工作。

  (十)全面加强行业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新时代、新征程,全市卫生计生系统在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方面,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确保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在卫生计生系统落地生根,取得实效。全面加强卫生计生系统党的建设。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市委六届八次、九次全会精神,始终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与市委保持高度一致,把“四个意识”落实在工作岗位和具体行动上。探索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标准化体系,修订完善积分管理考核办法等有关工作制度,推进卫生计生系统党建工作标准化、制度化。贯彻落实市委“大抓基层大抓支部”工作要求,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基层党组织工作能力为重点,加强公立医院等医疗卫生机构党的建设,发挥好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保落实方面的核心作用和推动改革发展的战斗堡垒作用,确保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和决策部署得到全面落实。持续加强作风纪律建设。抓住领导班子“关键少数”,贯彻落实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五个过硬”要求,为高质量完成各项工作提供坚强保障。坚持以上率下,持之以恒正风肃纪,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在全系统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立足全局大局思考问题,深入基层发现解决问题。强化纪检监察监督,加快推进“五权”系统和医务人员诚信系统建设,加强重点领域、重点人群廉洁风险防控工作,增强领导干部和广大医务人员廉洁从政、廉洁从医的自觉性。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卫生与健康精神。狠抓目标任务落实。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此为契机和载体,切实增强全系统党员干部、广大职工的使命感、责任感,进一步提高精神境界,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动卫生与健康改革发展事业再创新局。要干字当头,勇于担当,狠抓工作落实,对国家、省、市既定工作部署和重点任务,建立“销账制度”,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责任人,严标准、高质量抓好落实,确保年度各项工作任务顺利完成。

  同志们,新时代蓝图绘就,新征程勇当尖兵。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振奋精神、勇于担当,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奋力开创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新局,加快建设健康中国先行区,为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提供更加坚实的健康保障!

附件下载

分享到: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