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卫生计生委党组书记、主任 罗乐宣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市卫生计生委作工作报告。
一、2016年工作回顾
2016年,对全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胜利召开、国务院印发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家成功举办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中医药法》颁布。全市卫生计生系统按照中央、省、市决策部署,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卫生强市建设,贯彻实施全面两孩政策,统筹抓好重大项目、重点工作,全市卫生计生事业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一)党和政府更加重视发展卫生与健康事业。全系统坚持新发展理念,自觉将卫生与健康工作融入全市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大局,齐心协力推动事业迈上新台阶。组织领导力度进一步加强。调整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担任常务副组长的市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市委常委会专题听取医疗卫生工作汇报、传达学习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市委深改组专题研究部署深化医改工作。马兴瑞省长、许勤书记、张虎常务副市长、吴以环副市长等领导同志多次调研医疗卫生工作,并对重点工作作出指示批示。市委、市政府对抓好医疗卫生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补齐医疗卫生短板,加快发展卫生与健康事业的决心和力度空前。政策出台更加具有针对性。瞄准构建广深医疗卫生高地的目标,市政府出台了建设卫生强市的实施意见,印发了推动社会办医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围绕“强基创优”,市卫生计生委、发改委、财政委、人力资源保障局、医管中心等部门联合出台了市属医院专家进社区、加强社康中心能力建设、推进家庭医生服务、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等配套文件。强化改革联动,相继出台了医保费用总额管理改革、公立医院药品集团采购改革、医疗服务价格改革3个专项方案,形成了“1+8”政策体系。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拟定了加快推进医药卫生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若干政策措施、健康深圳建设行动计划和推进基层医疗集团建设的实施方案,将于近期报市委、市政府审议。事业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市职业病防治院新院启用,萨米国际医疗中心、孙逸仙心血管医院新院区主体工程完工,市急救血液信息三中心、吉华医院、大鹏医院项目开工建设。人口健康信息化工程“12361”项目纳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全市新增三级医院6家,总数达到31家;新增三甲医院1家,总数达到11家。新增病床3000张。社康中心的建设标准和水平全面提高。
(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突出“以基层为重点”,强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医改工作得到国务院医改办、省政府的充分肯定。我市医改经验分别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全国卫生计生工作会议上作书面交流。罗湖医改模式得到李克强总理的点赞,并在全省卫生计生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国家卫生计生委领导和相关司局负责同志多次来深调研,组织中央媒体对我市医改进行宣传报道。我市综合医改项目获第二届健康产业公共政策创新“奇璞奖”。一是分级诊疗初见成效。制定实施“强基层”系列政策措施,大力加强社康中心能力建设,全面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罗湖区试点建立了与分级诊疗相结合的医保费用“总额管理、结余奖励”制度。盐田区制定了家庭医生服务规范和流程,对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给予120元/人的财政补助。在全市全面推行“四优先”协同服务。全市社康中心总诊疗人次同比增长3.4%,家庭医生服务新增签约人数约80万,总数达到270万。其中,慢性病、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签约48.24万人,签约率达到61.3%。二是公立医院改革扎实推进。向国务院医改办提交了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经验材料。大力推进罗湖区医改,区属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宝安区、龙岗区分别成立医院集团,福田区采取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模式,将福田区人民医院委托给中山大学运营管理。全市25家公立医院、1100多种临床常用药品试点开展集团化采购。启动了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工作,将分三个阶段调整2610项医疗服务项目,第一阶段已经调整了833项。三是依法治理有了新突破。出台全国首部医疗基本法《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依靠立法优势实现医师执业注册方式、电子病历与纸质病历同效、允许医疗机构限号等诸多创新和突破,为深化医改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四是社会办医环境进一步优化。对社会办医疗机构为本市医保参保人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全部纳入财政补助范畴。2016年,对社会办医疗机构基本医疗服务、“医疗卫生三名工程”团队引进、重点学科建设、科研项目资助等财政补助达8834万余元。颁发了全国首张医生集团营业执照,多名国内知名专家在深圳发起注册成立医生集团。进一步简化优化办理流程,全市多点执业备案医师增加至2788名。
(三)卫生强市建设全面启动。按照广东省部署,市政府、各区(新区)分别出台实施方案,扎实推进卫生强市、卫生强区创建工作。一是持续推进“医疗卫生三名工程”。积极配合推动中山大学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校区建设项目。分别与中山大学、德国汉诺威国际医学创新公司签署合作办院协议,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获得国家卫生计生委批准。新引进50个高层次医学团队,举办了26场高水平医学学术会议,新建成5家名(中)医诊疗中心。二是医教研协调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中,市第三人民医院结核病学排名全国第6名,传染病学排名全国第20名;在医信天下网发布的中国医院影响力排行榜上,市儿童医院儿科排名第6、市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排名第11;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的年度中国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上,市康宁医院精神科排名第10;在中国医院自然指数排名中,市第三人民医院位居第40,全省排名第2。全系统获得各级政府科学技术奖励15项,比上年增加3项,首次获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深圳分所挂牌成立。新增2家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港大深圳医院急诊科成为香港专科学院目前在内地唯一的培训基地。三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选派68名学科带头人或技术骨干赴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外著名医学机构进行临床观摩研修,18名医院管理和临床研究骨干参加了“深圳-哈佛国际医学教育”培训项目,23名卫生管理干部赴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参加“中美公共卫生政策研究培训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引进和培养,全市3个主基地和12个协同基地共招录规培学员804名,赴外招聘规培毕业生1000多名,开展全科医师转岗培训359人,社区护士岗位培训484人。我市选派的代表队在全省“基层卫生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决赛中取得城市全科医疗组一、二、三等奖、社区护理组一、二等奖、全科团队组一等奖。南山区在人才培养特别是在住院医师规培基地建设管理和家庭医生培训方面探索了成功经验。
(四)公共卫生服务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一是重点疾病防控网络不断完善。加强了学校艾滋病防控工作。在罗湖区、南山区开展结核病人视频下服药督导试点,肺结核患者全部纳入电子网络管理,系统管理率达到95%。制定实施癌症防治五年行动计划。加强了食源性疾病、PM2.5与人群健康影响、公共场所卫生、生活饮用水卫生、学校教学生活环境、学生伤害、职业病等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工作。二是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再上新台阶。制定实施了28项免费卫生计生服务项目规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提高至每常住人口70元。完成了脊髓灰质炎疫苗IPV/OPV序贯免疫、老年人流感和肺炎疫苗免费接种、精神障碍主动式社区治疗(ACT)三项民生实事。实施了贫困精神病患者服药和监护人补助制度。新增发布感染性腹泻易感指数。龙华区成为“全国健康促进区”示范创建单位。我市代表在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国际健康城市市长论坛上作专题访谈。三是卫生应急和卫生监督能力稳步提升。组织开展了深莞惠河汕五市联合医疗救援演练、远程救援防疫队拉动演练、寨卡病毒病疫情应急处置技能演练。H5N6、H7N9、寨卡病毒、登革热、麻疹、手足口病等重大传染病疫情得到有效防控。圆满完成了文博会、高交会、双创活动周等重大活动医疗卫生保障任务。坪山区卫生计生监督执法全过程记录试点工作得到国家肯定。启动实施了医师不良执业记分管理制度。
(五)全面两孩政策顺利实施。主动适应国家生育政策调整完善,及时转变计划生育工作重心和工作方式,全面落实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目标任务。一是按照国家和省决策部署,贯彻实施全面两孩政策,积极开展政策调整预判和课题研究。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简化出生入户手续,取消了出生入户时查验计生证明的规定。全面推行计划生育证明“三证同办”制度,建立全市生育登记、再生育审批制度,对生育两个以内孩子的,改生育审批为生育登记。广泛推行承诺制,为符合全面两孩政策的流动人口提供便捷办证服务。二是更加注重家庭发展能力保障提升,建立了计划生育奖扶政策信息化管理系统,各项计生政策、制度全面兑现落实。“苔花计划”荣获2016年全省计生工作“七大创新项目奖”。新增“苔花驿站”15家,30多家公立医院和近百家社康中心设立了“苔花通”爱心卡服务点,为计生特殊家庭提供就医、就业、养老等全方位生活帮扶。全面推进科学育儿、青少年健康、家庭健康、生殖健康、养老照护、家庭文化、幸福家庭等计生家庭发展能力建设项目。光明新区建成医护型综合护理院,为失能老人、慢性病患者提供长期护理和养老服务。大鹏新区为辖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及残疾人免费提供“颐老一键通”家庭医生服务。我市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宝安区青少年健康发展、科学育儿项目,罗湖区老龄健康服务能力建设项目被纳入国家试点。三是针对全面两孩新政带来的生育高峰问题,大力推进产科建设,加强急危重症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以及妇产科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建设。全市儿科医疗联盟成立。宝安区获评国家级“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区”,市妇幼保健院申报参与国家级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创建。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和新生儿听力筛查服务项目纳入财政补助范畴。全市孕产妇死亡率8.97/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77 ‰、婴儿死亡率2‰,保持在良好水平。
(六)中医药事业创新发展迈出新步伐。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创建工作获得国家批准。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通过三甲评审,龙岗区中医院签约挂牌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宝安区成立区中医院集团。柔性引进中医国医大师、院士等名师团队10个,设立名中医工作室20多个。启动第四批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师承工作。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和交流,组织开展弘扬大医精诚系列活动,举办2016年中国(深圳)国际及港澳台地区中医药学术高峰论坛、全国中医连锁机构发展调研座谈会和全国首届中医馆论坛。积极推动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编码等6项ISO中医药国标颁布和试点实施。
(七)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行业作风建设。组织全系统干部职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隶属党组织党员领导干部讲党课199人次,300多名党支部书记参加了市委组织部举办的书记培训班。积极配合国家和省开展大型医院巡查活动。全面加强宣传工作,及时组织重大政策解读,主动回应社会舆论关切,引导社会合理预期。“深圳卫计委”位居全市政务微信公众号前三名,舆情应对位居“深圳舆情应对排行榜”前列。组织开展徐粼同志先进典型事迹巡回报告会,积极参加第二届广东医生微电影大赛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医疗卫生行业职业精神。
此外,我们举全系统之力,圆满完成了援疆、援藏、卫生对口帮扶、“双到”扶贫,以及安全生产、综治维稳、信访等各项工作任务,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一年来,全市卫生计生系统坚决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全市卫生计生事业在“十三五”的新起点上有了更为扎实的基础,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上级悉心指导的结果,是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得益于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凝聚了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辛勤付出。在此,我代表市卫生计生委,向关心支持卫生计生事业的各级领导、相关部门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全市卫生计生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我市卫生与健康事业仍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短板,还存在很多不足,面临诸多挑战,主要体现在:一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需要进一步整合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不强,家庭医生服务规范和标准不健全,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公立医院在编制、人事、薪酬、收费、价格等综合改革方面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公立医院运营管理机制有待完善,全市整体推进不均衡。三是医疗卫生行业规划、标准和监管机制需要完善,在简化就医环节和服务流程方面仍有较大的空间,在加强医患沟通等方面仍须作出更大的努力。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环节衔接不紧密,市民对卫生与健康服务的获得感不强。四是医疗卫生人才引进力度、自我培养能力不足。高等医学院校规模和能力欠缺,公立医院医教研协调发展水平不高。五是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服务管理效能有待提升,一些党员干部勇于担当意识弱化,执行力不强,在政风行风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对此,我们要直面困难和问题,全力以赴破难题、促发展、惠民生,推动卫生计生事业迈上新台阶。
二、2017年的主要工作
今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年,是实施卫生与健康事业“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推进健康深圳建设的关键一年。当前,国家、省、市对卫生与健康工作的重视程度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挑战,需要全系统干部职工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凝心聚力,抓好卫生计生各项工作。
今年全市卫生计生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按照国家和广东省对卫生计生工作的总体要求,以及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以新形势下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为指引,以提升健康服务质量为中心,以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推进健康深圳建设为主线,持续深化医改,加快推进卫生强市、国际化医疗中心建设,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优化生育全程服务管理,实施健康服务质量提升工程,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统筹推进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努力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市民健康。
市委、市政府把2017年确定为“城市质量提升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我们要紧紧围绕提升健康服务管理水平和质量,准确把握新时期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理念和内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攻坚克难,提质提效,加快事业发展,为健康深圳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提升健康服务质量就要加快转变发展理念。健康影响因素具有复杂性、广泛性、社会性和系统性,要牢固树立“大健康”理念,推动卫生工作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将健康融入各项政策,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共同参与,让群众享受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
提升健康服务质量就要紧紧扭住基层不放松。以基层为重点是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的新战略、新路径。要把卫生与健康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基层,做强做优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纽带,健全健康“守门人”制度,让群众享有更加贴身、更加暖心的健康服务。
提升健康服务质量就要坚持改革创新不停顿。改革创新没有完成时,永远在路上。当前,我们在推进深化医改、计生综合改革方面做了一些“盆景”,但尚未形成“风景”。一方面要把握方向,坚定信心,总结完善试点经验加以推广,另一方面更要敢于担当,直面矛盾和挑战,向“深水区”挺进,敢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强化部门联动,强化配套政策支持,以新的体制机制激发出更有活力的健康服务。
提升健康服务质量就要抓住科技和人才两个关键。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最核心的资源要素。要将科技创新放在卫生与健康事业的核心位置,加快构建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体系,推动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应用,让医学科技更好地促进人群健康。要从薪酬待遇、发展空间、执业环境、社会地位等方面综合施策,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全面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提升健康服务质量就要心无旁骛真抓实干。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要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医疗健康服务,就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就要坚持雷厉风行,真抓实干。各单位的主要领导要落实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的要求,以上率下,撸起袖子加油干,扑下身子抓落实,从事业发展最紧迫的地方做起、从工作最薄弱的地方抓起、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地方改起,把提升健康服务质量贯穿到卫生计生工作的全过程、各环节,持续用力、久久为功,让群众对健康服务有更多的获得感。
围绕提升健康服务质量,建设健康深圳,今年要重点做好七方面工作:
(一)以实施七大提升工程为抓手,全面提升健康服务质量。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市委卫生工委、委党组决定把今年确定为“健康服务质量提升年”,出台了专项方案,实施七大提升工程。即市民健康素养提升工程、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医疗技术水平提升工程、中医药服务提升工程、妇幼健康服务提升工程、医疗服务满意度提升工程、行业作风提升工程,涵盖卫生计生工作各个方面,并提出了若干可量化、可考核的指标。从全市来考虑,在增加医疗资源供给方面,要实现新增病床2000张以上、新引进执业医师2000名左右、新增加三级医院5家。在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方面,要建成10家以上基层医疗集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全市诊疗总量的比例≥65%,户籍人口家庭医生签约率要达到5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率要达到70%以上。在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质量方面,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率≥50%,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达到75%;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目标人群覆盖率≥80%、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率≥95%、新生儿听力筛查率≥88%。在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上,新增三甲医院1家,1家以上专科医院进入全国排名前十,进入所在全国同类学科排名前50、前30的学科数分别要达到10个、5个;全市门诊与住院诊断符合率要达到95%以上、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不超过9天。在市民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提升方面,市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至15%以上,全市孕产妇死亡率低于9.5/10万、婴儿死亡率低于3‰。在控制医疗费用、提高服务满意度方面,全市公立医院药占比要控制在30%以内,卫生材料费占医疗业务成本的比例低于12%;公立医院门诊、住院次均费用年度增幅控制在10%以内,低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控制在20%以下;公立医院就医者总体满意度要达到82分以上。
(二)以加强健康促进和重点疾病防控,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管理水平为重点,统筹推进健康深圳建设。一是推动建立健康深圳创建部门协调机制,协调解决重大公共卫生、重点疾病防控、生态环境保护、爱国卫生运动、食品药品安全等涉及市民健康的重大问题,探索建立重大规划、公共政策、重大工程健康影响评价评估机制。二是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研究出台健康深圳建设行动计划,明确目标、路径和具体措施。三是预防为主,关口前移,大力加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建立统一权威的健康知识宣传和信息发布平台,推进“健康生活体验馆”项目建设,开展以“三减三健”和控烟限酒为主的健康生活方式促进专项行动,大力推进健康社区、健康食堂、健康校园、健康家庭等示范创建活动,加强健康素养和健康生活监测网络体系,积极参与健康城市试点工作。四是加强重大疾病防控,扎实推进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疾病防控专项规划,鼓励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加强重点人群宣传教育和综合干预。按照国家新标准,巩固提升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成效,加强与分级诊疗制度的融合,推进高血压、糖尿病等主要慢性病的规范治疗和管理。推进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工作,规范心理健康服务,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登记报告和随访管理。开展高发癌症、脑卒中、冠心病等慢性病机会性筛查和早诊早治。五是提高卫生应急核心能力。制定和实施传染病救治、重大突发事件医疗救治、中毒控制、心理危机干预等疾病防治技术指导中心建设标准,提高卫生应急装备水平,加强卫生应急队伍能力建设。广泛开展卫生应急“五进”活动,提高市民卫生应急意识和处置能力。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机制,完善与周边地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联动机制。六是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实施市民免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程,新增无创产前筛查、宫颈癌筛查两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出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量化管理标准和绩效考评制度,细化项目的服务标准和经费补助标准。建立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业务骨干定期下社康中心制度,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和资源下沉。
(三)强化三医联动,聚焦分级诊疗和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力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一是完善分级诊疗制度。马兴瑞省长在节后上班第一天到省卫生计生委看望慰问时指出,推动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三医联动,这是发展方向,罗湖的模式完全可以推广。全省卫生计生工作会明确要求在城市主要推广以罗湖模式为代表的紧密型医联体。全市今年重点将总结推广罗湖医改模式,各区要加快谋划和布局基层医疗集团或紧密型医联体,优化资源配置,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以建立医保费用“总额管理、结余奖励”机制为核心,促进集团或医联体内各医疗卫生机构形成责任共同体、服务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从“以医院为重点”向“以基层为重点”转变、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要建立健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标准、财政补偿机制、医疗收费制度,提高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积极性,推动家庭医生服务扩面提质。要继续加强社康中心能力建设,推动在每个街道建设1家一类社康中心,在300家以上社康中心建立专科医生工作室,鼓励医院专科医生参与家庭医生服务。二是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重点是协调推进公立医院编制管理方式改革,推动实施公立医院人员总量管理,在北大深圳医院、眼科医院、罗湖医院集团启动人事制度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要通过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切实落实医院运营管理自主权。要完善内部绩效考核,落实“两个允许”,加快建立以知识和技术价值为导向的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推动实施《公立医院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完善公立医院院长选拔任用、绩效考核、问责追责机制,探索实行院长薪级制、目标年薪制,推进医院管理团队职业化建设。要按计划稳步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大力推广“打包”收费,建立医疗费用监测和定期通报制度,综合施策,严控公立医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三是推动医疗医保医药改革联动。加强统筹协调,发挥好医保在“三医联动”中的关键核心作用,积极推进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在基层医疗集团推广医保基金“总额管理、结余奖励”改革,在南山区人民医院等单位开展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付费改革试点。在总结完善的基础上,支持符合条件的医药企业发展成为集团采购组织,继续推进公立医院药品集团采购改革试点工作,探索医用耗材集团化采购。要改进药事服务,推动集中审方,加强临床合理用药和不良反应监测,建立重点监控目录,进一步规范用药行为。
(四)以创新为引领,以能力提升为核心,加快卫生强市和国际化医疗中心建设。一是全力推动医教研协调发展。出台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规划,加快推进与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合作举办直属附属医院,加强区域医疗中心的专科、教学和科研能力建设。加快推进深圳医学科学研究院、华大精准医院和北京大学健康研究院建设,为我市医学科技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二是提高医学重点专科建设水平。制定市级医学重点学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启动新一轮医学重点学科建设。要改进医学重点学科建设方式,加强激励引导和绩效考核,使全市医学重点专科建设一年上一个台阶,三年见明显成效。今年再引进50个以上高水平医学学科团队,同时,要完善引进团队的绩效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发挥好引进团队的示范引领和传帮带作用。三是提高卫生与健康服务的国际化水平。要在服务理念、服务模式、服务标准等方面主动对标国际水平、国际标准,以医疗卫生“三名工程”项目为基础,支持全球性、区域性高水平医学学术论坛和展会等常设深圳,鼓励国内外医疗品牌机构和社会力量举办国际名医诊疗中心、医学影像远程会诊中心,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辐射,提高深圳卫生与健康服务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五)以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为目标,全面推进计生服务管理创新。一是推动出台《深圳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办法》,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加强人口形势分析和政策研究,建立健全配套政策措施并抓好落实。深入推进生育登记和再生育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行网上办理、网上服务,进一步提高计生服务的便捷性。调整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重点和权重,完善考核方式,鼓励基层创新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模式,稳定和加强基层计生工作网络和队伍。二是持续推进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均等化试点工作,创新流动人口服务模式和工作机制,健全流动人口在深办理生育登记制度,为流动人口提供便捷高效的证件办理、信息查询、健康管理等公共服务。全面实施流动人口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行动计划,促进流动人口市民化和社会融合。三是加强家庭发展能力建设,落实和完善计生家庭奖励制度和特别扶助制度,妥善解决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历史遗留以及新迁入深户独生子女父母奖励政策衔接工作。在就医、就业、养老等方面加大对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关怀力度。加大“两非”违法行为打击力度,稳定合理的人口性别比。四是加强生育全程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全面推广使用统一的《母子健康手册》。加强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区和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创建活动。今年,各区要完成妇幼保健和计生技术服务机构职能调整工作,实现职能优化、资源整合和服务衔接,加强家庭发展能力建设,加强机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要加强高危、高龄、流动人口孕产妇等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推进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强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能力建设。各区要加强出生缺陷综合干预中心建设,完善涵盖孕前、产前、新生儿各阶段的出生缺陷三级防治服务体系,为妇女儿童提供系统、规范的生育全程服务,全面提高妇幼健康服务水平。
(六)从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出发,大力推动中医药和健康产业发展。一是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全面启动并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快中医药标准化进程,推进中医药特色学院建设。支持全市中医医院集团化发展,推动建立中医医疗联盟。要在中医药领域实施“三名工程”,力争年内引进3个以上高水平中医院士或国医大师团队,再建设若干家名中医馆和名中医诊疗中心,启动深圳市名中医评选工作,持续推进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师承和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推进综合及专科医院中医药发展,力争新增1-2家国家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大力实施中医治未病工程,发展中医特色康复、养生保健等服务。重点建设50 个中医特色专科,开展10 期中医药适宜技术和临床技能提升培训,推进1000名中医青年骨干培养工程。二是大力发展健康产业。加强政策引导,推动医疗服务与养老、旅游、互联网、体育健身、食品融合,培育和发展健康产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医疗服务模式改革,发展壮大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发展完善专科医疗服务体系。打造医疗卫生领域的深圳质量、深圳标准,引领医疗卫生服务转型升级,为市民提供更高质量、更多层级的医疗健康服务新产品。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完善医疗健康大数据中心,推动远程诊疗服务发展。推动建设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研究和推进健康中国和大数据经济下医疗健康领域的新生态、新业态,推动医疗健康领域生态圈的重构和效能提升。
(七)切实加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项目支撑和组织保障。一是要加快重大卫生项目建设,今年要全力以赴完成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一期、深圳大学附属医院、孙逸仙心血管医院新院区的建设并投入运营;市新华医院、第二儿童医院实现开工建设,加强协调力度,加快推进吉华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九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深圳医院等项目。二是要加快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12361”工程和健康医疗光纤专网建设。要加强健康医疗信息标准和安全体系建设,确保医疗服务信息数据安全。推动智慧医疗健康云平台建设,推进“深圳健康网”及“健康深圳”APP应用,推动实现信息互联互通,为社区健康服务、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服务提供信息化支撑。三是要围绕重点中心工作,加强宣传引导,加大对医改和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政策、典型经验、改革成效的宣传力度。要建立医务人员荣誉制度,加大先进典型评选宣传力度,大力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传播行业正能量。四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卫生计生各项工作的根本保障。意识引领行动,行动诠释忠诚。全系统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要以担当的精神在行动上把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落实到卫生计生工作的各个方面。各级党组织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以更高标准加强全系统党的思想、纪律、组织和作风建设,严格执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党内法规,为卫生计生事业改革发展和全年重点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坚强的保障。
同志们,卫生与健康事业关系市民健康福祉、关系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使命召唤应当不辱使命。我们行当奋力,不避艰危。希望全体卫生计生工作者振奋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按照以环副市长的工作要求,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攻坚克难、提质提效,扎实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奋力开创健康深圳建设新局面,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