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进入关怀版

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 年度工作计划及总结

2021年全市卫生健康工作会议报告

信息来源: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信息提供日期:2021-03-01 15:47 【字体: 视力保护色:

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 罗乐宣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深圳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卫生健康工作会议和市委六届十五次、十六次、十七次、十八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抢抓“双区驱动”和综合授权改革试点重大历史机遇,总结回顾2020年和“十三五”时期工作,科学分析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安排部署“十四五”和2021年重点工作,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在“十四五”期间实现高质量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市委、市政府对卫生健康工作高度重视,王伟中书记审阅年度卫生健康工作报告,作出重要批示,吴以环副市长亲自到会指导。王伟中书记充分肯定了过去一年全市卫健系统干部职工为全市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强调新的一年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健康工作的重要论述,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扎实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进一步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快打造健康中国“深圳样板”,以优异的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2020年和“十三五”时期工作回顾

  202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

  ——这一年,卫生健康系统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系统干部职工听党指挥、勇挑重担,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夜以继日、接续奋战在医疗救治、院感防控、流行病学调查、现场消杀、核酸检测、隔离医学观察、新冠疫苗接种、疫情研判和突发疫情处置第一线,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集全系统之力构筑起守护市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铜墙铁壁,为全市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实现“双统筹、双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一年,卫生健康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肯定。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40年来,深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教育、医疗、住房等实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充分肯定了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医疗卫生等事业改革发展的显著成效。这是一份分量最重的表扬,特区卫生健康系统干部职工无比感恩、无比自豪、无比振奋,更加坚定了在卫生健康领域让市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的信心和动力。

  ——这一年,卫生健康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党中央以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为契机,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改革试点,以清单批量授权方式支持深圳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要求深圳在创新医疗服务体系、营造民生发展新格局上先行示范。支持深圳建设全新机制的医学科学院,探索完善医疗服务跨境衔接,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医学人才培养、医院评审认证标准体系,先行先试国际前沿药品临床应用,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迎来了继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后又一重大利好。

  ——这一年,卫生健康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打造健康中国“深圳样板”、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深圳医学科学院建设等重大事项。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社康服务、家庭病床管理办法等政策;据初步统计,政府卫生健康支出达到440.5亿元、增长31.3%。市人大在健康领域密集立法修法,以法制护航深化医改、健康深圳建设、疫情防控成果。市政协将健全深圳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列为年度重点提案,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领衔督办。各区、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市民群众积极主动配合疫情防控,全社会健康意识空前高涨,汇聚起了重视、支持、参与健康治理的强大合力。

  一年来,全系统干部职工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发挥疫情防控“参谋部”“主力军”作用,围绕“补短板、强基层、建高地、促健康”工作主线,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危中求机,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为打造健康中国“深圳样板”、加快实现“病有良医”、树立民生幸福标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向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交出了一份优异答卷。

  (一)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主线,推动健康深圳建设开启新局面。

  一是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坚持“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总体防控策略,用一个月时间遏制了疫情蔓延势头,深圳疫情防控经验获世界卫生组织向全球推介,并与肯尼亚、柬埔寨、厄瓜多尔、西班牙巴塞罗那、波兰波兹南等国家和城市分享防控救治经验。坚持“四早”原则,发扬专业、担当、高效的优良作风,做到全方位参谋、全天候备战、全系统作战,率先拉响疫情传播预警信号,率先发现湖北省以外首例确诊病例,率先公布确诊病例逗留小区或场所。全年累计完成疫情每日分析研判332期、国际及港澳台疫情日报及周报113期,核酸检测阳性人员流行病学调查670例,追踪管理密切接触者8800余人,完成核酸检测1086万人份。组织全市7000余名基层医务人员落实“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完成居家隔离医学观察35万余人。配合口岸管理部门对1.1万名跨境货车司机实施闭环管理。集中隔离场所24小时医学观察管理和心理健康巡诊全覆盖。平稳有序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截至目前,累计接种超过70万人。组织开展13轮院感督导。成功处置歌诗达·威尼斯号邮轮、星梦邮轮,柬埔寨、俄罗斯、韩国抵深航班,以及“8·14”“12·1”“12·27”等突发疫情,保持了社区传播零报告、院感事件零发生、特殊场所零感染、复工复产零发病。坚持“四集中”原则,建立分层分级分流的医疗救治体系,制定5版“深圳版”诊疗方案,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全力以赴、不惜代价救治每一位患者,发热门诊累计接诊患者83万余人次,累计救治确诊患者482例、管理无症状感染者192例。强化抗疫科技支撑,创造了“率先在患者粪便中检测出病毒阳性”“首次观察到经灭活后的新冠病毒真实形貌”“最早开展康复期血浆治疗危重症患者临床研究”等多项领先成果。二是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步。推动出台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实施意见,实施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力保障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全面加强疫情防控能力储备,日最大核酸检测量达到25万人份,建立12支1135名流行病学调查员队伍,紧急规划建成市三医院应急院区,实施传染病防控救治设施升级改造,58家发热门诊改造达标,负压隔离病房和病床数较疫情前均增长了20余倍。三是健康深圳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推动出台关于打造健康中国“深圳样板”的实施意见,推进市、区、街道、社区完善健康深圳组织领导体系,6项健康深圳建设核心指标纳入各区政府绩效考核体系。探索市民健康管理积分等全民健康促进新机制,发布深圳市民健康公约20条、公共卫生安全守则10条,全国首创售卖酒精和碳酸饮料提示标识。创建“健康细胞”138个。

  (二)以“双区”建设为引领,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新进展。

  一是先行示范区综合授权改革破题开局。研究提出首批54个临床急需试点进口药品清单,注册成立第三方医院评审评价机构,合作共建“深港医学专科培训中心”。制定关于加快推动医疗服务跨境衔接的若干措施,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院、前海泰康国际医院开工建设,新增2家港资医院、2家港资独资门诊部,试点开展37名港籍医生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认定。建成9家具有示范效应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二是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巩固完善。市-区协同推进区域综合医改三年行动计划,8个区印发了区域综合医改实施方案。组建15个重大疾病防治中心、13个医防融合项目组,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疾病筛查和健康管理能力。持续推进基层医疗集团建设,在宝安区试点“三协同、双向转诊”,初步实现医院与社康信息互联互通,形成双向转诊闭环。深圳基层医疗集团模式获国际顶尖医学杂志《柳叶刀》推荐介绍,入选深圳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实践案例社会建设类第一篇。三是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全市70%的公立医院出台章程,市属医院党委书记和院长分设全面完成。9家试点医院住院按DRG医保付费,其余医院全部实施按病种分值付费。实施医疗设备批量集中采购,全年节余率达18%。港大深圳医院试点经验获国家、广东省推广,11家医院在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获评A级,7家医院进入全国同类医院百强,2家进入全国同类医院十强。

  (三)以“强基层、建高地”为导向,推动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水平跃上新台阶。

  一是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加快提升。出台社区健康服务、家庭病床、全科医生管理等系列“强基层”工作规范,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125元,新建社康机构59家、增长8.6%,新增全科医生1354名、增长33.6%,万人全科医生数由3.12名提高到4.03名、增长29.2%。对高血压、糖尿病病人实行社区首诊打“5折”、签约家庭医生打“2折”的医保政策,社康机构高血压、糖尿病诊疗人次同比分别增长了26.9%和25.5%,占全市同病种门诊总量比重由70.2%、60.9%提升至84.7%、76.9%。二是医疗卫生高地再上台阶。新增床位1.1万张,新增医院9家。出台推进高水平医院建设实施方案,国内最大的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全面启用,国家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南方分中心揭牌,广东省第七人体器官获取组织(OPO)落户深圳,全新机制医学科学院筹建工作全面启动,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卫生健康科技创新发展大会。卫生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新引进高层次医学团队22个,推荐认定高层次人才123名,评选确定实用型临床医学人才98名,新增执业医师2177名。三是中医药传承创新试点突破。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取得新进展,出台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在市中医院等3家医院试点实施中医药打包收费,支持龙岗区创建国家区域中医药服务及治未病健康工程示范区“升级版”,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发展模式受到广泛关注,中医药标准化项目荣获“2020年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一等奖。

  (四)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双融双促取得新成效。

  一是行业党建质量水平稳步提高。深入开展“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组织“第一议题”学习60余次,理论中心组学习21次,专题培训班12期,开展专题调研16项,到挂点联系街道社区调研指导19次,推动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全覆盖。建立行业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各区建立医院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实施行业党建“四有工程”,全面落实公立医院党建重点任务。建立党组主体责任与派驻纪检监察组监督责任贯通协同机制,坚持不懈正风肃纪,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二是党员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发挥。组织动员2万多名党员、近10万名医务人员参与疫情防控,77名医疗队员驰援湖北,2支核酸检测医疗队支援北京、香港,132名专家进驻市三医院。全系统共有2人获全国抗疫先进个人,61名个人、8个集体获广东省抗疫表彰,288名个人、37个集体获深圳市抗疫表彰。三是卫生健康治理能力明显增强。推动颁布实施全国首部地方健康条例、疫后全国首部地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出台改革完善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实施方案,多元化综合监管平台上线运行,全市公立医院和1000多家诊所纳入线上监管。“双随机+执法全过程记录”执法模式入选“深圳经济特区40年法治建设创新案例”,办理卫生行政处罚案件3500余宗、罚没款金额3000余万元。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纵深推进,累计依法查处涉恶医疗案件13宗、依法取缔关停医疗机构86家。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机制,全系统全年安全平稳。四是智慧健康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深圳)获批成立,建成互联网医院28家,8家医院通过电子病历高级别评价,全面实现医院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联互通。开发核酸检测信息系统,实现采样、检测、报告全流程服务。“社康通”微信小程序注册用户超过260万。五是驻村扶贫、技术帮扶、消费扶贫等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帮助汾河村71户贫困户(245人)、复兴村38户贫困户(124人)成功脱贫,向9省54县派出医务人员开展技术帮扶739人次,采购扶贫产品3762万元,超额完成消费扶贫任务。

  同志们,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十三五”时期,是深圳卫生健康事业砥砺奋进、勇立潮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五年,是市民群众卫生健康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的五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巡礼十三五·迈向全民健康这五年”广东专场新闻发布会专题介绍了深圳“十三五”期间卫生健康工作成效。

  ——五年来,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大幅增加。政府持续加大卫生健康投入保障力度,累计投资超过1500亿元,是“十二五”期间的2.51倍。规划117项医疗卫生建设项目,新建项目重点向原特区外倾斜,83项布局在原特区外,完成33家医疗卫生机构新改扩建工程,新增三级医院23家、社康机构125家。新增5台甲类大型医用设备、12台PET-CT、7台手术机器人。全市现有医疗卫生机构5298家、床位6.29万张、执业医师4.26万名,分别比“十二五”末增长50%、65%、47%,原特区外地区千人床位数、医生数分别从2.7张、2.55名提高到3.8张、3.09名。

  ——五年来,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持续优化。创新性规划建设以“区域医疗中心+基层医疗集团”为主体的整合型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建设23家区域医疗中心、21家基层医疗集团,持续推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促进基层医疗集团医院与社康机构融合发展、医疗与预防融合发展、全科与专科协同服务,初步形成了“顶天立地”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新格局。

  ——五年来,医疗卫生高地格局初步形成。“医疗卫生三名工程”影响深远,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一批名校名院集聚深圳办医办院,引进肿瘤、心血管病两个国家队建设高水平肿瘤医院、心血管医院。新增三甲医院8家、总数达到18家,5家医院跻身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单位行列,12个学科进入所在学科全国科技量值排名前50名。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肝病区域诊疗中心等一批国家级重大平台在深圳布局。全系统累计认定高层次人才超过1100人。参保人本市就诊率达98.1%,市外来深住院患者占比提高2.4个百分点,肿瘤医院市外医保患者住院占比达40%,“大病不出深圳”基本实现。

  ——五年来,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五大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基本定型,重点人群、主要慢性病分级诊疗格局基本形成,“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初步建立。基层诊疗量占比达到74.2%。全市公立医院财政拨款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例提高至37.64%,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下降到14.28%,处于全国最低水平。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深圳模式与经验入选广东省庆祝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社会建设类两大经验之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真抓实干成效明显”获国务院通报表扬激励。4项改革入选全国35项医改重大典型经验。

  ——五年来,市民健康水平稳步提升。13项“健康中国2030”规划目标中深圳10项提前完成。与2015年相比,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80.66岁提高到81.54岁,婴儿死亡率从1.83‰降低至1.14‰,孕产妇死亡率从5.3/10万降低至4.79/10万,居民健康指标持续稳定在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水平。市民健康素养水平从10.49%提高至44.87%。深圳位于“清华城市健康指数”五大健康引领型城市首位。“深小卫”连续四年蝉联“深圳市政务新媒体排行榜”榜首,成为健康文化传播重要品牌。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深圳卫生健康事业一路走来,每一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每一步都付出了艰辛努力。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统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上级卫生健康部门关心厚爱、精心指导的结果,是各区、各部门和社会各界通力协作、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系统干部职工奋力拼搏、辛勤付出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卫生健康委向各级领导、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全市卫生健康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得到根本遏制,本土病例零星散发和局部聚集性疫情风险依然存在,疫情防控形势依旧严峻,防控工作来不得丝毫松懈。展望“病有良医”奋斗目标,要实现深圳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总体医疗水平距离国内一流仍有差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仍有不少短板、漏洞,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居民健康管理制度不健全,基层卫生健康资源配置依然不足,健康深圳建设新格局需要深化拓展,落实卫生健康先行示范和综合授权改革仍有不少体制机制障碍,部分干部存在担当精神不够、改革意识不强、工作闯劲不足、能力水平不高等情况,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大力推进。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敢于直面问题、敢于攻坚克难,采取更有力、更有效措施,埋头实干苦干,持之以恒加以解决。

  二、当前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一)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卫生健康事业发生的新变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有了新期盼,对卫生健康事业提出了新要求。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系统阐释“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论述,完整勾勒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作出“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提出到2035年“建成健康中国”的远景目标。这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理念的重大创新、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发展任务的重大调整,必须深刻认识、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卫生健康事业主要表现出五个方面的新变化(总结为“五个三”:三大特征、三大转变、三大结合、三大联动、三大动能)。

  1.从发展理念上,体现三大特征。一是强化大卫生大健康发展格局。贯彻落实“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健康中国建设战略主题,从主要依靠医疗卫生服务的“小处方”转向社会整体联动的“大处方”,从健康影响因素的广泛性、社会性、整体性出发,强调政府统筹协调的责任,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持续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二是强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保障。坚持政府主导,强化公益性,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城市建设与管理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落实政府对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领导、保障、管理和监督责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益性,促进卫生健康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理念,健全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保、药品保障、行业综合监管5项基本制度,加强制度衔接,形成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筹资、服务、监管闭环。三是强化健康管理服务的基础地位。坚持“强基层、促健康”的改革导向,持续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成为向市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管理服务的基础平台。完善覆盖居民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制度,为居民提供预防、诊断、治疗、营养、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等全方位健康服务。

  2.从发展方向上,体现三大转变。一是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更加强调预防为主,把预防保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疾病早诊早治水平,努力降低重大慢性病早死率、提高总体癌症五年存活率。更加突出依靠群众,推进爱国卫生运动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完善居民健康积分管理制度,调动全社会参与健康、促进健康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二是从院内医疗服务向院外健康服务延伸,推动区域医疗中心牵头建设重大疾病防治体系,加快形成医疗、教学、科研、防治、健康管理一体化的学科发展体系。推动基层医疗集团实施“两融合一协同”发展策略,建立健全医院与社康融合发展的集团化运营管理体制机制、医疗与预防融合发展的学科发展方式,全科与专科协同服务的分级诊疗模式。三是从传统诊疗向精准诊疗转变。更加强调循证医学及多学科协作,充分利用组学、人工智能、远程医疗等技术,先行先试国际前沿医疗技术,提升精准诊断、精准治疗和精准预防水平。加强临床医学研究,推动卫生健康事业与生命健康产业协同发展,促进新技术、新方法加快转化运用。

  3.从发展模式上,体现三大结合。一是体系整合。着力推进整合型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合理规划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促进优质健康服务资源均衡布局。优化基层医疗服务网点,加强区属医院能力建设,完善康复护理体系,实现健康服务更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智能便民。坚持平急结合,完善创伤与急救体系,完善分层分级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网络,增强职业病与职业卫生技术能力储备,增强健康服务体系的发展韧性。二是医防融合。发挥整合型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的优势,构建起以社康机构为疾病筛查和健康管理网底,以基层医疗集团为主要救治基地、以区域医疗中心为技术指导和疑难复杂疾病诊疗中心的重大疾病“防、治、管”闭环体系,管好每个居民健康,防好每一种重大疾病。三是中西医结合。尊重中医药发展规律,建立有利于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服务体系、体制机制、监管制度,促进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推动中医药更好地融入健康深圳建设,更加注重发挥中医药在临床诊疗、预防保健、健康管理、康复护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播和产业繁荣发展。

  4.从发展策略上,体现三大联动。一是“三医联动”。深入推进“三医联动”综合改革,通过医保、财政、价格、薪酬、绩效考核等激励约束机制,促使健康服务提供主体资源和要素合理分配、有序流动、互通共享,形成分级、分层、分流的体系架构,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二是“体医联动”。倡导“运动是良医”的理念,推动健身和健康深度融合,创新全民健身体制机制,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方法,发挥体育锻炼在疾病预防、辅助治疗、康复中的作用。推动医疗机构积极参与体医融合行动,全面开展体质测定,推广运动处方,将运动干预措施融入居民健康管理。三是“医教联动”。更好地发挥基层医疗集团、社康机构与学校、婴幼儿照护机构之间的对口卫生健康协作机制,着力推动在校在园学生、婴幼儿健康体检进社康、建档案、强干预,加强健康管理,抓好传染病、常见病、多发病的综合防治,提升青少年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5.从发展动力上,体现三大动能。一是改革创新。始终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推动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聚资源、以合作促提升。强化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更好地运用法制手段,系统集成改革、发展、管理的首创经验,提升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二是科技赋能。强化科卫联动、“医研企”协同创新发展,推动建立全新机制的医学科技创新体系,促进医学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将数字健康作为“十四五”的“新基建”,加速推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科技在卫生健康领域的发展和应用,促进健康服务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发展。三是人才动能。要始终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作为深化医改的基本动力来抓,从提升薪酬待遇、发展空间、执业环境、社会地位等方面入手,着力完善卫生健康人才政策,推动公立医院人事薪酬制度综合改革,营造最优最佳的医疗卫生执业环境。

  (二)准确把握“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事业总体思路及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保障人民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作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部署,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取得新的发展成就,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重大考验。“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按照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全国全省卫生健康工作会议、市委全会和市政府工作部署,“十四五”期间,全市卫生健康工作将以打造健康中国“深圳样板”、加快实现“病有良医”为总体目标,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与贯彻落实先行示范区建设意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密切结合起来,以“扩容提质、争创一流、打造样板”为主线,以原特区外地区为重点,加快补齐卫生健康重大设施,推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着力提升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医学科研能力,促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构建起更加强大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以深化医改为动力,以增量带动存量改革,优化体系、完善制度,提升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到2025年,床位总数达到8.29万张,医生总数达到5.5万名,三级医院总数达到60家,三甲医院总数超过26家以上,社康机构总数达到900家以上,建成2家国内领先的重大疾病防治中心,争取全市有3家医院进入全国百强。实现三个一流(一流健康服务体系、一流健康城市、一流中医药传承创新城市)、打造六个样板(健康“守门人”制度样板、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样板、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样板、医学科技创新样板、智慧健康服务样板、跨境医疗服务衔接样板),初步建成全国重要的医疗中心城市、全球影响力卓著的健康城市,市民健康水平大幅提升。

  基于上述总体思路和目标,提出“十四五”时期十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和十个方面的重点推动项目。主要任务:一是加强统筹协调,全面推进健康深圳建设;二是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三是优化资源配置,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四是打造医疗高地,推进国际医疗中心建设;五是加强疾病控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六是加强队伍建设,建设医疗卫生人才高地;七是推进科技创新,建设全新机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八是加强信息支撑,建设智慧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九是加强健康管理,提升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水平;十是加强国际合作,健全跨境医疗服务衔接机制。

  重点推动项目:一是卫生健康重大项目建设;二是高水平医院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三是基层医疗集团建设与社康机构扩容提质;四是重大医学科研平台建设;五是智慧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六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七是社会力量办医高质量发展;八是跨境医疗服务衔接;九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十是健康城市建设。

  三、2021年重点工作安排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今年的重点工作是:统筹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1+10”重点工作任务)。

  一方面,毫不松懈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输入和反弹。

  疫情防控是头等大事。要深刻认识疫情防控的长期性艰巨性,充分认识疫情形势的严峻性复杂性,做好与病毒长期斗争的准备。坚持“外严防输入、内严防扩散”总体防控策略,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强化聚集性疫情应急处置培训和演练,继续提升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能力,严防社区传播、多代传播、医院感染发生。健全人、物、环境多渠道监测体系,扩大监测哨点,完善多点触发预警机制。坚持每日疫情研判制度,强化风险评估分析,抓好变异病毒株监测。加强重点人群重点场所风险管控,严格落实入境人员、国内中高风险来深人员隔离医学观察、健康管理、核酸检测措施,对重点场所和重点行业从业人员开展定期核酸检测。坚持院感防控分层、分级督查制度,督促医疗机构严格落实测温、扫码、预检分诊制度、住院病人核酸检测等院感防控措施。全面规范发热门诊接诊、可疑病例隔离留观和转运、实验室检测、信息报告、流调溯源、核酸筛查、信息发布等流程。规范有序推进新冠病毒疫苗紧急使用和上市后接种,严格落实新冠病毒疫苗全流程管理制度,周密做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处置。

  另一方面,聚焦“推进两个高质量发展、构建四个新格局、实现四个全面提升”,统筹抓好年度卫生健康10项重点工作。

  (一)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修订深圳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场所设置规划,健全应急专家委员会和专项工作专家组,加强流行病学调查管理制度和人员队伍建设。实施加强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提升实验室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医疗救治、应急保障能力。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完善财政补助机制、绩效考核和薪酬分配等运行机制。建立公共卫生首席专家制度,推进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公共卫生人才研修项目。完善重大疾病防治体系,创新医防协同机制,构建疾病筛查、临床诊疗、健康管理、效果评价的闭环管理体系。

  (二)推进医疗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编制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卫生健康服务体系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制定区域医疗中心、基层医疗集团设置规范,启动区域医疗中心和基层医疗集团能力建设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卫生健康重大项目建设,高质量新扩建医院4家,建成启用市妇幼保健院福强院区住院大楼、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一期、市疾控中心实验室升级改造一期等项目,继续在人口密集公众场所安装全自动除颤仪(AED)2000台,新增床位1000张以上。积极争取国家传染病区域医疗中心、广东省新一轮高水平医院建设单位落户深圳,推动市人民医院等7家高水平医院落实年度建设目标和任务。新增三甲医院2家以上,引进“医疗卫生三名工程”高层次医学团队20个以上。

  (三)构建健康深圳建设新格局。制定健康城市建设中长期规划,建立健康影响评估制度,办好首届“深圳健康活动月”活动。制定实施新一轮健康深圳行动计划,推进健康单位、健康校园和健康家庭等“健康细胞”创建。完善市民健康管理积分制度,推动健康服务生活化、社区化、智能化。健全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政策标准体系,建成具有示范效应的普惠性托育机构和托幼一体化幼儿园各30家。开展第三轮儿童青少年免费近视筛查,为全市10-17岁在校学生实施免费脊柱侧弯筛查,完成免费“两癌”筛查45万人次、孕妇唐氏综合征等产前筛查9万人、新生儿遗传代谢病和听力筛查12万人。编制健康老龄化“十四五”规划,持续推进医养结合、安宁疗护、老年人心理关爱等国家级试点工作。完善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开展精神卫生培训,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发现报告和管理服务。健全爱国卫生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确保高标准通过国家卫生城市第8次复审。全面推进控烟基层治理和无烟党政机关建设,探索开发智慧控烟监控执法系统,加大控烟监督执法力度。

  (四)构建中医药传承创新新格局。加快推进市中医院“一院四区”建设,打造高水平中医医院,创建中医药国家重点实验室,推动各区中医院提速建设,开展非中医类医院中医药科室规范化建设和示范点创建工作。健全中医药传承创新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服务财政补助、医保支付和医疗收费政策,试点实施中医药服务打包收费,推动加快新增中医药医疗服务项目定价审批。实施鹏城岐黄工程,加快培养一批中医药人才,引进不少于10个中医药高层次三名工程团队,设立12个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工作室。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强中医治未病和慢性病社区中医药健康管理,推进中医药服务进社区、进家庭,中医药健康文化在党群服务中心覆盖率、家庭医生提供中医药服务率均达50%以上,优选建设一批基层中医药特色服务示范点。

  (五)构建卫生健康先行示范新格局。完善在深执业的港澳医师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评审管理制度,健全港澳居民在深就医转诊、急救转运、医保结算等服务协同机制。积极推进前沿医疗技术试点。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医院评审认证标准体系,启动评审试点。建立全科医师专业技术能力评价体系,逐步扩大专科医师培训试点专业范围。推广港大深圳医院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经验,完善外部和内部有机统一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探索开展基于DRG的临床专科能力分析、病种绩效分析。深入推进公立医院人事薪酬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实施公立医院党政主要负责人年薪制。深入推进区域综合医改,完善“以事定费、购买服务、专项补助”财政补助机制和医疗服务收费制度,健全“强基层、建高地、促健康”激励约束机制。

  (六)构建智慧健康发展新格局。加快“12361”工程实施进度,基本实现项目验收,实现医疗卫生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和业务协作。建设公众健康服务门户“健康云”,全面推进“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健康”等服务。出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制度,升级社康信息系统,推动电子病历信息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汇聚。制订卫生健康数据管理办法,启动卫生健康大数据中心立项,推动将全市所有医疗机构数据接入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推进智慧医疗建设,全面提升医院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水平。推进智慧公卫建设,全力推进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化试点,加快公共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以新冠肺炎症状监测系统为突破点,构建多维、多元公共卫生监测体系。

  (七)全面提升基层健康服务能力。指导各区出台社康机构设置五年规划,修订社康机构设置标准,实施社区健康服务扩容提质工程,开展示范社康机构建设评选,新增社区医院5家以上、社康机构35家以上。推动建立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全科医师专业技术评价和继续医学教育新机制,加大全科医生引进和转岗培训力度,引进全科医生500名以上,完成全科医生转岗培训500名以上。制定深圳市居民健康管理办法,组织开展社区诊断,加强居民健康监测和干预,推进居民健康管理服务网格化、契约化、清单化、智能化。试点开展重点慢性病医保统筹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联合“打包支付”和社区健康管理医保“打折”政策。

  (八)全面提升医学科技创新能力。出台深圳医学科学院管理办法,加快推进深圳医学科学院筹建工作,全面启动“四平台一智库”建设,启动2021年“深圳市医学研究专项”计划。加快推进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南方分中心建设,全力推动市第三人民医院P3实验室升级改造。出台促进医疗卫生机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意见,完善临床医学研究体系,推动临床研究医院及医疗机构研究型病房建设。

  (九)全面提升卫生健康治理能力。加强民法典、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健康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宣传贯彻工作。修订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建立与医疗行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服务跨境衔接配套的政策法规体系。修订深圳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依法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研究制订公立医院管理办法,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在市萨米医疗中心等医院探索建设法治医院。持续完善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体系,深化卫生健康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新增秒批事项4项,完善多元化医疗行业综合监管平台,制定出台医疗卫生行业信用分类监管办法,建立行业信用记录数据库和诚信档案,提升行业大数据监管、协同监管和信用监管水平。健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落实医疗卫生单位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措施。

  (十)全面提升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能力。建立健全党领导卫生健康重大工作体制机制,完善市、区两级行业党建统筹协调机制,理顺社会办医疗机构行业监管和党建工作关系。推动实施新一轮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面落实公立医院党建重点工作任务,深入实施行业基层党建品牌创新计划,加强对基层党组织的监督检查。按照市委统一部署,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把党史中的宝贵营养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政治素养和能力水平。完善维护政治安全工作机制,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卫生健康系统砥砺奋进的共同思想基础。深入推进模范机关创建,铸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加强卫生健康干部队伍建设,出台卫生健康特聘岗位人才评聘实施意见,实施卫生健康菁英人才计划,加大高层次和紧缺医疗人才引进力度,持续深化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和崇高职业精神,加强卫生健康改革发展正面宣传、专题宣传、典型宣传,选树和宣传行业先进典型。

  同志们,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征途漫漫,惟有奋斗。让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深圳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定信仰、激扬斗志,大力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拿出“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决心,圆满完成好2021年各项重点工作任务,奋力推动卫生健康“十四五”高质量开局起步,力争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打造样板,以先行示范区的新担当新作为,焕发新风采、展现新气象,以优异的工作业绩向党的100周年华诞献礼。

附件下载

分享到: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