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3年,实施社康服务扩容提质行动计划,新增社康机构35家,构建“15分钟社康圈”。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卫生健康工作,2022年以市政府名义印发《深圳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社康服务扩容提质是“规划”的“1号重点工程”。
兔年开年以来,深圳卫生健康系统跑起来、抢时间、争一流,不断夯实基层医疗集团“立地”根基,提高基层健康服务能力水平,努力为市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卫生健康服务。
南山区医疗集团总部新围社康中心的预防接种区,护士正在为小宝宝接种疫苗。
南山区医疗集团总部海珠社康中心挂号处,居民正有序排队登记就诊。
扩容
社康机构总数已达到881家
近日,宝安区最大的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宝安区石岩人民医院三祝里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正式开诊,该中心位于石岩街道三祝里村路与北环路交叉口北150米,总面积4511平方米。
在宝安区卫生健康局的业务指导下,该中心设有全科诊室、发热诊室、内、外、妇、儿、中医、康复、口腔等临床科室,满足居民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需求;设有预防接种科、妇幼保健科、儿童保健科、公共卫生科等公卫科室,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设有检验科、影像科、中西药房等辅助科室提供服务支撑。
这几年,市卫健委稳步推动社康服务扩容提质,加大用房保障、设备配置、人员配备投入,推动社区医院、社康中心、社康站多层次发展,完善“15分钟健康服务圈”。
按照2022年施行的《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机构设置标准》,取消“一类、二类社康中心”,新增社区医院;在业务用房面积方面,社康中心的业务用房建筑面积,原来要求最小400平方米,现在至少1400平方米,社区医院最小4500平方米;但因为社康站比较“袖珍”,主要开在学校、写字楼、工业园等,最低面积标准就降为90平方米。
去年,我市社康机构总数达到881家,全科医生数达到8964名,不断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可及,让市民看病更便捷。到2025年,全市按社康机构设置标准新增及改扩建后达到 1012 家社康机构(含社区医院)。
社区医院是一个升级版的社康中心,还带有住院床位。全年,全市首家社区医院——航城社区医院正式揭牌运行。
航城社区医院构建以慢性病为基础的“防-治-管”闭环健康管理体系,承接大医院“顾不上”的出院后康复等服务,实现国家分级诊疗体系目标: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
“十四五”期间,全市将规划布局28家社区医院。在常住人口超过10万人且辖区内无区属综合医院(含中医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的街道规划建设1家4500平方米以上的政府办医院。
提质
加快构建有序的就医诊疗新格局
“强基层、建高地、登高峰”,当前,深圳正构建“顶天立地”医疗卫生大格局。强基层,深圳持续优化“市级医疗中心+基层医疗集团”为主体架构的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以社康服务能力建设为突破口,加快构建有序的就医诊疗新格局。
家住大鹏新区的陈伯患高血压多年,他经常在家人的陪同下乘坐2个多小时的车,到数十公里之外的市中心看病,随着年龄的增长,陈伯越来越难以承受舟车劳顿。如今,在大鹏新区三溪高源社康中心内,陈伯也能挂上下沉的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专家号。陈伯的女儿坦言,社康中心的环境和服务很好,市里大医院的专家也经常来坐诊,父亲可以在家门口看病了。
这是深圳近年来强基层的成果之一,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罗湖模式”是国家推广的强基层改革样本。罗湖医改逐步整合辖区医疗资源,使得罗湖医院集团的工作重心不断向基层下沉,区属医院与社康中心组成的基层医疗网络,成为了辖区居民最坚实、最可靠、最有效的医疗保障。
罗湖医院集团党委书记、院长孙喜琢表示,罗湖医改的目的并不是做大医院,而是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向“以基层为重点”“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给辖区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医疗服务。
近年来,深圳市卫生健康委着力规划建设以“区域医疗中心+基层医疗集团”为主体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市属医院与区属医院分工协作。市属公立医院牵头建区域医疗中心,“主打”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诊疗;区属公立医院建基层医疗集团,处理常见病、多发病。目前,深圳各区建立了19家医疗集团,通过医院与社康机构一体化建设,基本实现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
社区健康服务机构是居民健康管理服务的基础平台,发挥着分级诊疗制度的基层网底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基层堡垒作用。在疫情防控中,社康机构承担了居民健康管理的基层基础性作用,面对2022年12月感染高峰,社康诊疗量约占同期全市发热门诊(诊室)总量的65%。
医院门诊服务向社康机构下沉。“十四五”期间,深圳市将在社康机构建成2000个以上专科医生工作室,提升社区健康服务能力,为市民提供更高质量卫生健康服务。
与此同时,深圳持续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品质,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激励机制,以老年人、孕产妇、儿童、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等10类人群为重点,建立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基础、以健康管理结果为绩效目标的门诊慢性病医疗保险支付政策,更好发挥家庭医生“健康守门人”的作用。到2025年,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70%以上。
强服务
优质医疗服务送到家门口
近日,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步涌社区健康服务站的家庭医生团队成员肖招娣主任与何金凤护士,来到沙井街道步涌社区旧村80岁的江伯家中,为签约了家庭医生的江伯测量血压、血氧、打止痛针等。
江伯的肾绞痛、肠绞痛时有间断性发作,还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多年。近6年来,他建立了家庭病床,家庭医生定期上门提供诊疗服务。“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家庭医生都会如期来到家里问诊,我们不用折腾到医院去看诊,在家也能安心享受优质医疗服务,非常便利。”江伯说道。
家住宝安区的林阿婆左侧肢体偏瘫,又患有糖尿病、动脉硬化心脏病,向宝安区人民医院大浪社康中心申请了家庭病床服务,她说:“建立了家庭病床,子女也更放心了,病情一严重,打个电话家庭医生就能送医上门,给了我们老年人满满的安全感。”
这是优质医疗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的一个缩影。
此外,医院专科号源优先配置社康机构和全科医生使用,居民可以通过家庭医生优先诊疗、优先检查、优先住院,减少居民在医院排队等候的时间。居民出院回到社区后,社康中心将为居民提供康复服务。
社区居民首诊急诊在社康,大病很快能转诊到三级医院,慢性病、常见病患者,还能签约家庭医生,这也是“两融合一协同”(医院与社康融合发展、医疗与预防融合发展、全科与专科协同服务)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生动实践。
晚上有空了,社康中心也下班了,这曾让很多市民感到不便。市卫健委持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去年,深圳已经有598家社康机构开放夜诊至21时,白天上班、上学的居民看病更便捷。
当前,市卫健委加快实施社康机构服务能力升级工程。社康医生担负着居民“健康守门人”的重要角色。
2020年,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印发了《深圳市全科医师管理办法》,为全科医生划定了自己的职业“跑道”,执业管理、继续教育、能力考核、职称评审等都有独立的体系,成为国内的首创,有效激励全科医师更好的扎根基层,服务民众。
去年,市卫健委发布国内首部《全科医师专业技术能力评价指南》,推进了我市全科医学人才评价体系创新,促进全科医学服务高质量发展和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更多元、更高层次卫生健康需求。
随着社康服务扩容提质行动计划的推进,深圳社康机构不断增进“内力”,正逐渐成为居民看病首选。
来源:深圳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