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对中国人来说是最重要的节日。春节期间阖家团圆,亲朋好友们也都会相互拜年、串门,好不热闹。亲朋好友、同学战友等各种范围的聚会,也将多到令人应接不暇。中国人的传统交往离不开餐桌,喝酒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尽管大家都知道过量喝酒伤身,但受“感情深,一口焖”、“感情铁,喝到胃出血”、“宁愿伤身体,不愿伤感情”等传统饮酒习气的影响,有很多人在半推半就、无法抗拒中把自己灌醉了。
这种局面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对过量饮酒的伤害认识过于表浅。喝酒究竟有什么坏处?
首先,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在2012年就把酒和含酒精饮料中的乙醇及其代谢产物乙醛纳入到致癌物名单中,是1A类致癌物。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刚推出一篇论文,研究表示酒精和其代谢产物乙醛对造血干细胞DNA具有破坏作用,“喝酒脸红”一族,更容易在酒精代谢产物乙醛的影响下,出现DNA损伤,导致血液疾病……甚至是癌症”。
其次,酒中最主要的成分——乙醇,是人体不需要的,有毒的物质。人体摄入乙醇后,会使机体专注代谢它,无暇顾及各类营养素的吸收利用,大量喝酒更会影响绝大部分甚至全部器官的正常功能。同时,乙醇代谢中会产生乙醛,造成肝功能损害。特别是喝酒后脸红的人,其实是体内缺乏乙醛脱氢酶,难以代谢乙醛,体内积聚的乙醛会使毛细血管扩张,所以就脸红了,说明更不适宜饮酒。
然而由于春节的特殊性,全国各地区都有喝酒来庆祝的习俗,这是几千前就流传下来的,《诗经》中就有“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是饮“春酒”的出处。那我们应该如何饮酒呢?
第一,不要空腹饮酒。空腹喝酒对胃肠道伤害大,容易引起胃出血、胃溃疡。因此,在喝酒之前,先吃点脂肪含量高的菜或喝点牛奶可以对胃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第二,不要喝品质低的酒。与饮酒量同样重要的是酒的品质,不论白酒、红酒还是啤酒,高品质的酒不易出现难受的感觉或者难受的程度较轻。
第三,不要混杂饮用。一般来说,白酒、啤酒、葡萄酒和果酒等各种佳酿是不能混杂饮用的。人们饮酒之后,大约有80%的酒精会由十二指肠空腹吸收,20%会由胃吸收。如果饮用白酒,虽然相对而言所含的酒精浓度高,但喝的数量比较少,加上边饮美酒,边吃佳肴,胃里酒和食物混杂在一起,一时不会流入十二指肠,这就大大减缓了十二指肠吸收酒精的时间,但是如果白酒和啤酒混杂着喝,因为液体量的增加,酒很快就会流入十二指肠,促使吸收酒精的时间加快,所以会更容易喝醉。
第四,喝酒时不要喝碳酸饮料。碳酸饮料中的成分能加快身体吸收酒精,因此特别提醒,如果是喝葡萄酒,不要兑雪碧之类的饮料。
第五,尽量多吃绿叶蔬菜。酒精会对肝脏造成负担,而绿色蔬菜中的抗氧化剂和维生素可保护肝脏,所以建议在喝酒时要尽量多吃蔬菜。同时还可以吃一些豆制品,豆制品其中的卵磷脂也有保护肝脏的作用。
第六,不要喝太快。饮酒后五分钟内乙醇就可进入血液,30—120分钟时血中乙醇浓度可达到顶峰。酒精在肝脏代谢或通过肾脏、肺、皮肤等排出需要时间,饮酒快则血中乙醇浓度升高得也快,很快就会出现醉酒状态。所以慢点喝,让机体有充分的时间把乙醇分解掉,就不易喝醉。
第七,酒后可吃些水果。酒精有利尿作用,加之菜肴中的盐分升高血液渗透压,所以酒后易产生渴感。酒后与其一杯接一杯地饮水,不如吃些水果,减少酒精对肝脏的毒害,还能起到解酒的作用。
如果身边的人发生可疑酒精中毒的症状,我们又应该怎么做呢?
轻度醉酒的人,最好让其侧卧并注意保暖。若醉酒者出现呕吐反应,自己却吐不出,可用筷子或汤匙柄压其舌根部,帮助其催吐,这样可以使醉酒人胃内的就尽快排除。
如果醉酒的人出现呼吸系统减慢或不规律(正常的人呼吸频率为16~20次/分钟),或抽搐、大小便失禁等症状,或陷入昏睡乃至昏迷者,应确保其呼吸道通畅,并立即送往医院救治。
在春节期间,我们市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行24小时值班,及时应对酒精中毒乃至其它食物中毒等突发事件的预防控制,市民可以放心欢度节庆。
(市疾控中心 营养与食品安全所 周彦 张锦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