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进入关怀版

首页 > 政务公开 > 重大建设项目

一个“顶天”一个“立地”,深圳73家公立医院不用“打架”了

信息来源: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信息提供日期:2019-07-05 00:00 【字体: 视力保护色:

  深圳现在有73家公立医院,其中市属公立医院23家、区属公立医院50家,还有一大批新建公立医院正在“陆续赶来”……

  看病的时候,吃瓜群众该怎么选?认准“三甲医院”这块牌子吗?可是有些区属医院也是三甲,而一些市属医院还没评上三甲……

  最近,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帮大家“捋了捋”思路,给全市的公立医院画了一张“图”,再次明确了要将这些医院“一分为二”,形成两个层次:

  第一层:市属公立医院牵头建区域医疗中心,“主攻”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

  第二层:区属公立医院建基层医疗集团,“主攻”占比高达90%以上的常见病、多发病。

  这么一分,瞬间就清晰了!

  事实上,深圳卫健委画的这张“图”,更重要的意义是指导公立医院的院长们:今后医院该往哪个方向走,什么该干什么不该干。

  这张图的名字叫——

  按照该《意见》,2019年-2025年,深圳要组建23个区域医疗中心、23家基层医疗集团,一个“顶天”,一个“立地”,互相配合,共同组成全市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为什么要这么分?

  过去,有的区属医院喊着要做大做强,想建区域医疗中心;有的市属医院却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看常见病、多发病,两类医院有时定位不清,容易‘掐架’。

——深圳市卫健委体制改革和基层健康处,处长李创

  这种“定位不够清晰”“分工不够明确”情况,势必影响整个医疗体系的运行效率。“我们希望这个医疗体系是像一台各零件高效配合的机器,而不是单个‘轴承’在转。”李创说。

  形式:由市属医院牵头的医院或医院集群

  定位:急危重症救治中心、疑难复杂病例会诊中心、重大专病防治中心、人才培训中心、科学研究中心

  目标:提高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诊疗水平、推动医教研防协同发展、辐射带动责任区域内整体医学水平

  区域医疗中心的目标是在各自领域起带头作用,为深圳人看病‘兜底’,让大病不出深圳。

——深圳市卫健委体制改革和基层健康处,处长李创

  以生孩子为例,深圳市妇幼保健院负责牵头建立市重症孕产妇救治区域医疗中心,将给全市孕产妇吃下一颗“定心丸”。

  俗话说,“人生人,吓死人”。女人生孩子看似简单,实际上什么凶险情况都可能发生。

  全面二孩政策以后,深圳市高龄、高危孕产妇明显增多,孕产期合并症、并发症的风险也大大增加。

  然而,但在全市各方努力下,2018年,深圳市常住孕产妇的死亡率仅为3.16/10万,远低于全国平均的18.3/10万。

  深圳市妇幼保健院产科主任牛建民表示,接下来他们还要做“四件事”,真正把市重症孕产妇救治区域医疗中心建起来:

  1、把全市重症孕产妇救治专家资源整合起来,建立市级多学科联合救治专家团队,包括产科、ICU、呼吸、循环、消化等,联合出诊;

  2、运用5G远程会诊系统、陆海空快速转运系统等,建立快速转运和远程会诊平台;

  3、建立高危孕产妇早期识别和规范化管理平台;

  4、建立科研和学术交流平台,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推广适宜技术。

  形式:由区属三级公立医院或者代表该辖区医疗水平的医院牵头,联合其他若干家医院、公共卫生机构、社区健康服务机构、护理院、专业康复机构,共同组成紧密型医疗联合体

  定位:各个区域的居民健康“守门人”

  目标:以行政区或若干个街道为服务网格,为市民提供综合性、连续性、系统性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区属医院挂上“基层”的牌子,会不会降低了“档次”?

  不要以为有‘基层’两个字就很低档,恰恰相反,基层的健康‘守门人’更难做,空间也更大。

——深圳市卫健委体制改革和基层健康处,处长李创

  基层医疗集团要做的是真正“沉下去”,做强社康中心,举集团之力“强基层”。

  要琢磨怎么把常见病、多发病,把90%的健康问题都留在区属医院以及基层的社康中心,“就地解决”。同时,要做好预防保健,让老百姓“少生病、少负担、少住院,看好病”。

  在这方面,2016年率先成立的罗湖医院集团已经有了成功经验。当时罗湖将区人民医院等5家区属公立医院和23家社康中心“打包”,组建为统一法人的罗湖医院集团。

  这两三年来,深圳罗湖区的居民普遍发现家附近的社康中心越来越实用:

  社康的医生水平越来越高,有些大医院的专家还在这开工作室;

  常规的X光等检查在社康中心就能直接做;

  工作人员会还会主动到一些老年人的家里,安装扶手,防止他们跌倒。

免费安装防跌倒扶手

  2017年,“罗湖模式”成为全国典型,开始向全国推广。深圳10个区(新区)也基本挂牌成立了基层医疗集团。

  区域医疗中心与基层医疗集团之间也要联动起来。

  一是互相转诊。建立双向转诊关系,疑难危急重症“上转”,康复病人“下转”,形成“上下联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的分级诊疗体系。

  二是辐射带动。区域医疗中心要与基层医疗集团联动、组建学科(专科)联盟、开展人才培训、组织科技攻坚……通过各种方式支持基层医疗集团建设。

  此外,“非公”医疗机构也欢迎“一起玩”!

  《意见》提出,社会力量办医疗机构可以按照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参加区域医疗中心、基层医疗集团开展的业务协作。

资料来源:深圳市卫健委体改和基层处

附件下载

分享到: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