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进入关怀版

首页 > 政务公开 > 重大建设项目

这座与深圳人“性命攸关”的大楼封顶了

信息来源: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信息提供日期:2021-07-21 18:50 【字体: 视力保护色:

  你所熟知的120求救电话,在城市道路上呼啸而过的救护车,地铁站里静静悬挂着的AED除颤仪都指向一个机构——急救中心

  深圳市急救中心,位于福田区笔架山公园南麓与之相邻的是深圳市血液中心。

  不久的将来,它们将迁至福田区侨香路新址,一同搬迁的还有目前位于罗湖区的深圳市卫生健康发展研究和数据管理中心(由原深圳市卫生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和原深圳市医学信息中心合并组建而成)。

  本着市政府集约用地的原则,三座中心将在深圳市急救血液,信息三中心,公共卫生服务综合楼

共同办公

  近日,深圳市急救血液信息三中心,公共卫生服务综合楼,迎来了主体结构封顶的好消息

01.jpg

  整个项目计划在2022年8月竣工,届时将进一步完善深圳医疗卫生体系

  这座综合大楼长啥样?

  一起来看看吧

02.png

  为适应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医学发展要求,深圳将建设统一指挥、集中管理、高效运行的公共卫生服务平台——深圳市急救血液信息三中心公共卫生服务综合楼项目。

  项目位于福田区安托山片区,用地面积约1.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5.4万平方米,主体建筑地上14层,地下3层,建筑主体高度68米,总停车位290个。

  自开工以来,市建筑工务署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精细化管理,如期完成各节点目标的同时,更是喜报频传。

  项目在市建筑工务署质量安全检查中长期名列前茅;数次荣登市住房建设局“亮剑行动”红榜;荣获“市工务署2020年度安全文明管理优秀项目”“市安全文明双优工地”等称号;在“龙图杯”“优路杯”等BIM全国大赛中斩获多项殊荣;还通过了深圳市、广东省优质结构工程奖初评。

03.png

  一起看看这个项目是如何建设的吧~

和而不同

三个中心功能独立、互不干扰

  大楼由急救中心、血液中心及卫生健康发展研究和数据管理中心三个功能和面积完全不同的中心组成。

  建设之初,市建筑工务署就接到业主“三个中心独立运行、互不干扰,有标志性”的需求。因此,市建筑工务署依据“既能明显区分三个中心,又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公共卫生建筑形象”的设计思路,通过空中平台花园将三个中心融合在一起,形成“L”型布局,最大程度向园博园和安托山公园“借景”。

04.png

因地制宜,打造“双首层”

减少开挖和土方弃置

贯彻科学发展观

  结合周边城市道路的竖向标高,市建筑工务署引入“双首层”的设计概念,将场地分成29米标高及34米标高两个台地,彼此通过坡道连接形成两个不同标高的车行环线。

  29米标高平台主要为急救中心院前科和血液中心供血科,满足急救车和供血车快速出车要求。

  34米标高平台主要布置各中心人行出入口、各中心大堂、可对外开放展厅等活动空间。

05.png

人车分流

车辆分流

拥有全天候飞航救护调度服务

  出入口分为人行出入口和车行出入口,同时利用首层架空平台将人行与车行完全分开,做到完全的人车分流。

06.png

  急救车与供血车位于负5米标高层,方便快速出车。

07.png

  为避免对急救车与供血车的干扰,员工及办公车辆全部布置在地下室,地面仅通行急救车、供血车和血液大巴车。

08.png

  项目在塔楼屋顶设置了按照国家民航标准设计的直升机停机坪,具有完备导航设施和助航灯光系统,可全天候适航停靠医疗救护直升机。这意味着深圳 “海陆空”立体急救体系进一步完善,是深圳应急医疗空中救援服务对接国际标准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专业舒适的室内环境

助力专业的医疗服务

  三个中心均为深圳市卫生健康系统的专业机构,各自担任着深圳市不可或缺的卫生医疗服务角色。

  急救中心是深圳80多家急救网络医院的“龙头”,负责全市急救医疗指挥调度、通讯服务和信息处理等重任。

09.png

急救指挥调度大厅效果图

  血液中心主要负责为全市医疗机构提供充分足、安全、有效的血液,创建了采供血管理的“深圳模式”,荣获全国最美捐血点、最智捐血点荣誉称号。

10.png

献血大厅效果图

  卫生健康发展研究和数据管理中心主要负责制定深圳卫生健康战略、健康政策与发展规划,建设、运维及保障全市卫生健康数据平台和信息系统等工作。

11.png

卫生健康发展研究和数据管理中心办公室效果图

  专业舒适的工作环境可以让这些生命守护者更加专注地为市民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12.png

  项目建成后,将会进一步完善深圳市重大疾病防控、医疗救治和卫生监督体系,提高深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健全由急救医疗网络和采供血网络组成的医疗救治体系,保障深圳市民日益增长的公共卫生服务需求。

内容来源:深圳工务署

附件下载

分享到: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