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猝不及防,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全国曾有3000多名医护人员被感染。
这无疑让人倍感痛心。医护人员是如此宝贵,他们为了大家的命,不顾一切地冲在最前面,我们却未能保护好他们……
所幸的是,后来从全国各地奔赴湖北支援的4.2万医护人员,全部“0感染”!
这不得不感谢一个人,中央赴湖北指导组院感防控专家、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染控制中心吴安华教授!
1月21日,腊月二十七那天,吴安华临危受命,只带了一身换洗衣服,就从长沙坐上了去武汉的列车。
在武汉,院感专家组提出了一个很艰巨但非常关键的措施:
所有医疗队必须先进行院感培训再上岗!
100多场培训,120多支医疗队,直接培训1.4万余人,4.2万人受益,为保证医护人员“零感染”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在央视《新闻1+1》中,白岩松对话吴安华时解释:
院感,全称为医院感染管理,主要就是指预防和控制医疗过程中的感染。
在这场疫情中,深圳也遭受了重大的冲击,确诊病例数位列全省第一,全市的定点救治医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截至3月25日已经收治了443个确诊病例,其中415人已出院。但在这场艰巨的抗疫中,他们同样实现了医护人员“零感染”,这背后也离不开一直“院感铁军”的汗马功劳。
17年前,在抗击“非典”过程中,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就做到了医护零感染、零死亡。
这一次,也不能例外。
“我们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确保医护人员不感染新冠肺炎。”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感科主任黄婷说。
“零感染”的Flag不是动动嘴,还得靠行动,第一步就是“往死里盯”。
为了确保“零感染”,医院组建了30多人的院感督察队,每当医务人员进入隔离区,都得接受他们的“注目礼”。进了隔离病房更不能“偷懒”,督察队员会通过监控视频,紧盯医生操作。在出隔离区时,还有监控和对讲机,一旦出现操作不当,督察队就会“千里传音”,提醒医生。
盯人需要火眼金睛,每一个细节,都要抠,口罩戴得标不标准,进出隔离病房有没有按流程。久而久之,就有了职业病。
“最近电视上经常放最美医生,在医生摘口罩的瞬间,脸上都是勒痕,别人看地都好感动,可是,我们看的是摘口罩标不标准。”黄婷调侃道,有着日常训练的“火眼金睛”,真有几个医生被揪出了Bug。
挑出Bug只是开始,重头戏就是进行“教育”,有时候还是年轻医生“教育”资深大专家。
“有一次一个外院的专家从隔离病房出来,按照流程,在缓冲区里,她要把护目镜留下,集中消毒。但她戴的是自己的护目镜,当时我在监控里看到她就把护目镜拿在手上,准备走出来。”督察队员彭净说,看到这个情况,她马上飙到缓冲区门口,堵人!
当时她远远喊道“那位医生,你的护目镜不能带出来!”听到喊话后,这位医生愣了一下,有点吃惊,过了几秒,医生回答道“我在隔离病房里戴着面屏,护目镜应该没污染。”
但彭净对这个回复并不满意。
“因为隔离病房里有各种操作,可能会有气溶胶传播的风险,就算戴着面屏,护目镜也有可能被污染,如果把病毒带出来,会传染给医生和其他病人。”彭净说,面对这个僵局,她找来了护士长,经劝说,最终医生留下了护目镜。后来,彭净才知道,这医生是名大主任。
督察队每天安排3人24小时监督医护人员进出隔离病房,一旦出现问题,就立马解决。彭净坦言,其实很多时候医生是无意识的犯错,比如戴了眼镜就以为带了护目镜,戴着外科口罩以为是N95,这些都要靠督察队员盯紧了。现场发现问题,现场解决,医生们也都很理解也很配合。
除了医生护士,护工、保洁员也不能放过!
“之前就有一个保洁大叔,口罩佩戴不标准,脸颊都暴露在外。当时劝他要认真戴口罩,他反过来教育我,说自己经过各种传染病都没事,自己口罩戴的没问题。”李莎茜说,这是属于不怕死的,每次纠错总得怼几句才爽。
在医院里,感染防控最怕两类人,一类是不怕死的,还有一类,就是特怕死的。后者则是另一个极端——每天都要夺命call。
打开李莎茜是手机通讯记录,最忙的时候,几乎几分钟就要接一通电话,还有微信上的狂轰乱炸,这些都是“怕死”的。
“比如空调要不要开,天花板是镂空的要不要消毒,哪台电梯能走,哪个门不能开,这些问题都要回答。”李莎茜感慨,每天这些琐碎的问题,都“如雪花般扑面而来”。
其实,早在疫情之初,李莎茜和她的小伙伴们就制定了一系列指引,到现在已经有70多个版本,大到个人防护用品选择,小到病历消毒,每一个细节都做好了指引,但遇到问题时,大部分人还是选择最简单粗暴的方法——问!
为了让指引更“傻瓜”,对画图一窍不通的李莎茜,人生第一次做起了指引图。
画指引图,首先不是用“手”,而是靠“脚”,科室实地走一遍,电梯在哪里、洗手台是什么位置,走廊朝向如何,就连风向都要管。以医院F栋为例,原来用于综合科室,但为了收治新冠病人,临时要改造成隔离病房。
“F栋的构造有内外2个走廊,从外往里依次是外走廊、病房、内走廊、护士站、医生办公室。风是从外走廊往医生办公室吹的,如果让医生走内走廊进病房,那病房里的污染空气就直接污染护士站和医生办公室。所以,我们要求用玻璃胶把门封死,用测风仪确定不漏风,让医生走外走廊,这样才能保证医务人员安全。”李莎茜说。
别以为这样就结束了,外走廊怎么走,也有学问。
“外走廊是南北走向,在哪边穿脱隔离服,也要研究。我们拿着测风仪,发现风是从南向北吹的,所以选择在走廊北边作为脱防护服的地方。”李莎茜坦言,做一次图,自己顺便学会了看建筑图,连地理都补了。
听说图看会了颈椎病也好了
这就是感染防控,用黄婷的话说,就是“管天管地管空气”,给医生和患者一个最安全的环境。
黄婷坦言,对于院感科,医生的感受是五味杂陈,又爱又恨。
“爱是因为我们能保护好他们,恨是因为,我们太爱找茬。”很多人觉得院感仅仅是个行政科室,但其实,在抗“疫”的战场上,医生救治病人,而院感人在保护医生和患者。通过这次疫情,全院人员的感控意识有了很大的提升,这也是令我们感到欣慰的地方。”
现在大家都在赞美,战斗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但是今天,我们同样要把最高的敬意献给院感组这群“最讨厌的人”!
战斗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的“院感天团”
疫情开始后,深圳市卫健委在全市抽调了吴清香、钟巧等两批共8名院感专家支援市三院,会同省卫健委指派的一名省级专家,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和三院的院感团队一起完善指引、开展培训、加强督导,做到24小时“全人员、全时段、全流程、无死角”覆盖。省市合力、全院同心,最终零感染!
文章来源:“深圳卫健委”微信公众号
资料来源:深圳市卫健委医管处、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万小刀”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