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进入关怀版

首页 > 专题专栏 > 新冠疫情




2023年06月25日

“危重降为2,重症降为1,真棒!”

信息来源: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信息提供日期:2020-03-17 14:49 【字体: 视力保护色:

  “危重症变2,重症变1,真棒!”

  昨天(3月16日)早晨,“深圳卫健委”公众号公布了最新的疫情数据。大部分人都盯着“新增”一项,为多了一个从菲律宾输入的病例而“伐开心”。

  但也有人细心地关注着两组并不显眼的数字:

重症

危重

  每减少“1”,他们都发自心底欢欣鼓舞。

  对于普通人来说,“1”或许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字。

  但放在重症和危重病人身上,这却是一条鲜活的生命,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

  有一群人,就为这个无比重要的“1”而战!

  2月22日,深圳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傅应云接到了市卫健委的“江湖救急令”,赶往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照顾病情最重的“新冠”病人。

  她此行是接替“奉命”轮休的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ICU主任冯永文,出任深圳市新冠肺炎重型、危重型患者集中救治专家组组长。

  在新冠疫情中,深圳是广东省确诊病例数最多的城市,重病人也最多,最高峰时,重症35例、危重症13例。

  支援市三院的大半个月以来,傅应云每天都早出晚归,“宾馆—医院”两点一线,早上7点多开始忙活,晚上11点多才能稍稍歇口气,查房、会诊、看病理、视频会诊、再查房……一刻也不敢耽搁。

  危重病人的救治难,就难在能用的方法太有限。

  喘口气都要使出吃奶力气的病人,此时就像一个玻璃人,稍微用力就会“碎”,救治的时候必须小心翼翼,对每个病人,都要制定“一人一计划”的医疗方案。

  “5号的晚上,就有一个危重病人,当时出现血氧差,二氧化碳排不出的情况。”傅应云说,病人体内的二氧化碳有100毫米汞柱,是正常人的两倍多。二氧化碳排不出来,就只能往血液里跑。

  跑进血液的二氧化碳,就成了高碳酸血症,对患者来说,非常危险。

  “正常人的pH在7.35到7.45间,但他的pH有7.1,非常危险的呼吸性酸中毒。”

  遇到这样的情况,即便不懂医的也知道要排二氧化碳。但怎么排却很讲究,因为危重病人的肺已经千疮百孔,极其脆弱。

(网络图)

  呼吸机参数就非常难调,潮气量多那么10ml甚至5ml,压力会增高会造成“爆肺”,少10ml甚至5ml,病人又会因为通气量不足而排不出二氧化碳排不出。多点少点都不行。

  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主要靠肺泡。如果把肺泡比作一个气球,正常人的“气球”是橡胶做的,能伸能缩,但危重病人的却是“纸气球”,收缩性差,多吹一点点气就爆。“所以在排二氧化碳的时候就要求很精确,送气多5mL就有生命危险,但少5mL又影响排出。”

  这种精准救治,傅应云和团队每天都要面对,有时候,她甚至要把自己当成小白鼠。为了解决吸痰问题,亲自戴上仪器来调参数。

  有些病人的肺里的黏液很难排出来,她就使用湿化设备,把干了的黏液融化,再用机器吸出来。

  每天查房,傅应云都带着自己的小小“神器”——一个听诊器。

  “患者病情怎么办,肺部最关键。有听诊器,听一下就知道好坏。最怕的不是听到肺部有啰音,而是听不到声音,这就意味着肺部粘连很严重,和铁板一样。”

  但在“非常时期”使用听诊器,却会给医生带来风险,因为要和病人“贴”得很近。

  “傅主任一到病房就用听诊器给患者听,你想想,一个听诊器就那么点长,听的时候,得靠患者很近。”团队的另一位医生说。

  为了避免感染,专家组开动脑筋,DIY了一个“掌中宝”式听诊器。

  耳朵先戴好听诊器,把加长的胶管穿过袖子,再把圆形的听头放在手心,等这些都准备就绪,再戴上手套,穿上防护服,这样,查房时把掌心放在患者胸前,就能听诊。

  但坏处是,听诊器一戴上就摘不下来了。

  “每天都要带着听诊器好几个小时,取下来的时候,真的会耳鸣。”傅应云说。

  2003年“非典”爆发,傅应云参与救治了深圳首例确诊病人,2006年,她也抢救深圳首例H5N1人禽流感病例。“每年冬季流感我都要来市三院会诊,可以算半个三院人。”傅应云说。

  此次新冠疫情,傅应云也是深圳最早上阵的专家之一,早在1月份,她就开始出任深圳市“新冠肺炎”临床专家组副组长、广东省抗“新冠肺炎”临床专家组成员。

  “新冠”和“非典”,对病人的伤害有什么不同?

  “我们从患者肺部的灌洗液里发现,肺部有大量的蛋白质样的东西。灌洗出来的液体是白色的黏浆,而在非典的时候,我们从患者肺部灌洗出来的液体是清澈的,和清水差不多。”傅应云说。

  这一差异让她很警觉。

  “虽然在肺部纤维化上,新冠肺炎没有SARS严重,但这种白色黏浆却意味着病毒对肺泡和小气道的影响更大,因此,在治疗中打通气道很重要。”傅应云说。

  几天后,她的观点得到了全国首份“新冠”病人遗体解剖报告的证明。

  法医学专家解剖发现,死者肺部出现大量痰栓,痰栓形成不利于呼吸机的氧有效抵达肺泡,所以在临床上应先化痰、吸痰、清理呼吸道,再进行给氧支持才更有效。

  早在这份报告于2月28日被公开报道前,傅应云已经带领团队将清除黏液作为救治病人的首要任务。

  “对于轻症患者,清除黏液能防止病情恶化,加快康复。而对危重、重症患者,更要先清除黏液,让气道通畅了使用呼吸机的效果才更好。”傅应云说。

  除了深圳卫健委从全市各大医院抽调的专家外,目前还有5名来自广东省人民医院的省级专家驻扎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通过“一人一组一策”,全力救治危重、重症患者。

  自从傅应云进驻市三院以来,经过专家组和医护团队的共同努力,目前深圳“新冠肺炎”的危重、重症病例已经从2月22日的8例、7例,分别下降至2例、1例。

  值得一提的是,傅应云所在的深圳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在2015年已经通过深圳市“医疗卫生三名工程”引进了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钟南山院士团队。

资料来源:深圳市卫健委医管处、深圳市人民医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附件下载

分享到: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