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卫计委2018工作要点 > 工作要点
8.实施《健康深圳行动计划(2017-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推动建立健康深圳建设组织协调机制。协调各相关部门制定专项行动计划、各区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推动落实。
9.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能力建设。制定公共卫生服务强化行动计划,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五个公共卫生创新平台,整合五大公共卫生监测网络,实施五大公共卫生学科人才项目,推出一批公共卫生重点项目。探索改革公共卫生机构财政补助、薪酬分配、绩效考核机制,提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改革公共卫生信息发布制度。运用信息化手段,完善公共卫生服务责任清单制。以高血压、糖尿病为重点,完善慢性病“防治管”一体化模式,推动实现服务管理网格化、信息化、精准化。推动建立慢性病、癌症、心血管疾病等国家级区域性防治基地。
10.提升市民健康素养水平。推动教卫联动、体医融合,以学校健康教育和医院健康教育为重点,改革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体制机制,全面加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研究出台健康知识和技能核心信息发布制度。充分利用动漫、游戏、视频等工具手段,扩大“健康素养66条”宣传普及覆盖面。健全健康素养和健康生活方式监测体系,探索建立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评级机制,与商业医疗保险之间的联动机制,市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0%以上。巩固扩大国家健康促进示范区创建成果,推动社康机构全面参与健康小区、健康校园建设等工作。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健康促进小区建设,添置健康自我检测设备,提高市民健康自我管理水平。新增建设健康社区、健康学校、健康家庭等“健康细胞”100个。
11.加强健康影响因素干预。巩固拓展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成果,推动基于社区的慢性病高危因素综合干预、智能化监测和评估管理的示范社区建设。深化拓展“三减三健”行动。开展全民爱牙活动,为6万名二年级小学生实施六龄牙窝沟封闭,实施老年人口腔保健“8020计划”。实施“创建无烟城市”行动计划。加强孕妇、儿童、老人、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和学校、幼儿园、养老机构等重点场所的营养健康管理。强化学校卫生工作,落实社康机构与学校对口协作机制,加强儿童、青少年肥胖、近视、龋齿、贫血等常见疾病监测和综合干预。加强食品安全风险、职业危险因素监测和技术防控。以大肠癌筛查为试点,推进重点癌症早诊早治项目重点人群全覆盖。
12.强化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加强疫苗针对传染病的监测和管理,研究新增适龄儿童水痘疫苗免费接种、水痘疫苗应急接种和在校中小学生流感疫苗免费接种项目。优化以学校和托幼机构为重点区域的暴发疫情防控策略,着力防控流感、水痘、手足口病和感染性腹泻等聚集性疫情,将全市暴发疫情在2017年的基础上下降15%以上。制定和实施乙肝、性病防治新计划。实施国家“2035年终结结核病”和“2030年消除丙型肝炎危害”两大行动,以学校、企业为重点,着力防控结核病、丙型肝炎聚集性疫情,为常住人口耐药肺结核患者免费提供规定的筛查检查项目、规定的抗结核药物治疗和督导管理。坚持联防联控,强化禽流感、埃博拉、中东呼吸窘迫综合征等重大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疫情防控工作。实施艾滋病防治行动计划,着力遏制“男男同性恋”等高危人群、大学校园艾滋病疫情。
13.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重大公共卫生服务、计生技术服务项目整合,完善深圳市民健康手册。出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办法,落实属地化、网格化分片包干制,推进居民健康档案实名制和分类管理。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府购买机制、绩效考核制度。稳步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核算管理办法修订工作。
14.加强卫生应急体系和核心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以急性、新发传染病快速检测和鉴定分型为核心的传染病监测体系,提高传染病预测预警能力。加强市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及其急救网络建设,完善院前急救机构与各中心协同联动机制,实现患者信息院前院内共享,构建快速、高效、全覆盖的危急重症医疗救治体系。积极参与和推进国家航空医疗救援试点城市和试点医院建设工作。加强“移动医院”设备管理和人员培训,提高现场医疗救援能力。推进智慧急救网络体系建设,在公共场所和人员密集场所新增配置自动体外除颤仪(AED)1000台,鼓励社会急救组织与居民小区物业管理公司合作,将居民家庭的“SOS”急救设施融入全市急救网络。普及心肺复苏术(CPR),提高市民自救互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