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进入关怀版

首页 > 专题专栏 > 医疗卫生三名工程 > 资讯




2022年02月18日

“三名工程”简报(2018年第3期)

信息来源: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信息提供日期:2018-04-18 16:00 【字体: 视力保护色:

王伟中书记调研中山七院

  3月19日下午,市委书记王伟中率队到中山七院调研筹备进展,市领导吴以环、王大平参加活动。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开业在即,王伟中走进医院诊疗室和病房,仔细查看工程质量,了解医疗设备配置、医护人才引进、自助就医服务等情况,并听取了医院二期选址介绍。

  他提出,要大力实施“三名工程”,抓紧建成运营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等项目,引进更多一流医疗团队和医生,加快把深圳打造成为医疗卫生高地,为率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奋力向竞争力影响力卓著的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迈进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

  深圳发布2017年度医疗卫生机构科技影响力排行榜

  医教研是一所大型医院的三驾马车,其中的"研"就是指科研,其产生的科技影响力对医院发展至关重要。

  3月30日,深圳召开2018年全市卫生计生科教工作大会,深圳市卫计委发布了深圳市2017年度医疗卫生机构科技影响力评价研究报告,当中包括全市56家医院、17家公共卫生机构、29个单项学科的科技影响力排行榜。

  在全市医院科技影响力综合排行榜上,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分列前三。

  在全市公共卫生机构科技影响力综合排行榜上,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深圳市职业病防治院分列前三。

  在学科单项排名中,深圳市人民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均夺得8个单项冠军,并列第一,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均拿下3个单项冠军,紧跟其后。

  一所医院的科技影响力,并不等同于"看病水平",但将是临床水平提升和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

  我国高度重视医学科技创新工作,鼓励重大疾病防治技术和新药研制等关键技术的开发研究,此次发布的排行榜将为深圳各医疗卫生机构带来参考,进一步推动其科研进步和学科建设。

  此次评价是由深圳市卫计委委托中国医科院医学信息研究所项目组开展,采集数据的时间范围为2016自然年。

  中国医科院医学信息研究所是全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的发布机构,自2014年起,已经连续四年向全国发布了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

  项目组在借鉴全国医院科技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之上,结合深圳特点,研究形成了深圳版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包括3个一级指标(科技投入、科技产出和学术影响),7个二级指标(科研项目、科研平台、期刊论文、专利和标准、杰出人才和团队、学术交流与学术任职、科技奖项)及23个三级指标。

深圳市人民医院入选中国顶级医院100强

  3月24日,“中国医院竞争力大会”在广州举行,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发布了“2017年中国医院竞争力排行榜”,包括中国顶级医院100强、省会市属/单列市医院100强、非公立医院100强等,深圳多家医院上榜。

  据介绍,“2017年中国医院竞争力·顶级医院100强”排行榜从医疗技术、学术影响力、资源配置、医院运行等方面分析中国顶级医院100强。在中国顶级医院100强榜单中,上榜医院数量前三名地区分别为北京、上海、广东,且基本是公立医院。其中,深圳市人民医院是深圳市唯一进入中国顶级医院100强的医院,居全国第92位。

  在“2017年中国医院竞争力·非公立医院100强”排行榜上,深圳三家医院跻身其中,暨南大学附属深圳华侨医院居第32位,深圳恒生医院居第50位,深圳龙城医院居第100位。

肿瘤医院:开业一年国家队”扎根深圳

  2017年3月18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正式签约揭牌,深圳告别没有肿瘤医院的历史。这家肿瘤医院,我市引入了国内肿瘤治疗最顶尖的“国家队”——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来运营。一年过去了,这家“三名工程”的名院项目运营如何?医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一年的成绩单。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对这家医院倾注全力,实施“一院两区”战略,深圳和北京的院区共享医疗、人才资源,派出了肿瘤防治“国家队”的核心主力,来深圳“安寨扎营”。目前,北京已“空降”了45位专家常驻深圳工作,涵盖了胸外科、放射治疗科、麻醉科等16个学科,其中博士生导师10人。另外还有19位副主任医师以上的专家来深长期工作。

  王绿化、孙莉、盛修贵、牟巨伟、孙力……这些在放疗、麻醉、妇科肿瘤、胸外科等领域响当当的名医,这些在北京都是“一号难求”的大专家都来到了深圳。甚至头颈外科的泰斗、已经9旬高龄的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名医屠规益教授,也来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出门诊、查房、讲课。

  名医名团队带动了医院的快速发展。2017年,医院门诊已接诊1.6万人次,入院4144人,出院3955人。大量高难度手术迅速开展,难度最高的三、四级手术占比超过70%。2018年1月份,疑难危重病例(CD型病例)比例高达96%,在深圳市属公立医院中位居前列。不仅解决了本地患者就医的需求,甚至吸引不少外地患者“打飞的”来深圳看病。接诊的病人当中,深圳和外地的比例大约各占一半。

  以微创、舒适化治疗为特色手术让深圳市民感受到“国家队”的水平,胸外科的一些早期肺癌患者形容“比得感冒还恢复得快”,有的术后7天就可以出院;妇科做单孔腹腔镜手术,在肚脐眼上开小口摘除肿瘤,术后近乎“无创”;神经外科水平全国一流世界领先,包括颅底肿瘤这些高难度手术可以拿下;肝胆胰、胃肠、乳腺等外科手术群已初步形成,很多高难度首创手术在这里完成;高水平肿瘤内科更是占到住院病人近“半壁江山”。

  “国家队”进驻深圳带来了学术影响力。过去一年深圳医院平均1.3周一场高水平学术会议和医学教育项目,全年共举办了38场,大批国内外知名肿瘤专家来到深圳分享交流; 2018年度已批准国家、省市级继教项目32项,极大提升深圳的学术活跃度。2017年新增学术委员会任职25项。其中新增国家级学术委员会任职12项。

  谈到2018年发展,王绿化院长表示非常有信心,预期年底开放600张床位;特色门诊持续开展,近期已有三个新门诊为患者提供服务:麻醉与止痛门诊,为癌痛病人提供个性化止痛方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免疫治疗咨询门诊,为晚期癌症患者提供新的诊疗途径;综合科,为晚期肺癌、乳腺癌、胃肠癌等各种肿瘤,尤其是并发胸腹水、肠梗阻、实体瘤相关性血小板减少、营养等肿瘤复杂情况提供综合姑息治疗。骨科、核医学科等学科建设也都做进行中。2018年中,2台直线加速器将率先投入使用。医院还计划在2018年9月开工建设医院一期扩建工程,建成后,医院的直线加速器将增加到12台,深圳放射治疗薄弱的局面将大大改善。

中山七院:建设临床医学研究大数据中心

  3月6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牵手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与健康院),共建临床医学研究大数据中心,将在深圳率先开展临床医学研究大数据中心建设。第一阶段将以专科专病数据库为出口,定制开发临床信息访问接口、临床模板配置中心、专科专病数据库和安全审计系统。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是中国生命科学领域重要的综合性国立研究机构,在国际上颇具影响力。作为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医学大数据中心首席科学家,赵国屏院士在上世纪末带领中科院团队,参与全球人类基因组研究的两个1%计划,即完成人类基因组1%的序列测定和识别人类表达基因的1%,是国内基因测序的拓荒者和领航者。他将作为首席科学家指导中山七院临床医学研究大数据中心的建设。

  中山七院将通过本次合作,将探索出利用临床大数据服务医生、服务患者、服务科研、服务医院运营、服务卫生决策的实践经验,打造成为深圳乃至全国医学大数据中心的标杆。未来,医院将可以实现对每个患者健康状况进行有效监测和预测,这不但能够为疾病治疗争取更多时间,还能够大大提高治疗方案的准确性,甚至能够为患者节约大笔治疗费用。

  即将开业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是我市“三名工程”重要的名院项目。医院位于深圳市光明新区,占地面积23.5万平方米,规划总床位4000张。2016年6月21日,中山大学与深圳市政府签订《共建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协议》,将医院定位为深圳区域医疗中心、公共卫生灾难防治中心和国家级保健康复中心,致力于建设一家“深圳地区规模最大、临床专科门类最齐全、诊疗量最大、诊疗技术最先进、高层次医护人员最多、医德医风最好”的大型现代化综合医院。

  中山七院作为中山大学在深圳的首家直属附属医院,是中大医科品牌在广州之外传承、发展的第一家医院,将致力于建设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医疗中心。

  创院院长何裕隆教授高度重视科研发展,他认为,“现代化大型教学医院的重中之重,是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创新型医学科学。没有一流科研,就没有一流医院。”

  中山七院一期工程建设有1300平方米的中心实验室,配备了能满足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及转化医学的各项实验仪器和设施。二期工程将建设10万平方米科研大楼,这是国内医院绝无仅有的。

  “我们希望用15年时间,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医学科研机构,拥有5-10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一个国内知名的医药科技研发集团及产业化中心。”何裕隆院长说。

  为实现变道超车,中山七院将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医学科学研究平台,通过不断创新引领临床发展。该院实行科研与临床相对独立的管理模式,大力推动“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建设,通过中山大学从海外引进了第一批12名高层次科研人才。去年,医院举办了大大小小34次学术交流,包括2场国际性论坛和4次大师讲堂;今年,全院国自然申报项目达87项,深圳科创委基础研究项目申报68项,深圳市卫计委临床研究项目申报5项、非临床研究项目申报12项。

  未来医院专职科研人才将不少于10%;规划建设6大科研平台和1个大数据中心,即消化系统疾病研究大平台、脑健康疾病研究大平台、免疫学研究大平台、血液病研究中心、精准医学研究中心、肿瘤耐药逆转研究中心和医学大数据中心。

世界手和上肢先天畸形学术大会在深召开

  由深圳市人民医院主办,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中国香港手外科医学会协办的2018年世界手和上肢先天畸形学术大会深圳会议(World Symposium of Congenital Malformations of Hand and Upper Limb 2018 Post Congress in Shenzhen),于3月10日-12日在大梅沙举行。

  世界手和上肢先天畸形学术大会每三年举行一次,是全球手和上肢先天畸形的学术盛宴。该学术会议首次在中国举办,会议分为两个分会场,其中前三天在香港,后两天在深圳。

  会议邀请了法国的Alain Gilbert教授,美国的Terry Light教授、Neil Jones教授,英国的Gillian Smith教授、Paul Smith教授,韩国的Ji Hyeung kim教授,还有来自香港手外科医学会前任主席叶永玉教授、现任主席陈平德教授,以及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前任、现任及候任主委劳杰教授、徐文东教授及田文教授,先天手畸形学组组长高伟阳教授、副组长方有生教授、郭阳教授等,在上肢畸形发育、先天性手畸形移植修复、先天性并指畸形、桡骨发育不全、巨指(趾)症等治疗方面顶尖的专家,带来其研究进展的专题报告。与会者围绕先天性手和上肢畸形领域的新动态、新理念、新技术进行探讨交流和疑难病例现场会诊及讨论。

  本次会议还特别安排了国内外专家现场对5名手及上肢先天畸形患儿进行了会诊和病例讨论,对桡拐手的治疗、先天性拇指发育不良、“海豹手”畸形、缺短指畸形等病例的治疗方式进行了热烈讨论,为患儿的治疗提出了具有全球最高水平的治疗意见。

  此次高规格国际学术会议能落地深圳,得益于深圳市医疗卫生三名工程。深圳市人民医院手外科自通过三名工程“牵手”上海华山医院顾玉东院士手外科团队后,在医教研方面有了快速的发展。在先天指缺如、骨关节畸形纠正、先天畸形手功能重建等治疗上,已与国际同步。

“深圳心力衰竭学院”成立

  3月3日,深圳市心血管急症救治质控研讨会隆重召开,在会议中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心衰中心携手心血管专科联盟的多家医院及社康中心,正式揭牌成立“深圳心力衰竭学院”。3月4日,“第一届心衰规范化诊疗高级研修班”在南山新院区成功举办。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其患病率、死亡率、再入院率高,花费高,给社会及个人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心衰管理仍呈简单的孤立性治疗模式,不同区域、不同医院的心衰治疗水平差距较大,对心衰指南的认识和遵循程度差别也较大,因此亟待推广心衰规范化诊疗和整体化管理的理念,建立和完善心衰规范化培训体系,提高临床医师对心衰的诊治和管理水平。

  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心衰中心于2017年3月成立,目前已开设拥有41张床位的心衰病区,堪称全国最大规模的心衰专属病房。中心建立健全心衰患者的健康档案,通过多学科协作,进行心衰整体化管理;通过医院与43家兄弟医院及121家社康中心正式签约的心血管专科联盟,构建心衰患者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体系;建立“急诊绿色通道”、“心衰门诊” “心衰专属热线”、“孙逸仙心衰俱乐部”微信号及公众号等平台进行患者健教、随访、远程管理;定期进行基层医护培训,促进心衰的规范化诊治。我中心去年年底成为首批中国心衰中心建设单位,今年要力争成为首批示范中心。

首届国际HPV知晓日活动中国站活动在深启动

  3月4日,“首届国际HPV(人乳头瘤病毒)知晓日活动中国站活动”在深圳、上海、成都三地同步启动,其中深圳站活动由市妇幼保健院承办。

  国际乳头瘤病毒学会(International Papilloma virus Society, IPVS),是一个全球性学术公益组织,集合了全世界在研究人乳头瘤病毒及其相关疾病领域取得杰出贡献的专家学者。

  在2017年全球HPV大会上,IPVS宣布设立“国际HPV知晓日”,倡议政府机构、研究人员及社会各界参与HPV预防和抗击行动。因此从2018年起,每年的3月4日被定为“国际HPV知晓日”(HPV Awareness Day),今年的宣传主题为“HPV影响你我她”。

  在此次活动上,不仅可以看到预防HPV的宣传视频,还能收到相关的知识资料。此外,还能和投放的机器人一起进行HPV知晓知识问答互动。

市儿童医院完成华南首例儿童上臂完全植入式输液港植入

  市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在血管介入科、麻醉科多科室协作帮助下,以李守强主任为首的医疗护理团队,成功为一名5岁8月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进行了上臂完全植入式输液港的植入。据查阅报道,这是整个华南片区首例儿童患者进行的上臂完全植入式输液港。正在医院访问的来自加拿大多伦多病童医院Andrea Hooker教授,也是医院血液肿瘤科三名工程护理专家,全程观摩了手术过程,对我院开展这项技术赞不绝口。

  对于血液肿瘤患者,由于需要接受长期化疗、抗感染及营养支持等治疗。这些药物对血管的刺激损伤大。加上需要接受反复的穿刺和抽血,给患儿带来很大的痛苦。因此,家长、患儿以及医务人员都希望建立一条维持时间长、安全且能输入各种高浓度、高刺激性药物的静脉通路。

  经外周插管中心静脉置管(PICC)解决了患儿需要反复穿刺的问题。但是因是外露的,影响患儿活动,不配合的患儿可能自己拽掉,同时需每周维护。而输液港,也称为植入式中央静脉导管系统(CVPAS),是完全植入体内的闭合静脉输液系统。其埋于皮下,活动和洗澡等均不影响,只需每月推注肝素维护一次,维护较好的甚至可使用10年以上。在成人,其植入途径可选择颈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等中心静脉,也可以选择经上臂外周静脉植入静脉导管。经颈内静脉或者锁骨下静脉穿刺过程中容易出现血胸、气胸等并发症,且容易发生导管夹闭综合征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相比较而言,经手臂外周静脉植入则避免了上述问题。上臂完全植入式输液港基座置于上臂,切口小且在上臂内侧,更加隐蔽美观;因运动的关系,从而也降低了血栓的发生率。不影响胸部放疗、摄片等。但是其穿刺难度大,在儿童开展很少。

  市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近年来借三名工程的契机,在学科带头人文飞球书记和科主任刘四喜教授的带领下,发展迅速。在全国儿童专科医院迈入第4名。同时护理团队也在尹艳护长的带领下积极发展专科护理技术。目前开展了经超声引导的PICC置管术、输液港等多项输液通道建立技术。还较早的开展了静脉通路护理门诊。导管感染发生率屡创新低。此次儿童上臂输液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我院静脉输液治疗水平又踏上了新的台阶。

心血管医院植入首例零射线永久起搏器

  1月10日,一位怀孕2个月的孕妇被诊断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李宜富主任带领的心律失常团队为其成功施行“零射线双腔永久起搏器植入术”,为深圳首例。历时约120分钟,手术过程顺利,术后起搏器工作正常。

  患者卢女士,37岁,孕9周,有心跳慢病史10余年,多次于外院就诊,诊断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跳最慢30次/分钟。2年前患者怀孕时行心电图检查示三度方式传导阻滞,心室率约30-40bmp;分娩时安置临时起搏器。当地医院建议分娩后植入永久起搏器,未行。9周前患者再次怀孕,期间出现心跳慢至30次/分,有头晕、乏力症状。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心率在30-40次/分钟,严重时可出现心跳骤停甚至猝死。对于怀有身孕的她来说十分危险,母子的生命正接受着考验,若严重心动过缓出现,很快将出现心衰、休克,导致胎儿于宫内缺氧流产等。

  患者有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指征,但传统植入永久起搏器需X线照射,可能对胎儿造成严重的不可逆损伤。

  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内五科心律失常团队经过多次病例讨论,对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了全面评估,考虑到患者心跳慢,必须植入起搏器才能保证患者及胎儿安全,永久起搏器是唯一能一次性根治并且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因此,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是最佳的治疗方案。但最大的问题是患者为孕妇,且胎儿有9周,暴露在X线下对胎儿生长发育有较大的影响。而传统的永久起搏器植入需要在X线透视下进行,医师需要根据不同的X线投射角度去判断起搏器电极的位置。考虑到孕妇的情况,结合我科在使用三维系统辅助下的零射线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的基础上,李宜富主任大胆提出应用Enstie三维系统辅助,零射线下植入永久起搏器。

  零射线起搏器植入术是一种“绿色”的电生理技术,可以使患者避免辐射危害,特别对伴有心律失常的孕妇及儿童是实施射频消融术的最佳方案,能为其保“心”护航。零射线下永久起搏器植入术,不仅对仪器设备要求高,而且对手术医师的手术熟练程度、操作技术要求更高,同时需要医师、技师、护理团队的紧密协作。

  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内五科心律失常团队近年来不断开拓进取,在我市完成了首例零射线射频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目前独立完成植入各种类型起搏器、ICD、CRTD等手术,能完成室上速、室早、室速、房速、房颤等各种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手术,在广东省处于领先水平。

宝医脑科完成高难度复合手术

  3月20日,宝医(集团)脑科中心实施了第一例高难度的复合手术,即“脑血管介入治疗”同台联合“开颅显微镜下切除”术。

  患者是一位18岁的男学生,因为突然昏迷,被老师和同学送到宝医(集团)一院,诊断为脑血管畸形破裂所致脑出血,出血量大,约有50-60毫升。经过医护人员初步抢救,患者意识部分恢复了,但语言和运动功能出现障碍,不能说话,右手右脚也动弹不了,这是脑出血常见的症状。

  从3月19日凌晨由神经外科的医生接诊开始,医院迅速为患者完成了针对性的检验检查评估,包括头颅CT扫描、核磁共振神经纤维束检查、CT下颅内血肿定位。从患者入院至送进复合手术室的短短28小时,所有相关术前准备,包括确定介入治疗入路以及开颅手术入路等手术预案都已完成。

  3月20日早上10点到晚上9点30分,复合手术室里紧张而有序,医院公认的麻醉高手蔡俊岭医生为患者麻醉,神经外科专家叶华卫、宋彧、江先福组成手术团队,护士长林荣秋带领手术室护理团队与介入室护理团队、技师团队配合默契。

  复合手术的介入手术阶段,在大平板DSA设备引导下,医生使用现有最精细的介入微导丝(直径只有0.2毫米),通过导丝、导管,把栓塞材料送进复杂如同蜘蛛网样的畸形血管巢团内,对出血部位进行精准栓塞止血。

  复合手术的开颅手术阶段,在高端精密手术显微镜下,医生使用显微手术器械,将畸形血管巢团从正常脑组织中精细分离,再如同蚂蚁啃食一样,将畸形血管巢团逐步切除。

  手术后,患者进入神经外科ICU监护室,他的意识清醒,能说些简单的语句,手脚能够活动,不过,由于之前脑出血量多,脑功能受损较重,目前他的四肢肌力还没恢复到正常水平。手术结束后,神经重症护理团队就同时开始为患者进行床边康复治疗。在手术后连续两天的CT复查证实,颅内都没有新的神经血管损伤出现,这标志着首例复杂脑血管复合手术成功了。

  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继宗在他去年底发表的《复合手术在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及要解决的问题》中指出,复合手术室的出现为脑血管病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方式。它强调不同技术的优势互补,而不是简单的叠加。部分脑血管病,尤其是复杂脑血管病,在传统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模式下其治疗效果仍然不理想,可能引起严重并发症。复合手术室提供的新平台,对复杂脑血管病治疗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复合手术室需要特殊的医疗团队,主要包括神经外科医生和介入治疗医生,另外还包括麻醉医生、神经电生理医生,团队之间在手术过程中有良好的合作精神,才能保证手术顺利实施。

  这例脑血管畸形的介入治疗和开颅手术都是风险级别最高的4级手术。患者在复合手术室,经过DSA造影确诊病灶→畸形血管团介入栓塞治疗→开颅手术清除颅内血肿、切除血管巢团→再次造影、残余畸形血管巢定位→再次切除巢团→最后造影,明确巢团完全切除。从这个步骤可见一斑,这一台复合手术已经将4、5台高难度的多次、多台手术融为一体。从而避免了从病房到介入治疗室,再到手术室,再到病房,再到介入治疗室,再到手术室的繁杂程序,特别是避免了重症脑出血病人在不同手术室、检查治疗室之间的来回搬动,避免了不同手术床、检查治疗床之间上下挪移,实施手术的效果更精准、更安全。复合手术实现了病人躺在同一张手术台上不动,而手术抢救人员以及各种抢救手术设备围着病人动。

附件下载

分享到: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