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医改十年(2009-2019) > 创新案例
大鹏新区医疗健康集团(市二医院)
眼科专家为新区居民义诊
2009年,深圳新一轮医改启程。
十年医改,攻坚克难,开创了深圳卫生健康事业跨越发展、创新发展的新局面。
补短板、强基层、建高地、促健康,政府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推动了卫生健康事业的平衡、协调发展。
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的改革,聚焦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释放巨大改革红利。作为改革先锋、创新之城,深圳的医改,是上下齐心的改革,不仅有全市医疗卫生体制机制顶层制度设计,更有来自基层的创新探索。
正值医改十年之际,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深圳市卫生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与深圳特区报共同举办“医改十年·创新案例”评选活动,总结和推广来自深圳基层的医改智慧。
实行分级诊疗改革是深圳医改的重点和方向,如何打破现有的区域和行政的壁垒,让分级诊疗真正能够畅通落地,是推进改革的关键性瓶颈。2017年6月23日,深圳首个市、区、社区三级共建的紧密型医联体——大鹏新区医疗健康集团正式成立。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携手大鹏新区共同探索基层医改体制机制创新,开创了市、区医疗资源纵向整合的“大鹏模式”。
经过两年多的推进,“大鹏模式”日趋成熟。在大鹏新区医疗健康集团的带领下,新区卫生健康服务事业发展迅速,分级诊疗制度基本确立,优质医疗资源实现下沉,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大大提升,辖区老百姓“看病难”问题得到很大程度改善,已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社区,急病不出新区,大病不出集团””的目标。
打破壁垒、分级诊疗服务体系“落地”
地处深圳东部的大鹏新区,地广人稀、人口分散,由于历史等各种综合原因,辖区卫生医疗“底子”比较薄。长期以来,“看病难”成为一大民生问题。
为了解决辖区卫健资源缺乏的困境,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健康服务,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大鹏新区创新卫健工作思路,管理委员会以委托管理的方式,委托实力雄厚的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为牵头单位,成立大鹏新区医疗健康集团,整合大鹏新区葵涌人民医院、大鹏新区妇幼保健院、大鹏新区南澳人民医院3家区级医院及所辖的21家社康中心,形成了“区域医疗中心+基层医疗集团”模式,建设成有深圳特色的跨市、区医疗健康集团,打造有序、高效的新型医疗卫生协同服务体系。
在运营模式上,大鹏新区医疗健康集团实行“管办分离”,由市第二人民医院运营管理,实行分级诊疗转诊服务标准一体化、信息建设一体化、健康管理一体化、人才培养一体化、行政管理一体化等12个“一体化”管理,实现了与市二医院同质服务。
“这在深圳是一个全新的基层医改模式,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社康中心—区级医院—市级医院’无缝衔接的三级诊疗服务体系。其特点,一是落实了基层首诊制度,越来越多居民可以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解决健康问题;二是打通了双向转诊,重病疑难病能够迅速转诊至三甲医院,康复病人可以无缝转回社区治疗;三是形成上下联动,市二医院派专家下基层传帮带,将三级医院的服务标准下到基层,同时基层医护人员上到三级医院培训提升形成常态机制,有利于基层医疗技术的提升,打造‘同城同质’的医疗服务体系;四是实现急慢分治,实现了‘小病不出社区、急病不出辖区、大病不出集团’。”大鹏新区医疗健康集团聂国辉院长这样向记者介绍。
资源下沉、居民看病不用再出大鹏
随着近年来大鹏新区三级诊疗服务体系建设的推进,新区卫生健康事业实现了质的飞跃。在市二医院的牵头管理下,辖区内葵涌人民医院等三家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医疗信息化建设开始全面铺开,三甲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不断下沉到基层,居民看病不用再奔波到市中心的大医院,在家门口就能解决问题,就医体验大大提升。
51岁的王宝满是王母社区居民,多年前因头部外伤进行过颅骨修补手术,最近右脑头皮出现红肿,伤口抓破后一直流脓。他来到新区妇幼保健院就医,被确诊为“右侧颞顶部硬膜外脓肿形成,右顶部头皮感染”,需要做马上做开颅手术。考虑到手术难度,新区妇保院建议为患者转诊市二医院,但王宝满考虑到路途遥远、家人看护不方便,拒绝了转院建议。病情迫在眉睫,患者不愿转诊,怎么办?为了患者的生命健康,大鹏新区医疗健康集团专门从市二医院请来神外专家蒋太鹏为其会诊,决定将手术台搬到大鹏。确定好手术方案后,市二医院专家团队赶赴新区妇保院,并带来了手术所需专业器械,和新区医护人员通力合作,最终成功地为王宝满实施了开颅手术。“没想到市二医院的专家还专门到大鹏来为我手术,现在的医疗服务真是太好了!”康复后的王宝满非常激动。
在葵涌人民医院,今年4月成立由市二医院实行一体化管理的“眼科诊疗中心”,受到了当地居民的欢迎。这里有市二医院眼科专家坐诊,先进医疗设备齐全,填补了大鹏眼科重疾治疗的空白。近日,85岁行动不便的居民林大爷,就在这个眼科中心成功完成了高难度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失明多年的左眼重见光明。“在家门口就有这么好的医院,以后看病都不用再犯愁了!”老人开心地说。在此定期坐诊的市二医院眼科学科带头人窦晓燕向记者介绍,以往在大鹏新区,很多眼病患者因为去市内路途远,耽搁治疗,以致后期病情严重。如今,葵涌人民医院眼科中心已经具备完成三级以上眼科手术的能力,今后眼病患者不出大鹏就能得到好的治疗了。
“我们开展医联体建设,目的是为了强基层、促医改、保健康,通过市二医院的传帮带,实现大鹏当地软硬件实力的提升,提高基层医疗服务的能力。目前,经过两年多的建设,这一初衷已基本实现。现在,大鹏新区近90%的病人都实现了基层首诊,再不用为常见病多发病而奔波去市区大医院了,而且对急危重症及疑难病症的诊疗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升。”大鹏新区医疗健康集团运营部负责人何向阳告诉记者,大鹏医改已实现了“三个满意”——病人满意、医护满意、政府满意。
社康“升级”家门口也有“五星级”服务
多年以来,大鹏新区的社康中心建设一直发展较慢,社康中心运营效率低,基础设施落后,各社康发展参差不齐,面向居民的社区健康服务没有有效开展起来。2018年3月大鹏新区医疗健康集团正式成立了社管中心,对新区21家社康中心开展统一的精细化管理,大力提升社康医护人员在基本诊疗、公共卫生、慢病管理、中医药康复、家庭医生服务等领域的业务能力,实现了社康中心服务的全面“升级”。
三溪社区刘月冲阿婆今年90岁了,因为股骨骨折,常年卧床,背部患有褥疮,血压也不稳定。2019年年初,经过评估,刘阿婆被列为了三溪社康家庭病床服务对象。从此,社康家庭医生便定期为她上门服务,“有了家庭病床服务,不出门都可以受到社康的照护,我们家属心理也踏实多了。”刘阿婆的儿子告诉记者,如今,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老人背部的褥疮已痊愈,血压也控制得很好。
“如果不是社康正确诊断及时为我转诊,我可能连命都没有了!”居民李先生去年12月间突然开始每天胸痛,持续一周后去到家附近的社康就医。社康初步诊断其可能患有冠心病,为他开通了绿色转诊通道,并说服嫌麻烦不愿去市区的李先生及时住院。结果,就在转到市二医院住院的当晚,李先生突发心肌梗塞,“幸好救治及时,真是多亏了社康。”李先生感激地说。
据了解,2018年,大鹏新区社康中心基本诊疗量达18.48万人次,比2017年增长22.53%;全区已组建家庭医生团队39个,对25个社区实现签约全覆盖,全区电子健康档案人数126272人,建档率89.62%,重点人群签约14951人,重点人群签约率82.78%。在去年“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中心重点指标综合排名”中,大鹏新区得分首次进入全市“三甲”,其中“基本公卫项目重点人群满意度”及“全科诊疗服务满意度”全市排名“双第一”。
随着新区基层卫健体系的不断完善,大鹏居民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五星级”的健康服务。据统计,在今年上半年,大鹏新区社康中心诊疗人次同比升高13.72%,住院手术量升高17.35%,住院危重病人抢救数升高36.1%,CD型病例比例升高49.23%,住院患者数量升高18.5%,这充分体现了集团各分院在疑难重症方面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分级诊疗成果显著;门急诊量、出院人次、手术量、社康就诊人次的“扩容”,则直接映射医改获得了新区群众的广泛认可。“健康大鹏”正在一天天实现中。
编辑整理:深圳市卫生健康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