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医改十年(2009-2019) > 创新案例
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价值。“支持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也被列为了我国今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任务。
中医药如何传承创新发展?近年来,深圳市中医院不断探索,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推进典籍研究利用和活态传承,推进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推进中医药标准化、现代化,以促进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2017年,该院入选了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全省5家、广州市外唯一)。
设大师工作室师承精髓
“飞针”入穴,一步到位!6月24日,“谢强全国名老中医深圳传承工作室”在深圳市中医院开诊。现场,一位声带麻痹患者经谢强教授施针,片刻,就能用微弱的声音说话。
谢强教授是旴江医学谢氏喉科(五官科)流派第六代传承人,国家级名中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他发现了人体治疗嗓音病的两对新穴位——“开音1号”、“开音2号”穴,通过针刺新穴配合中药等治疗,解决了声音嘶哑难以治愈的医学难题。
深圳市中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刘元献拜谢强教授为师,率团队将通过跟师学习、学术传承、医教研指导等,逐步提高专科诊疗水平。
传承,是中医药学自身发展规律所依存的核心。近年来,深圳市中医院创新地通过设立工作室的方式,柔性引才。目前已拥有2个院士工作站,8个国医大师工作室、5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5个广东省名中医药传承工作室、15个广东省名中医师承项目。引进深圳市医疗卫生“三名工程”团队11个,学科覆盖脑病、神经、心血管、肿瘤、呼吸、脾胃、妇儿、泌尿、肾病、皮肤、针灸、骨伤等等多个领域。
这些大师以中医“师承”方式,传授“真经”,而深圳市中医院则选派优秀中医临床骨干跟师培养。
据悉,该院还正在对肝病科、肾病科、针灸科、内分泌科、脾胃科及脑病心理科常见病、多发病古代文献(历代医家的理论经验及典型医案)和现代文献资料(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新经验、新进展)进行全面系统的收集、整理,建设相关疾病的文献数据库,形成理论创新点和技术创新点。
建设顶尖研究型诊疗中心
2019年1月10日,深圳市中医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区域中医肝病诊疗中心”正式挂牌,成为6个国家级区域中医肝病诊疗中心(建设单位)之一。
从2间小平房的门诊,经过不到三十年的发展,成为华南地区中医肝病诊疗的龙头,深圳市中医院肝病科的“飞跃”得益于医院“科教兴院”的战略,通过扶持研究型科室,打造研究型医院。
肝病科从建设伊始,就确立了“科研服务临床,临床促进科研”的科研建设宗旨,不断引进和培养临床科研并重的复合型人才。目前,该科已经具备较高水平的科研能力,先后承担了国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博士后基金、广东省优势病种突破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及深圳市基础学科布局等重大科技项目70余项,总经费达5000余万元;获得国家、省部级及市级科研奖励15项,申报授权国家专利12项。
2018年11月23日,深圳市中医院肝病科牵头的国家“十三五”“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及HBV携带者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优化研究”课题启动。
科研促进临床的快速发展。该科开创了中医药补肾法治疗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有效方法,使用补肾健脾方和补肾疏肝方将“大三阳”患者转换成为“小三阳”的比率由6.9%提高至16%;通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制定了肝衰竭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以解毒化瘀法将肝衰竭的病死率降低了15.25%;通过广东省优势病种突破项目,采用“双抗”方法即软肝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抗纤维化、抗病毒,将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的临床治愈率由21.43%提升至60.81%;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市科研项目支持下,以芪术抗癌方、复方叶下珠防治肝癌,降低了肝癌的发生率,减少了肝癌术后的复发率,提高了肝癌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市中医院肝病科已经拥有多个“国字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区域(华南区)中医肝病诊疗中心、国家临床肝病(中医)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肝胆病学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同时还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肝病协作组副组长、肝硬化病种协作组组长单位,牵头制定了本专业“积聚”(代偿期肝硬化)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应用。
推进中医药标准化现代化
2019年7月28日,“深圳市中医临床研究方法培训基地”在深圳市中医院挂牌成立。
一直以来传统中医药以其“简便验廉”的特点,深受国人的欢迎。但是,中医药如何走向世界,让国际认同?“标准化”成为了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2017年,深圳市中医院肾病科李顺民课题组的“健脾益肾方”治疗慢性肾衰的实验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ScientificReports》上。
健脾益肾方”是李顺民教授原创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方剂,是其从医30余年的临床经验总结。李顺民教授研究团队通过国际通用的标准化的研究,建立健脾益肾方的化学标准化质控参数,突破了中药复方质量不可控、制约中药国际化的瓶颈,从而在国际学术上获认可。
2019年3月1日,深圳市中医院针灸科杨卓欣教授负责的“针刺治疗轻中度产后抑郁障碍的效果比较研究”课题启动,该课题属于“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针灸优势病种疗效评价合作研究”。课题将通过规范化的临床研究方法验证针灸治疗产后抑郁障碍的疗效与优势,为制定针灸治疗轻中度产后抑郁障碍高级别临床指南提供依据。
据悉,市中医院也正携手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数据中心,将“针灸服务质量保障与提升”列为工作重点,积极参与针灸国际化、标准化、规范化工作;开展“智慧中医”的研究,开发出虚拟针灸人等高新技术,大力发展“互联网+针灸”的服务模式。
2018年8月,世界卫生组织在深圳市中医院召开了“世界卫生组织针灸服务质量保障及提升项目第四次工作会议”,多国专家共商针灸服务质量提升。
生命健康产业是深圳未来重点发展的产业,在健康深圳的建设中,深圳重点扶持六大创新平台,中医药创新平台就是其中之一。政府鼓励运用大数据、基因检测技术等现代科技挖掘一批疗效确切的中医临床名方特色制剂。
近年来,深圳市中医院在坚持中医药原创思维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深入挖掘中医药的精华及其作用机理,推进中医药标准化、现代化,在创新中不断形成新特色、新优势。
据悉,该院已围绕中风、2型糖尿病等16个重点病种,创新发展中医诊疗理论,形成临床实际指导意义强的病证辨治方法(体系),研制出若干疗效确切的特色制剂和中药新药,形成并推广一批安全、有效的具有中医特色的临床诊疗技术。
搭建大湾区中医药协同发展平台
2018年12月14日,深圳市中医院牵头近百家医疗机构组建成深圳市中医医疗联盟。
作为一家现代化的研究型中医院,深圳市中医院不仅仅有传统的“望闻问切”,更有现代化的各种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临床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深圳市民生重点实验室——针灸现代应用研究实验室、深圳市医院中药制剂研究重点实验室等,医院还有8个专业的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申报并备案了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
深圳市中医院荣登“2018中国中医医院?竞争力排行榜100强医院”榜单,排名第36位。
近期,医院依托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项目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将通过整合和集聚大湾区中医药机构科研力量,建设中医药智能化慢病管理平台、中医药基础科研创新平台、中医药成果转化平台、中医药合作交流平台、中医药教育培训平台等。在传承中医药传统理论、方法基础上,有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在中医药各学科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为粤港澳大湾区医疗机构提供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中医科研公共平台,构建粤港澳地区中医药医教研机构的高层次交流与合作平台,推动泛珠三角地区中医药事业的共同发展。
据介绍,该中心将致力于研究用于临床疾病诊断、中医证候诊断及病情预后评估的新指标,实现疾病的早期诊断、中医辨证的客观精准化,指导疾病的预后调摄;提供临床新药有效性、安全性、临床适应证的证据,导向后续的新药开发、推广、应用;优化临床方案,开发新疗法、新药物,提高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临床疗效,为中医药发挥在治未病的主导作用、重大疾病的治疗作用、疾病康复的核心作用提供循证依据和技术支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消息来源:读特
图片来源:读特
编辑整理:深圳市卫生健康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