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深圳 > 首届深圳杰出青年医生评选
白血病,一直让人闻之色变。
尽管它早已不是“不治之症”。通过化疗、骨髓移植、靶向治疗等方法,约60-80%的病人都可以治愈,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
但很多人不了解这点,一听到白血病,天立马就要塌下来。
图片来源:《北京童话》剧照
“父母卖房为白血病女儿救命”,媒体上三天两头就出现的新闻,更加剧了这种恐慌。
人吓人,吓死人!
这时如果遇到一个真正懂“你”的血液科医生,病估计都能好一半。
深圳市人民医院的青年医生周继豪,恰恰是这样一名能融化人心的好医生。
十多年前他还在读北大读医时,他的父亲就因急性白血病离世,这让他坚定地选择了做一名血液科医生。
“在每天的工作中,我既是一个医生,也是一名患者的家属。所以我特别能够理解病人的痛苦,特别愿意和我的病人聊天,也特别愿意倾听他们的声音。”
周继豪的一位老病友,老肖,为此视他如至亲,临终前还一直在呼唤着他的名字。
今年5月3日,周继豪当选首届“深圳十大杰出青年医生”。
他在评选现场的TED演讲,还原了一颗温暖的“赤子之心”。
大家好!我是深圳市人民医院血液内科的青年医生,周继豪。
今天很荣幸,能跟大家分享我学医的心路历程。
我出生于一个中医世家,我们家从我曾祖父开始到我这辈,四代人中大多数都是中医。这是我们家1984年拍摄的一张全家福。
里面有我的爷爷,我的爸爸,我。这张照片上30个人,有12个都是医生,我是家族第四代人中最小的一个,也是这里面唯一的一个西医大夫。
我从小在家就是看着我爷爷在看病,看着我爸爸在看病。我妈说,我幼儿园跟小朋友的玩游戏都是抓着人家的小手:“来,我给你把把脉。”或者拿个小玩意儿当听诊器,放小朋友的胸口说,我给你检查一下身体。
我爷爷是家族里最优秀的成员,他是福建省第一批的中医学教授,专攻伤寒论,在福建乃至全国的中医界都非常有影响力。
我爷爷反复告诫我爸爸他们兄弟姐妹的一句话就是:学业之道,未见有靠先辈而精而成者,端赖自立也。
正是因为家里的这种医学氛围,高考的时候我也就很自然地选择了临床医学的专业。
很多人问为什么不学中医而学西医呢?
主要原因是我高考成绩太好了——中医学院的分有点低。我是2002年参加高考,以当年全市高考的第二名,进入到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学习。
同一年,我父亲因为发烧、全身皮肤出血,在当地医院确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这两张照片一张是他生病前,一张是他生病后,可以看到他生病以后,头发都掉光了。
随后的两年多时间,我父亲一直在跟病痛做斗争,我们整个家庭也经历了很多变故,直到2005年,我父亲还是因为疾病复发进展不幸去世了。
我还记得那个晚上我在学校宿舍,一个电话打来说:“赶紧回来吧,飞机票已经给你订好了。”
那是我人生第一次坐飞机。紧赶慢赶回到家,还是没有能够见到爸爸最后一面,这成了我终身的遗憾。直到现在,每次我坐飞机,还是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赶飞机的那个夜晚。
父亲的去世对我的触动非常大,所以之后,当别的同学还在纠结于选择金眼科还是银外科的时候,我是唯一一个非常坚定地说我要选择血液内科专业,而且一定要做血液肿瘤方向的工作。
2008年,我顺利进入北医三院的血液内科攻读博士。2010年,博士毕业时我面临着很多选择,比如出国、或者到国内一些非常好的三甲医院血液科工作,但是我当时觉得自己科研能力还很不足,觉得还有必要再提高一下,所以就到了301医院的血液内科继续进行血液肿瘤相关的博士后研究工作。
当时我去301做博士后,待遇不像现在深圳的博士后这么好,我每个月收入比较低,生活条件也比较艰苦,同学们很多都挣钱买房生活稳定了,我还在实验室里苦苦做实验,很多人觉得不理解。
但是我并没有后悔,因为我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我的目标是什么,为了这个目标,所有的付出和努力都是值得的。2013年我博士后出站,拿到了深圳市的高级人才,就来到深圳市人民医院的血液内科继续工作。
这几年我在临床、教学、科研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点小成绩,但是我最为自己感到骄傲的还是,我一直坚持着自己的初心。
每天的工作中,我既是一个医生,同时我也是一名患者的家属。所以我特别能够理解自己病人的痛苦,特别愿意和我的病人聊天,也特别愿意倾听他们的声音,因为这样,我也收获了很多患者和家属的尊重和信任。
我想,支撑着我一路走来的,不外乎是一种热情,一种情怀。Passion led us here。我也会带着这份Passion继续走下去,继续坚持自己的初心,继续去帮助更多跟我父亲一样的病人。
我想我父亲在天上知道的话,他一定会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和自豪,谢谢!
一心扑在血液病
北京大学血液病学博士,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血液内科博士后,广东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期关注血液系统疾病的规范化诊治,2018年入选首批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
科研也是把好手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各一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和市级课题多项,发表中英文论著十余篇。
资料来源:共青团深圳市委卫生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