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深圳 > 首届深圳杰出青年医生评选
不知不觉,汶川地震即将十周年,很多人都在重拾当年的记忆。
十年前,一个7岁的小男孩从灾区来到了深圳,他的父母已在地震中丧生,小男孩自己也面临着截肢的厄运。一位年轻的医生不忍心这残酷的一幕发生,再三向上级申请,千方百计为他保住了双腿。
十年后,这位年轻人当选“深圳十大杰出青年医生”。
他就是40岁的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医师朱伟民。
这是深圳首次评选“十大杰出青年医生”,朱伟民以最高分当选。
朱伟民是一个极其认真的人,在评选现场的TED演讲中,他分享了3个小故事,每讲到一处,他都两眼通红,泛起泪光,最后讲到对病人说话不要“那么冲”,甚至连嘴角都在微微颤抖。
这份真情,让他获得了全场最热烈的掌声。
以下是他的演讲全文。
大家好。我是深圳市二医院的朱伟民医生。给大家分享3个小故事。
2008年汶川地震后,我们科被指定为“抗震救灾病区”,治疗灾后转运伤员。伤员中有个7岁小男孩,头大身子小,我们都叫他“小萝卜头”。
地震让他成为一个孤儿,他害羞但是很坚强。足部损伤严重,并发感染,病情危重。最简单的治疗就是,截肢。
手术前那晚,我难以入眠。当时上级要求:地震中幸存伤员,绝不能再有生命危险。截肢当然是最稳妥的处理方式。但那意味着失去亲人陪伴的他,要柱一辈子拐杖,走对漫长的人生路。
第二天,我反复跟上级医生申请,停止手术再观察几天,并且使用新型创面修复敷料,10天后,奇迹发生了:感染控制了,经过三次植皮,“小萝卜头”的肢体保住了。
他当然不知道治疗过程的艰辛,但他重新站起来后的开心让我觉得,再大的压力与辛苦,都值了。
经过小伙伴们共同努力,科室当时共接收、诊治了20多名四川地震伤员,完成30多台手术,伤员无一死亡,无一伤残,全部康复出院。
如今地震过去十年了,前几天我和“小萝卜头”又通了电话,电话那头,他已经是个17岁阳光帅小伙子,他说他现在最喜欢的运动就是打篮球,每天可以像同龄人一样,享受自由奔跑的快乐。
电话这头,我脑中浮现的,是他当时回四川时,在机场紧紧抱着我们,不肯放手的情景。
当初高考时,是父亲让我走上从医之路。他说的很实在,做医生嘛,至少可以给家人看病。但这个朴素愿望,我没有帮他实现。
2015年春节时,他跟我说脚趾痛,忙于工作的我觉得是个小问题,让他吃药观察观察。然后就是各种忙,门诊、手术、出国进修学习。直到病情发展了,才住院做了手术,但父亲却再也没恢复过来,抢救了三个月,他还是离开了。
父亲在世时,每一天,无论我多晚回家,客厅那盏灯都会给我留着,我开门进来,总有一个问候会从父亲房间传出来:“阿民,回来啦?” 直到听了我的回应后父亲会安心睡下。
父亲去世后的很长时间里,每当深夜回家,推开门后我就傻傻地站在门口,期待那个熟悉的声音响起。
我是等了又等,等到眼泪直流……那一刻我才意识到,父亲是真的离开了,那习以为常的守候已然不再.....稳稳的幸福,就这样流走了。
对于“忙”和对家人的亏欠,每一个医生都感同身受。常有朋友问:你整天忙工作,为了什么?
几周前,我的“患友微信群”里收到一个信息。术后患者的妈妈说:“真是头一回在大公办三甲医院碰到这样的好医生,完全打破了我对体制内医院医生的认知和就诊体验。”
“头一回”三个字,让我意外。其实我只是多花了一点休息时间,在微信群里回答他们的问题;在他们挂不上号时,给多加个号。
其实大部分病人要求并不高,只要我们门诊时说话别那么冲、那么冷冰冰,术前术后多些安抚,便可让他们放下焦虑,配合治疗,更会收获他们一个赞,一声感谢,一个感恩的笑容。这足以让我们开心感动好几天,不是吗?
最后回到我的主题:多爱一点点。对家人多爱一点,不让那稳稳的幸福从你的指尖流走;对患者多爱一点,相信那句话:人心都是肉做的,你给他们一分阳光,他们一定会给你回报一片灿烂!
“手艺好”
开展骨科与运动医学基础研究15年,已在骨与软骨组织工程再生医学修复领域取得系列成果并应用于临床,大面积关节软骨损伤修复诊疗水平位居国内前列。
“肩膀硬”
现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青委会委员,2018年入选首批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
“脑子活”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市科研项目8项,发表SCI数据库收录论文27篇,获得2017年中华医学会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资料来源:共青团深圳市委卫生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