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微 信
工作动态

我市将积极培养健康的医疗市场

发布机构:发布日期:2006-05-11 16:12:00

  记者昨天从市卫生局获悉,今年我市将加大对社会医疗机构的扶持和监管力度,通过“放开数量、严控标准、全面监管”积极培养健康的医疗市场,到2010年社会医疗机构将占整个医疗市场门急诊量的30%、住院量的15%。

  七成社会医疗机构经营成问题

  记者从市卫生局了解到,我市社会医疗机构的资源闲置问题比较突出。在去年的医疗质量评估中,我市实际开放病床使用情况呈现“三高一低”的现象,三级医院的病床使用率96.47%,呈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转;而民营医院的病床使用率为47.25%,有的民营医院病床使用率只有5.2%,医疗资源闲置问题比较突出。社会医疗机构的经营状况不容乐观。据不完全调查,我市已开业的社会医疗机构中,30%盈利,30%持平,30%亏损,10%面临倒闭。

  市卫生局有关负责人分析指出,近两年来,由于实行适度放开医疗市场的政策,社会医疗机构数量增长过快,我市社会医疗机构暴露出本身存在的许多问题。一是社会医疗机构恶性竞争呈上升态势,社会信任度不足。有些社会医疗机构为了求生存,采取发布虚假医疗广告、雇用医托等方式招揽患者,扰乱正常的医疗市场。二是社会医疗机构的人员素质呈下降趋势。不少社会医疗机构难以找到高学历、高职称的医生。据不完全调查,我市诊所门诊部的聘用人员中,有50%的人员来自内地的乡镇卫生院和企业医务室。去年,我市对1369名申报社会医疗机构的负责人进行业务考核,平均分47分,没有达到卫生部医师资格考试的要求。三、社会医疗机构门诊收费存在偏高的现象,去年全市的人均门诊费用138.2元,社会医疗机构的人均门诊费用则为171.8元。

  此外,由于税收负担过重、加入医保定点网络单位和工伤保险网络单位难度大、技术创新能力受限等因素的影响,社会办医也存在着很大的制约。今年,我市将全面推广劳务工合作医疗,由于劳务工的定点医疗机构在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和劳务工医疗服务站,原来以劳务工为主要病源的社会医疗机构,将面临着就医人数下降的严峻形势。

  政府加大社会办医扶持力度

  据了解,“十五”期间,我市社会办医发展迅速,至2005年底,全市共有社会医疗机构956家(医院52家,诊所门诊部575家,医务室329家),占全市医疗机构总数的66.9%,其中社会办的医院占全市医院53.6%;社会办的医院拥有床位3246张,占全市医院床位的19.3%;社会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占全市卫生工作人员的35.7%,完成门诊服务量占全市门诊量的26.8%,收治住院病人占全市住院量的9.7%,初步形成了公立与民营医疗机构互为补充的共同发展格局。目前,我市还有18家民营医院、572家诊所门诊部已获批准正在筹建中,新增诊所、门诊部及医院80%以上位于当前医疗资源较缺乏和劳务工集聚的宝安、龙岗两区。我市民营医疗机构的数量和市场份额在全省乃至全国是最大的。

  记者从市卫生局获悉,“十一五”期间我市将加大社会办医的扶持力度,市卫生局取消对各个区医疗机构数量的限制,进一步完善多渠道办医的体制,积极探索中外合资办医、股份合作办医、集团化经营办医等办医模式和经营模式,希望通过动员社会资本办医,弥补医疗市场资源不足,同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国有医疗机构运行机制改革,从而推动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社会医疗机构推行行业自律

  在扶持社会办医的同时,我市卫生系统也针对社会医疗机构存在的问题加大了行业监管的力度。在机构、人员、技术上严格执行准入制度,并通过年度校验工作,加大对社会医疗机构的管理力度,并对其实行医疗服务质量整体管理。今年我市卫生行政部门还将继续加大打击非法行医、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市场的力度,建立对医疗市场的长效监管机制。

  但是客观地来说,目前我市社会医疗机构的监管难度比较大。为此,我市卫生监督部门在全市的社会医疗机构中大力推行行业自律。

  日前,社会医疗机构全部签订了《深圳市医疗机构诚信执业行为承诺书》,郑重向社会承诺:医疗机构不在未经登记的执业地点开展诊疗活动;不擅自变更执业地址;按规定使用规范的医疗机构名称、科室名称;医师经注册后,按照注册的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执业;不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开展诊疗活动;不出卖、转让、出借《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不将科室或房屋承包、出租给非本医疗机构人员或者其他机构并以本医疗机构名义开展诊疗活动;不使用假药、劣药;不出售没有领取药品生产、经营许可证而生产、经销的药品;不使用未经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的医疗器械和医用材料;不开展非法胎儿性别鉴定或选择性别终止妊娠手术;不发布虚假医疗广告信息;不雇用医托,骗取患者钱财。

(深圳新闻网)

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