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有句全国知名的口号:来了就是深圳人!
为啥敢喊出这句口号?因为深圳包容、不排外,这里没有“坨地”也没有“北姑”,不管什么福利都尽量惠及每一个人。
九价HPV疫苗,不管是否深圳户籍都能“摇”
免费公交地铁,有没有深圳户口的老人都能坐
在医疗卫生领域,我们的每一项改革都会考虑到每一位市民的获得感,让大家来了就是“健康深圳人”
身边有人发生呼吸心跳骤停怎么办!别慌,在深圳街头,你有“急救神器”AED(自动体外除颤器)。
AED号称“傻瓜”除颤器,经过培训的普通市民都能用!只要根据语音提示操作,可以让心脏恢复跳动的成功率大大提高。
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AED简直就像灭火器一样,在公共场所无处不在。
2017年起,深圳市开始在全市公共场所配置AED,并将该项目纳入深圳市政府民生重点工程。目前,1500台AED已陆续在全市公共场所安装,包括公园、体育场、火车站、机场等。此外,深圳还推出“AED地图”,让市民打开微信就能第一时间找到最近的AED。
“十三五”期间,深圳将在公共场所配备5000台AED,并培训5万人,动员全社会参与,争取用10年的时间,达到每10万人口配备100台AED的国际先进水平,全市各大公共场所基本实现全覆盖。
自2017年深圳市“公众电除颤计划”实施以来,AED放电除颤成功救治8人。其中,机场2人,地铁4人,体育馆1人,社康中心1人,大多数为30多岁的年轻人。
现在正是诺如感染性腹泻的高峰,家里的娃上吐下泻,爸妈带着孩子赶往医院,却发现急诊、儿科哪哪都是人,弱小!可怜!无助!
为了改变困局,深圳罗湖区率先立了个Flag:以后有病优先到家门口的社康看,而且要让每个人“少生病、少住院、少负担、看好病”!
2015年,罗湖将区内的公立医院、社康中心“打包”,成立紧密型一体化的罗湖医院集团。集团内既有三甲医院、又有社康中心,资源共享,上下贯通,举集团之力强基层、保健康,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
四年多来,“罗湖医改”初见成效,罗湖的居民普遍更健康:健康素养水平由2016年的13.57%提高至2018年的35.51%。居民对社康中心更加信赖,首诊在基层的观念和习惯逐渐形成,罗湖各社康中心的基本诊疗量由2014年222万人次增加至2018年326万人次,平均增长率为10.1%。
不仅更健康,连看病的负担也减轻了!2017年,罗湖区人民医院的住院次均费用较2016年下降422.02元,比医保部门制定的结算标准还低了1404元,医保住院患者自负比例降至13.51%,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过去,深圳没有一家肿瘤专科医院,深圳人一旦得了这类大病就得四处托人、打听,甚至举家外出远赴北上广。
2017年的3月18日,有着肿瘤“国家队”之称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应深圳市政府的邀请,从北京南下,运营深圳第一家肿瘤专科医院。
“国家队”从北京派出了大批专家南下深圳,仅2018年就派驻专家82人次,北京医院副高职称以上的各学科骨干力量,都是“一号难求”的大专家,统统被派到深圳来。如果遇到危重疑难案例,北京的专家甚至会紧急南下“增援”。
近在眼前的香港,更是深圳医疗改革的合作伙伴。
2012年开业的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带来了香港的绿色医疗文化,拒绝“过度用药”“过度检查”,严禁滥用抗生素,有些医院还在扩建输液区之时,医院却“特立独行”地率先取消了门诊普通输液。
截至2017年5月,医院所开展的410例肺叶切除术,其中约70%完全不使用一次性高值耗材,患者的平均住院费低至1.92万元。
这样“立竿见影”的改革案例还有很多
深圳是一座改革之城,每一个来到深圳的人都会享受到每天都在结出的改革果实
2019年是“新医改”十周年,深圳市卫健委启动了——
请每位市民动手选出,最能打动你心坎的改革案例
深圳市医改十年十大创新案例
(第1-10名)
深圳市医改十大创新提名奖案例
(第11-20名)
10月23日-10月27日24:00,共5天。
①扫描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②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直达页面;
③进入“深圳卫健委”,在公众号菜单栏中选择“我要查询”-“创新案例投票”。
④关注“深圳卫健委”微信公众号,直接点击自动弹出的活动链接。
正值医改十年之际,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深圳市卫生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与深圳特区报共同举办“医改十年·创新案例”评选活动,总结和推广来自深圳基层的医改智慧。
经过初评筛选,30个基层医改创新案例已经脱颖而出。
资料来源:深圳市卫健委体改和基层处、深圳市健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