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进入关怀版

首页 > 微资讯

社康办不好,院长“扣鸡腿”!深圳要为每个市民都配“健康管家”

信息来源: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信息提供日期:2019-08-08 16:48 【字体: 视力保护色:

  红岭小学的校医室、罗湖黄贝岭村的村办养老院、香港西九龙高铁站内地口岸区医务室、工商银行深圳分行社康站、罗湖区看守所的医务室……

  它们背后都活跃着,一个“大boss”的身影

深圳市罗湖医院集团

  这些医务室、社康站,实际上都由公立的罗湖医院集团负责运营或者提供健康服务支持。

  不知不觉间,这个全国医改的“网红”,已经开始将“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罗湖医院集团的目标,是把全区每一个居民的健康都管起来,不管你是在社区,还是在家里、在学校、在过关,甚至是在“牢里”……

  所以,近年来深圳罗湖的居民普遍感觉到幸福感在“往上飙”。

  如果你家里有高龄老人,罗湖医院集团可以免费上门安装防跌倒的扶手;

  如果老人家行动不便去不了医院,集团的社康中心可以到你家里开设家庭病床,医护团队上门服务;

  水痘等传染病高峰期到来之前,他们会主动给学校的孩子们打疫苗……

  只要有人群的地方,我们的家庭医生团队就会出现。

——深圳市罗湖医院集团院长孙喜琢

  这样“打鸡血”保健康的背后,不仅仅是公立医疗集团的公益性在支撑,也有一个明明白白的“经济学账本”。

  他们千方百计把大家的健康管起来,说白了是想让老百姓“少生病、少住院、少负担、看好病”。因为医保部门已经将居民大概要使用的医保费用“预支”给罗湖医院集团,居民越少生病、越健康,医保费用就花得越少,医院集团的“兜里”就剩下越多。

  这种“罗湖模式”,告别了以前“病人越多收入越多”的“多劳多得”经济学,真正实现了医护人员和病人(居民)的双赢,也使办医理念从“保疾病”向“保健康”转变,从以“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他们有个“终极目标”,努力让全区的居民不得晚期癌症,癌症患者的五年生存率超过50%。

  而要让居民少生病、更健康,罗湖医院集团必须做好社区的基层医疗服务,把各区属医院的资源集中起来支持社康中心发展,甚至把功能社康站开进学校、企业、机关单位里,可以说是“举集团之力”办社康、强基层。

  这么给力的支持,让深圳的基层医疗集团模式迅速走红。

  2017年9月,“罗湖模式”获国务院医改办和原国家卫计委向全国推广。

  2018年12月,“罗湖模式”登上世界卫生组织的公报,文章摘要被翻译成6种语言,向全球展示。

  继罗湖之后,近两年,深圳各区都基本成立了基层医疗集团,将区属公立医院和社康中心“打包”为一个整体。按规划,全市将组建20家基层医疗集团,形成“区域医疗中心‘顶天’+基层医疗集团‘立地’”的医疗服务格局。

  为了让全市其他区的居民也获得罗湖居民的“健康幸福感”,8月6日,深圳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基层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查找目前存在的“痛点”,找出解决方案。深圳市副市长吴以环出席。

  按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部署,深圳市卫健委将深入调研,实实在在解决这些“痛点”。

  会议透露了这些重要信号。

  深圳的公立社康机构全部由公立医院举办,“院办院管”。但在一些基层医疗集团内,社康和医院之间还不够“亲密无间”:

  比如社康的建设投入不如医院大;医院和社康是“双轨制”,管理、服务都有些脱节,上下衔接不畅,转诊渠道不通……

  为了督促各医院 “一碗水端平”,深圳市卫健委强调,“院办院管”体制,不但不能削弱,要按照国家的总体要求,做到“医院强、社康活、上下联、信息通”,使得两者更紧密。

  下一步,深圳市卫健委还将把社康服务考核纳入举办医院的绩效考核,对社康机构提供的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行整体考核,考核结果与财政补助、薪酬总额,以及医院领导班子的聘任、考核以及绩效工资等挂钩。

  罗湖医院集团率先试行的医保“总额管理、结余留用”模式,有效地激励引导了医疗卫生机构走向“预防为主”,从以“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接下来,深圳市卫健委将推广罗湖经验,协同市医保局在全市各基层医疗集团深化医保支付制度的改革。

  为了让“结余留用”惠及集团的医务人员,深圳市卫健委还将协同市有关部门推进人事薪酬制度改革,让“总额管理、结余留用”真正激励到医院的每个科室、每个社康机构和每个医务人员。

  “医生,我没带病历本,你能在系统里看到我上次在市人民医院看病的资料吗?”居民到社康中心看病时,常常提出这样的问题。

  但眼下这些需求还不能被完全满足,因为深圳的社康机构与医院、公共卫生机构的信息化系统之间还有一些“关卡”有待打通。

  为此,深圳卫健委正“加大马力”,用信息化手段规范社康机构服务流程,打通“最后一百米”。

  今后,每个深圳人的每个人的“电子病历”将把电子健康档案建档、家庭医生签约、首诊测血压测血糖等健康服务汇总在一起,社康与医院、社康与公共卫生机构、社康与市民的健康APP之间,信息可以同步共享。不管在哪看病,都可以使用每个人唯一的“电子健康码”,全流程扫码服务。

  此外,信息化还给应对各种纸质表格和公卫考核的社康医生们“减负”,把他们从埋头填表的“苦海”里解脱出来。

  未来,深圳还将建立市民健康积分制度,鼓励市民主动做好健康管理,换取高积分,让每个人成为自己的“健康第一责任人”。

深圳的基层卫生健康服务

现在啥情况?

  社康机构“广撒网”

  目前,全市社康机构总数达到671家,基本实现“每个街道有1家区域社康中心、每个社区有1家社康机构”。

  政府支持“很给力”

  政府按70元/服务人口核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

  社康机构门诊补助最低标准提高到40元/人次

  每与一名医保参保人签约家庭医生服务,团队获专项补助120元

  给予新建社康机构60万元/家一次性启动经费

  2014年以来,政府共投入10亿多元用于社康机构基本设备标准化配置

  医务人员“加鸡腿”

  基本实现社康机构医务人员薪酬不低于举办医院同类同级人员水平

  单列全科医师高级职称评审,对符合条件的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全科医师可“超岗”聘任

  政府对到社康机构工作的规培学员提供生活补助,最高35万元

  基层服务量“蹭蹭涨”

  2018年,基层医疗集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量占全市74.9%,社康机构与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人次突破100万。

  累计有337万名居民签约了家庭医生服务,重点人群签约率达63%。

  深圳人收好这本“健康手册”

  共有33项免费或优惠的公共卫生服务

资料来源:深圳市卫健委体改和基层处

附件下载

分享到: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