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业界“大佬”都说
互联网的发展已经进入“下半场”
如果说上半场是to C的“消费互联”即让互联网连接普通老百姓、消费者,让大家拿起手机就可以随时买买买,那“产业互联”就是to B的,即联通各行各业、各企业单位之间的孤岛,形成“一盘棋”
在深圳医疗卫生行业,这一进程其实早已开始
2018年12月,按照深圳市“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的建设部署,深圳市政府印发了《深圳市医院间医学检验和检查结果互联互通互认工作方案》。
深圳的公立医院、社康中心正在“互联互通”,大力推行病历、检查检验报告互认,让市民在不同公立医疗机构之间看诊时,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和检验。
那私家医疗怎么办?毕竟现在很多宝妈都喜欢带孩子去私家诊所看儿科——
别着急,私家医疗领域的“互联”进程也已经在路上了。
不管公立私立,都是“智慧健康深圳”的一部分,谁也不能少。
4月4日,深圳市卫生健康委与平安国际智慧城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智慧卫健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动构建数字化、智能化、一体化的智慧卫健体系,对医疗卫生服务、公共卫生管理、健康管理等领域全覆盖。
深圳市卫健委主任罗乐宣与平安集团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心颖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双方透露,其中一个重要计划就是在深圳建立针对私家诊所的“标准化诊所管理服务平台”。
目前,深圳全市各私家诊所都散落在各处,“各自为政”,缺乏一个统一的互通平台。
深圳卫健委与平安建立标准化诊所管理服务平台后,各私家诊所之间的检查检验结果等也可以互联互通,对监管部门来说,也能及时监督各项收费、流程,及时有效地监管乱收费、开大处方等个别乱象,促进全市诊所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按照计划,今年深圳将有800家私家诊所进入“标准化诊所管理服务平台”,体验“同桌吃饭”。
此外,双方还计划在深圳探索建立1-2家智慧医院,让医疗服务全流程都智能化。
根据协议,深圳卫健委将依托平安在生物识别、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及云技术等方面的先进技术,重点推进智慧卫健建设,所以未来还有很多“黑科技”值得期待。
我们略举几个例子。
AI(人工智能)作为时下最火的“黑科技”之一,早已医疗领域大显身手。比如,AI影像和病理辅助诊断系统,依托图像识别和深度学习技术,短短几十秒,就能标记、筛选出可疑的病灶,完成辅助诊断,成为医生的得力助手,让影像科和病理科医生“事半功倍”。
未来,AI还有可能成为医生得力的“科研助手”。
根据协议,平安将与深圳市医疗机构开展临床科研合作和科研课题申报,重点关注肿瘤、心血管等专科。
例如,以往隔壁张大爷查出了心血管疾病,接下来病情会怎么发展?有没有生命危险?这些问题一般人回答不了,需要浸润多年的“老司机”医生才能判断。
但以后这事交给“初出茅庐”的AI助手去干。
AI技术具有强大、快速的学习能力,可以从过往类似的海量疾病大数据中,建立疾病发病、死亡预测模型,治疗有效性分析模型等,帮助医生做好临床诊断,以及医疗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
我们看病总会“光顾”很多个地方。
如果你在某中心体检,去牙科诊所拔牙,下一次又到某三甲医院做手术,每个地方的医疗健康档案都是零散的。到了别的医院,医生往往又要做重复的问询和检查,即使这样也不一定能全面掌握你以前的健康信息。
当下流行的区块链可以有所突破。用区块链技术把健康档案“管”起来,让它可靠存储、不可篡改、去中心化管理。
未来,在保证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的前提下,深圳卫健委计划和平安合作,在电子健康档案管理中应用区块链技术,为患者建立完整安全的个人健康账户。
依托智能合约体系,在获得患者授权的情况下,医疗机构之间可以共享患者的健康档案,方便医生提供更精准的服务,减少重复检查。
现在深圳的社康中心很方便,基本每步行15分钟就有一家。但很多市民仍然舍近求远,跑到大医院去“人挤人”。为啥?就是担心“社康的大专家没有医院多”!
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乃至不同医院之间的医疗水平差异,如何缩小?未来,AI可以出马试试。
根据协议,AI将赋能深圳的社康中心,提升全市社康服务机构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当社康医生在做疾病诊断的时候,AI可以根据从海量大专家那“学习”到的大数据给出专业的辅助建议,帮助老百姓得到更靠谱的医疗服务。
同时,AI还可以直接面对病人。比如,已经签约了家庭医生服务的常见病和慢性病患者,将来可以通过手机直接找到AI助手,得到24小时“不下班”的健康咨询服务,获得健康管理建议。
资料来源:深圳市卫健委规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