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进入关怀版

首页 > 微资讯

港澳来深办医,15天就批!建“健康大湾区”,深圳拼的就是手速

信息来源: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信息提供日期:2019-02-22 17:17 【字体: 视力保护色:

  对于医疗卫生领域,《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在第八章《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里“划了重点”,当中第五节提出——

「塑造健康湾区」

  具体包括密切医疗卫生合作、深化中医药领域合作、加强医疗卫生人才联合培养和交流、研究开展非急重病人跨境陆路转运服务、开展传染病联合会诊、完善紧急医疗救援联动机制等方面。

  对于“塑造健康湾区”的目标,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产业规划部部长王福强认为应该抓住香港这个世界级的“龙头”。

  香港是世界上人均寿命最长的地区,且有很好的医疗服务支撑系统。像香港大学的口腔科,全世界排名第一;香港的肺癌胃癌治愈率也是世界排名第一。

  如果能发挥香港的优势,面向大湾区甚至是东南亚旺盛的市场需求,三地联手共同培育一个世界级的诊疗中心,补足东南亚缺少一个世界级诊疗中心的短板,将有效支撑香港的发展。这既是国家所需,也是香港所能,更是香港所愿。所以优先从健康领域和教育领域发挥港澳的优势,特别是发挥香港的优势,是短时期内能取得早期收获的两个切入点。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产业规划部 部长王福强

  深圳作为与香港一衣带水的邻居,在健康湾区的建设中早已“近水楼台先得月”。

  《规划纲要》提出——

  密切医疗卫生合作。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紧密合作,支持港澳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主体在珠三角九市按规定以独资、合资或合作等方式设置医疗机构,发展区域医疗联合体和区域性医疗中心。

  探索在指定公立医院开展跨境转诊合作试点。

  在《规划纲要》公布的同一天,一场“国际医院认证会议”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开幕。

  这家于2012年开业的深圳市属公立医院,早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卫生合作的一个标志性平台。

  它由深圳市政府出资兴建,由香港大学负责具体运营,在深圳作为改革试点,率先探索建立“去行政化”“去编制化”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经过6年多的发展,该院已引进港大的六大优势医疗专科,有255位香港及国外专家取得在医院行医的执业资格。

  医院建立的医教研体系先后在国际上获得了权威的澳大利亚医疗服务标准委员会(ACHS)认证,在中国内地也通过了最高等级的“三甲”评审,成为中国内地首家获得ACHS认证的医院、深圳最年轻的“三甲”医院。

  在此基础上,该院希望将国际的医疗健康认证和内地的“三甲”评审融合,推动中国的医院评审标准走向国际。

  “中国的三甲医院评审,在评审内涵和标准制定上与国际水平是一致的。我相信,未来中国的医院评审标准,也会成为国际认可的标准。”港大深圳医院院长卢宠茂说。

  除了通过深港合作打造公立医院改革样本,深圳也大力鼓励港澳资本来深办医,为港澳独资在深开办医疗机构创造宽松条件,设置了专门的办理窗口,流程清晰,对医疗机构设置审批,承诺办理时限为15个工作日。

  目前,深圳已有8家港资独资医疗机构,分别为——

  深圳希玛林顺潮眼科医院

  深圳医汇卓越时代口腔门诊部

  深圳思莉医疗美容门诊部

  深圳福田志浩综合门诊部

  深圳朱胜吉口腔门诊部

  深圳港全综合门诊部

  深圳新安希玛林顺潮眼科门诊部

  深圳万治门诊部

  为了方便深港两地的病人跨境就诊,目前深圳已经选定7家公立医院,香港已经选定2家医院开展两地病人转诊试点工作。

  与此同时,移居内地的香港长者从2015年10月起就可以在港大深圳医院使用港府派发的长者医疗券。截至2018年9月17日,已有2968人、共计10501人次在该院使用长者医疗券就医,人均就诊次数为3.37次,91.93%受访长者表示“非常满意”或“满意”。

  《规划纲要》提出——

  深化中医药领域合作,支持澳门、香港分别发挥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中药检测中心优势,与内地科研机构共同建立国际认可的中医药产品质量标准,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国际化。支持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开展中医药产品海外注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展健康产业,提供优质医疗保健服务,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

  在中医药合作方面,近年来,深圳与香港中医师学会、澳门中医药学会等机构每年均举办“深港中医药论坛”,纪念世界传统医药日,加强深港学术交流。

  去年,深澳中医药创新研究院“落户”深圳坪山区。该研究院将着力打造综合技术平台、高新技术转化与孵化平台、国际合作和教育培训中心,建成具有原始创新能力和产业转化能力的国际化研究机构。

  此外,香港理工大学在深圳建立研究院及产学研基地,设立深圳市中药药学及分子药理学研发中心,主要从事创新药物、现代中药和保健食品的研究。

  深圳市中医院也与香港科技大学中药研发中心、香港科技大学深圳研究院开展中药制剂研发合作。深圳市中药制剂中心中药实验室主任陈剑平认为,香港在中医药产品研发上有很多“接地气”的做法,团队从中获益良多。“比如他们会通过定期的沙龙、会议等,邀请普通市民、商会参与讨论,了解市场的需求。

  《规划纲要》提出——

  加强医疗卫生人才联合培养和交流,开展传染病联合会诊,鼓励港澳医务人员到珠三角九市开展学术交流和私人执业医务人员短期执业。

  香港有着完全与国际接轨的一流医学教育体系。通过深港合作,深圳的医学人才频频有机会体验“港式”教育。

  港大深圳医院是香港大学在内地的直属附属医院,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上,有着浓浓的港式风味。医院采取中英文双语带教模式,部分课程甚至由香港教授采用全英教学。医院还提供与香港大学、玛丽医院共享的视像链接平台,让住培医师实时观看学术会议、病例讨论、技能操作。优秀的住培医师,还可到香港学习,开阔视野。

香港大学医学院院长梁卓伟教授与深圳住培医师交流

  下一步,港大深圳医院将引入香港医学专科学院的培训体系,建立与国际标准对接、受国际认可的专科医师培训制度,构建包括动物手术、尸体解剖、微创手术,OSCE考试站在内的国际化临床医学技能培训中心。

  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与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等高校建立了临床教学合作,已接收港中大本科、硕士实习生24人、港大专业进修学院见习生58人。

  除了“准医生”们的培训,深港两地的医学人才还有很多日常的交流平台,比如——

  深圳市人民医院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开展粤港创新科研项目合作

  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与香港中文大学联合建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南山医院联合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培训中心暨显微及内窥镜技术实验室”

  深圳市龙岗区耳鼻咽喉医院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成立“香港中大深圳耳鼻咽喉研究所联合研究中心”

  《规划纲要》提出——

  开展传染病联合会诊,完善紧急医疗救援联动机制。

  2017年12月20日,一场“粤港澳疾病预防与控制联动机制建设研讨会”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召开。

  在深圳市和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院士的共同倡议下,此次研讨会提出——

  以深港为中心,联合联动粤港澳优势科研、医疗、产业资源,建立三地联动的预警机制,形成新的“大湾区疾病预防与控制联动体系”。

  香港、澳门由于开放较早,医学研究、国际合作都已经走在内地前面,因此,对于内地来说,加强与港澳的合作很有必要。

——高福院士

  传染病的传播是全球性的,任何一个地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在公共卫生领域,深圳与港澳一直保持紧密合作。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香港卫生防护中心、澳门卫生局建立了深港深澳传染病疫情信息定期交流制度,每月交流法定传染病疫情报表和相关信息,跨境个案和重大传染病疫情及时通报,深港两地还建立了灾难信息和救援信息互通机制。

  最近,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刚刚成为国家结核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创建单位。该院计划以此为契机,在粤港澳大湾区组建结核病防控联合体,建立完善结核病的疫情信息通报机制、结核病临床远程诊疗平台,建立会诊、双向转诊及学术研讨制度,以及结核病学科共建、高级人才合作培养等常态化机制。

  在新发传染病方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还将联合香港大学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澳门大学健康科学学院,共同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新发重大传染病应急防治医学研究中心”。

附件下载

分享到: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