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下午,在全国青年节到来前夕,已持续3个月的首届“深圳十大杰出青年医生”评选在深圳市儿童医院揭晓了答案。
深圳十大杰出青年医生
“深圳十大杰出青年医生”
提名奖
在这3个月当中,深圳各路青年医生一共鏖战三轮——
专家评审:展示有料的实力
网络投票:抖音视频秀出有趣的灵魂
现场评审:TED演讲各出奇招
由此拼出最终的总得分。
每位杰出青年医生,都有着动人心弦的风景和故事。
40岁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运动医学科 主任医师
在演讲现场,朱伟民收获了最热烈的掌声,自己也洒下了男儿的热泪。
2008年汶川地震,科室转来了一位幸存的孤儿,7岁的“小萝卜头”。不忍心小男孩要被截肢,朱伟民反复跟上级医生申请,再观察几天,并且使用新型创面修复敷料,10天后,奇迹发生,“小萝卜头”的肢体保住了。
朱伟民学医,源自父亲一个朴素的愿望——“做医生嘛,至少可以给家人看看病”。
然而,2015年春节时,父亲说脚趾痛,忙于门诊、手术和出国学习的朱伟民却无暇多加照顾,后来父亲病情加重,抢救了三个月,还是离开了人世。
从此,他每晚回家再也看不到父亲留的那盏灯,再也听不到房间传出的问候:“阿民,回来啦?”
稳稳的幸福,就这样流走了。
面对这份遗憾,他决定对家人、对患者都“多爱一点点”。
43岁
罗湖医院集团超声中心 主任医师
一位三十五六岁的妈妈,之前一直怀不上孩子,好不容易怀上了,却被2个三甲医院的医生告知“心脏畸形”。
这位妈妈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找到了熊奕,讲着讲着,她就大声痛哭起来。“我知道在她的世界里,天已经塌了。”
熊奕给胎儿进行了详细的超声检查发现,之前的判断是外面重叠的伪像:胎儿心脏并没有畸形。
后来,孩子出生,一切果然正常。
熊奕用自己的“火眼金睛”,抢回了一条小生命。
但回想起来,假如当初判断错误,孩子出生后,给家庭带来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刀下留人”,不仅考验技术,更需要的是十足的勇气和担当。
如今在深圳,熊奕和同行们能在孕13周就对胎儿心脏畸形进行检查,而其他城市大多要在20周以后。“我们整整领先了一大步。”
37岁
深圳市儿童医院放射科 副主任医师
曾洪武是一位学霸,年纪轻轻已是中华放射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他的秘诀是:热爱学习 + 勤奋到极致!
他的女儿在班上回答问题时曾“不慎爆料”:“我爸爸妈妈不是因为甜言蜜语结婚的,他俩是因为都热爱学习才结婚的。”
他去美国访学,一位教授告诉他,要用2-3倍的努力,才能赢得美国医生的尊重。
“那是一段残酷难忘岁月,几乎晚上12点后我都要背着重重大书包走1公里回到宿舍,早上7:45点准时回科室,风雪无阻。”
结果,他带领一位美国本科生Allision做的研究项目,拿下了全校一等奖!后来Allision本科毕业申请读医学院时,美国医学联盟专门向曾洪武发来邮件,请他为这位申请者写推荐信。
“这是一份特殊的荣耀!”
38岁
光明新区医疗集团口腔医学中心 副主任医师
身为一名牙科医生,张保荣却对城市的“水泥工”心怀敬意。
他在四川华西读博期间,遇见了一位70多岁的张大爷:全口牙齿缺失,只有四个前门牙在孤零零地站岗放哨。
因为缺的牙一直无法种上,大爷已经将近20年无法吃上好东西。等拿到拍完的牙齿照片,张保荣倒吸了一口凉气,这是临床上罕见的全口四类骨!
在迷惘之际,他看到了不远处正在建的高楼,万丈高楼平地起,“我也应该先给大爷的牙打一个牢固的地基!”。
于是,他做了一个“骨水泥”,加入生长因子和人工骨粉,提出了一个改良式的骨增量手术,最终成功帮助张大爷把牙齿种上了。
几年后,他与患者重逢时,这位“饿”了20年的大爷已经能啃起四川的麻辣兔头。
36岁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病研究所 主任医师
青年医生张国良,已是一名传染病科研的“老司机”,在这张“冷板凳”上坐了十多年。
2008年春节,为了抗击H5N1,他留在上海中科院马不停蹄地做实验,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没有年夜饭,只有一碗方便面、一罐青岛啤酒,守着那1万多株细胞,听了实验室窗外传来的跨年钟声。
2018年初,他在《Nature》子刊上发表了一篇预测结核风险基因鉴定的文章,一时成为同行的焦点。
很多人不知道,为了做这项研究,他曾列了3000多例队列,找了近4000个标本,摸索了4年,共1200多天,医院为此投入了好几十万,最后的结果却和自己预想的完全不一样。
那段时间,他见到领导和同事都没底气,就感觉自己脑门上就贴着个“loser”的标签。
突然有一天,他决定转化思路,换了个方法,结果4个月后就在研究的大海里“捞到了针”!
为此,他兴奋地请了五天假,去桂林旅游了一趟。“工作十几年,我从来没请过一次年假,这是我给自己最大的嘉奖。”
34岁
深圳市人民医院血液内科 副主任医师
周继豪出生于一个中医世家,四代人中有11个是中医。这位“学霸”本来也想做中医,可是2002年高考时却因为分数太高,只能选择西医方向的北京大学医学部。
2005年的一个半夜,家里人突然一个电话打到学校里来,爸爸因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就快不行了。“快回来吧,飞机票都给你订好了。”
那是他人生第一次坐飞机,但还是没能赶上见爸爸的最后一面,成了他终身的遗憾。
直到现在,他每次坐飞机,还是会想到那天晚上赶飞机的场景。
后来,当别的同学还在纠结于选择金眼科还是银外科的时候,唯有他一个人非常坚定的说:我要选择血液内科专业,而且一定要做血液肿瘤方向的工作。
2013年,周继豪告别301医院的博士后工作站,成为深圳市人民医院的一名血液内科医生。
他说,在每天的工作中,自己既是一个医生,也是一名患者的家属。
“所以我特别能够理解自己病人的痛苦,特别愿意和我的病人聊天,也特别愿意倾听他们的声音。”
42岁
深圳市妇幼保健院麻醉科 主任医师
在成为一名医生的路上,崔睿充满了辛酸。
刚开始读医时,父亲突然得了重病,从生病到去世仅仅18天。捧着冰冷的骨灰盒,崔睿满眼含泪:我要当医生,而且要竭尽全力做一名好医生。
那一年,她19岁。
毕业成为医生后,她承担了全院24小时的无痛分娩工作,“白天不懂夜的黑”。有一次,她去医院加班抢救的路上,不小心跑断了高跟鞋,“我瞬间崩溃,当场就坐在马路边哭起来,我真的太累了!”
那一年,她29岁。
她所在的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每年有2万多产妇分娩,很多人多说,生孩子就像“五马分尸”一样痛不欲生。
作为一名医生,一个母亲,她和同事们开设了深圳第一家无痛分娩咨询门诊,经过16年的宣传和推广,每年都有7000多名产妇可以刷着微信、玩着自拍、听着音乐生孩子。
“看着她们,我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医生的骄傲。”
今年,她42岁,在医生和人生的道路上,风华正茂。
43岁
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妇产科 主任医师
一个大男人跑去做妇产科,刚入行时,朱元方经常被问:
元方,你怎么看?!
热恋中的女友说:你不能进产房哦!
一次值晚班,孕妇一看是个男的,就说:能不能换一个女医生?
上门诊时,别的诊室排起了长队,他那里却门可罗雀……
为了得到认同,他拼命学习,苦练本领。有时,为了接一个生,守一个通宵不睡觉,为了提高技术,可以连续几天不回家。
春去春来,他从当初一个稚嫩的住院医生成长为现在的教授、博士生导师,许多产妇生孩子时,看到他再也不是要求换女医生,而是拽着他的手不放:“朱主任你别走,你在这我就放心。”
一天深夜,他被电话叫醒,“朱主任,来了一个做过3次试管婴儿的孕妇,怀孕22周,宫口开得很大,水囊已突出,产妇情绪非常糟糕,你过来看看能否紧急做手术保住?”
他立即往医院飞奔,跪在地上半个多小时做手术,就像走钢丝一样,因为一不小心水囊就会破裂,前功尽弃。最终手术成功,胎儿保到34周分娩。
“那天夜里,对这个孕妇来说,孩子就是她的全部,几次试管都没成功,这次如果再失败了,我想象得到她连活下去的勇气都没了。”
如今,朱元方常常提起妇产科郎景和院士的一句话:医生给病人开的第一张处方不是药物,而是关爱。
36岁
坪山区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 副主任医师
80后的张镟,经历过亲人的病故,从小就想做一名“大医生”。
结果,她选择了小儿外科,儿童之中的外科,很多人不懂,都笑称是“小儿科”!
更没想到的是,毕业后,原本留在大学附属医院工作的她,在拿到博士学位,发了SCI文章,拿下“国自然”项目,做惯高难度手术之后,又追随自己的博士生导师来到了医疗资源比较匮乏的深圳坪山,做了一家基层医院的“小医生”,从零开始创建小儿外科。
今年1月份,她们为一名新生儿启动了手术绿色通道,用微创的办法,在黄金4小时内成功挽救了即将坏死的睾丸和肠子。
手术后,在深圳市中心工作的宝宝父母选择了把孩子继续留在坪山治疗。“我们相信张博士,是她帮孩子赢取了宝贵的时间!”
张镟很感谢这份信任,也督促自己把基层的学科建设得更好,让家长们继续放心、大胆的把孩子交给她们。
一名“小儿科”医生,正踏实地从基层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小医生”,却有着大情怀!
37岁
深圳市儿童医院心内科 主任医师
刚做完一台急诊手术,15公斤的防辐射铅衣穿了3个多小时,徐明国来不及休息就赶到了演讲现场。
2011年,他到新疆塔县支援,路遇公路塌方,巨大的石块砸就落在他的面前,“如果车子再快1秒,也许我当天就变成了三炷香,今天就不会站在这里了。”
在新疆,他与当地医生合作完成了喀什市人民医院第一例儿童胸腔穿刺术,挽救了一名奄奄一息的维吾尔族儿童的生命。后来,维吾尔族老乡送来一只烤全羊,他一口气吃了两斤羊肉,喝了半斤伊利老窖:痛快!
2015年,他去了全球顶尖的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进行博士后训练,一年中夜以继日地工作,完成了美方导师认为不可能完成的工作。临走回国前,导师对他极力挽留。
儿童的心脏手术难度极大,要在核桃大小的心脏及细丝般的血管里进行微创手术,需要精确的计算和准确无误的操作,难度好比宇宙飞船与空间站的对接。
但援过疆、留过洋的80后“小徐”做到了,他要当孩子们的“护心”使者,把健康和快乐充盈在每个孩子的“心”头。
35岁,深圳市职业病防治院中毒控制中心副主任医师,深圳市毒物标本博物馆的“讲解员”,和同事们把曾经“害过人”的工业毒物、农药、药物、中药、有毒动植物等“罪犯”一一“抓”了起来,做成500余件标本。
37岁,深圳市南山区慢性病防治院结核病防治科副主任医师,和科室团队争取了一系列政府的惠民政策,为结核病患者免除13项检查的费用,防止更多贫困的生命消失在医生的视线中。
34岁,深圳市福田区第二人民医院龙尾社康中心全科主治医师,毅然选择扎根基层的80后,家庭医生中的“最强大脑”,1000多名家庭医生签约居民,他能记得他们每个人的名字,以及病情。
38岁,北大深圳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马拉松跑者,亲眼看见一名男子倒在深圳马拉松终点线400米前再也没有起来,从此开始diss马拉松“毒鸡汤”,阻止更多不适合跑马的人“跳进火坑”。
39岁,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毕业后做过卫校老师、公务员,直到33岁才如愿穿上白大褂,当天痛哭一场。从此,他开始走火入魔地磨炼腹腔镜手术,于2017年7月夺得全国腹腔镜手术视频大赛总冠军。“叶进军,再进军!”
39岁,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皮肤美容与性病科主任医师,全国发现皮肤肿瘤致病基因第一人,通过基因比对挽救多名疑难罕见病人。2008年,他曾在国际皮肤科学术年会上抢下“英雄帖”,用半年时间,在没有毛发的小鼠身上,用小鼠自身细胞再生出正常毛发。
37岁,深圳市中医院肝病科副主任医师,面对全国6000万束手无策的乙肝携带者,他和周大桥教授一起组织全国20多家知名三甲医院,开展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研究用“中医补肾法”治疗乙肝携带者,实现了深圳市医疗卫生系统的历史性突破。
31岁,深圳市盐田区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科主管医师,“踏破铁鞋”的医学侦探,遇到过病死率过半的疑似Ebola,MERS、H7N9禽流感等疫情,曾在两间幼儿园的手足口病疫情中,一眼揪出“元凶”——两校共用的校车。
35岁,深圳市康宁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曾亲历震撼的一幕:一名精神分裂症男子因为严重的嫉妒妄想,亲手摔死了刚出生几个小时的孩子,其妻子却强忍悲痛,用爱的力量原谅了他。这让荣晗深入反思精神科医生也可能对患者存在的偏见,懂得用“爱”去面对患者。
35岁,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心外科副主任医师,2017年作为地方级领军人才从天津来到深圳。一位78岁高龄的冠心病老人曾在进手术室那一刻,拉住他的手说了一句话:“王医生,我的心就交给你了。”这让他更加坚定信念:做医生,要从心出发。
这20位获奖的医生
只是深圳众多青年医生的代表
我们知道
还有更多的杰出青年医生
正默默耕耘在自己的岗位上
他们或许苦闷过、迷惘过
但仍然坚守,为了爱,从未走远
正如深圳医护版《平凡之路》所唱
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
直到看见生命,才是唯一的答案
资料来源:共青团深圳市委卫生工作委员会
MV制作:深圳市龙岗区卫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