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进入关怀版

首页 > 微资讯

“通关”快了!深圳加快打通11个粤港澳医疗跨境“关口”

信息来源: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信息提供日期:2021-04-14 15:31 【字体: 视力保护色:

  大家苦等的“通关”终于放宽了!

  第一个是“口岸”关!

  4月12下午,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宣布了两个重大消息:“回港易”将从4月底起扩展到广东以外的内地其它地方!这意味着港人从内地回港,将不用隔离14天。

  还有“来港易”:5月中起,内地的非港人通过“来港易”来港,也可以免除14天隔离。

01.jpg

  第二个是“疫苗关”!

  4月13日起,在广东的港澳同胞都可以接种新冠疫苗,如果办了居住证或者买了内地医保,还可以免费!

02.png

(戳图直达原文)

  虽然疫情在深港之间强行按下了“暂停键”,但在香港和澳门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背景下,谁也不要低估港澳和内地“互联互通”的势头和决心。

  即使受疫情封锁,深圳也没“闲着”默默憋了一个“大招”,4月8日,深圳市政府办公厅发布了——

03.png

  当中列出3个方面共11项措施,集中火力对准当前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医疗服务环节最迫切需要打通的“堵点”,促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更自由地跨境流通,让深圳人看香港名医、用国外新药,港澳居民在内地就医,病人的跨境转运都更便捷。

  这份文件其实也是中央的一项“点名”动作,因为中共中央、国务院授权深圳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当中就要求“探索完善医疗服务跨境衔接机制”“放宽国际新药准入”。

  我们来看看,有哪些“堵点”将被打通?

01

国外新药难进内地?

“先在港大深圳医院试用!”

  内地很多重病患者都有一个集体之“痛”:眼巴巴看着国外有新药上市,在国内却迟迟买不到。

  究其原因,是药监部门出于人体安全考虑,要求国外上市的新药在进入中国内地市场之前,必须针对内地病人进行专门的临床试验,所以耗时较长。

  为了缓解这一“痛点”,《跨境医疗措施》提出,在指定的医疗机构先行先试国际前沿医疗技术。

  广东省即将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试点“港药通”计划,将临床急需、香港已经上市并有成功的临床应用经验且内地无同类注册产品的药品、医疗器械,直接引进该院使用。

  近日,港大深圳医院院长卢宠茂透露,广东省药监局已审批通过第一批“港药通”国外药械,即将在该院投入使用。

  “港药通政策的主要观点是,这些国外药品可能在内地没有足够的临床试验数据,但是在港澳已经使用了,我们有相同的基因,港澳的中国人能用,内地的也能用。在港大深圳医院,我们的医务人员在香港已有很多使用当地药械的经验,这些经验可以作为一个比较好的支持。”卢宠茂表示。

  除了直接引入港澳“新药”,深圳还将探索依托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和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建立国际化临床试验平台,同步为已经获香港批准的新药开展临床试验。2020年12月23日,国家药监局药品和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大湾区分中心也落户深圳福田区,今后进口药械的评审步伐也会加快。

04.jpg

图片来源:深圳发布

02

香港来深办医耗时太长?

“手续和流程都要精简!”

  相对于香港,在内地办医的审批流程和环节更加繁琐,深圳市卫生健康发展研究中心通过对深圳希玛林顺潮眼科医院等港资医疗机构的负责人调研得知,在内地开办医院一般需要 6-24个月的审批时间,开办门诊部或诊所一般需要3-9个月。

05.jpg

  《跨境医疗措施》提出,到2022年,深圳要形成一批具有较强服务竞争力的港资、澳资医疗机构。

  为此,深圳将进一步为港澳来深办医优化审批流程,精简申办材料、优化审批流程,市场监管、生态环境等跨部门并联审批,进一步压缩登记审查与决定时限。

  此外,港澳医师、外籍医师在深注册短期行医的审批和续签手续也会被优化和压缩时限。

  现时港大深圳医院共有230名香港的医疗、医技、护理专家在深圳获得短期行医资格,通常要三年一续,每次续签,除了要提交医生的资料,还需要香港大学出具担保书。截至2020年底,全市累计办理港澳医疗人员来深短期执业注册398人次。

06.jpg

图片来源:深圳发布

03

香港名医来了无权做手术?

“给他们评‘主任医师’!”

  香港的医生一般分为驻院医生、副顾问医生、顾问医生,但内地医生一般分为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

  两套职称体系不同,影响的不仅仅是叫法,还有医生的权限。“按照内地的要求,像心肺联合移植这种四级手术,必须是主任医师才能做,如果一个香港专家没有这个职称,来了也做不了。”港大深圳医院院长卢宠茂举例说。

  更重要的是,没有内地职称,也会影响香港医生所在的科室申请科研课题资助,申报国家、省、市级的重大项目,“因为这些项目往往会要求你的科室有多少名以上的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

  如今,《跨境医疗措施》提出,要开展港澳医疗专业技术人员高级职称认定试点工作,简化职称评审申报要求,鼓励港澳籍人员参加内地医师资格考试或申请执业资格认定,缩减证明材料。

  最近,深圳市人社局、深圳市卫健委已联合制定方案,在港大深圳医院试点,为香港医生认定“正高”(主任医师)职称,首批37名香港顾问医生已成为“主任医师”,包括肝移植专家卢宠茂、鼻咽癌专家李咏梅、血液病专家朱知梅、骨科专家张文智等。

07.jpg

04

香港看病福利“不过境”?

“长者医疗券将在更多深圳医院使用!”

  有数据显示,近年来,长居内地的香港市民数量快速增长,已达60万人。

  香港居民在本港的公立医院看病基本免费,由港府“埋单”。越来越多港人移居内地后,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在内地看病全部要自费,因为港府的福利向来“不过境”。

  但这一问题在2015年迎来了突破。2015年10月6日起,香港特区政府在港大深圳医院试点使用长者医疗券,允许符合资格的港籍长者在该院用港府提供的长者医疗券支付门诊费用,并于2019年将该试点计划恒常化。5年来,该计划先后为超过6000名港籍长者、近3000人次提供服务。

08.jpg

  2020年11月,香港特区政府又在港大深圳医院推出“香港医管局在粤患者复诊特别支援计划”,资助疫情期间滞留广东的港人在该院复诊,由此,深港两地首次实现了病历联通。

09.jpg

▲“支援计划首位看诊患盛赞”及时雨“

  这两次尝试,为深港两地的医疗服务跨境衔接,尤其是医疗费用的跨境支付作出了探索。

  在此基础上,《跨境医疗措施》提出,推进港澳医疗保障在深圳市医疗机构跨境使用及直接结算,总结推广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长者医疗券”和“在粤患者复诊特别支援计划”,推动将更多深圳特定医疗机构纳入香港医疗服务费用异地结算单位,推动支付范围从门诊扩大到住院、家庭医生等服务。

10.jpg

05

国外保险不认“三甲”医院?

“我们自建一套国际认可的医院标准!”

  对于港澳居民来说,在内地就医还有一个主要障碍,那就是如果自己购买了国际商业保险,无法在内地医院报销。因为很多国外保险公司尚未认可内地的“三甲”等医院评审标准。

  目前被国际保险公司认可的国际主流医院认证体系主要有美国的JCI、澳大利亚的ACHS,但内地绝大多数医院并没有取得这些认证。

  那能否换一个解决思路,让中国的医院评审标准走向国际,获得境外认可呢?

  此前,国家已通过综合授权改革,支持深圳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医院评审认证标准体系。

  如今,《跨境医疗措施》更具体地提出,组织制订与国际接轨的医院评审认证标准和评价制度,并以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医院为试点,开展国际医院评审认证。

  2012年7月开业的港大深圳医院,是全国首家同时通过“三甲”评审以及澳大利亚ACHS认证的医院。院长卢宠茂深入对比后指出:“中国的三甲医院评审,在评审内涵和标准制定上与国际水平是一致的。我相信,未来中国的医院评审标准,也会成为国际的标准。”

11.jpg

  2020年12月16日,深圳市卫健委已委托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注册成立独立非营利性第三方评审机构“深圳市卫健医院评审评价研究中心”。目前,该中心已在国家卫健委《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0年版)》的基础上,参考世卫、美国JCI、澳大利亚ACHS等国际标准,“标准只升不降,内容只增不减”,编制出《医院质量国际认证标准(2021版)》。

  接下来的关键一步,是将该标准提交给国际医疗质量协会(ISQua)申请认证,与JCI、ACHS一样获得国际认可后,再逐步在深圳的公立医院先行先试开展评审,并进一步推广至粤港澳大湾区的公立医院。

  深圳市副市长吴以环认为,推动粤港澳的医院评审评价标准衔接,也是推进三地医疗同质化,打造“深港医疗合作区”和大湾区生活圈的主要抓手。

12.jpg

图片来源:深圳发布

06

内地医生在国际上不被广泛认可?

“深港合作培养国际化的专科医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知名微生物学家袁国勇曾指出:“内地的医生需要有国际同行评审过的专业资格,这代表你的水平具有国际认受性。”

  香港医生的专业水平受到国际认可,与其完善的培训制度分不开。其中,香港医学专科学院(简称“香港医专”)是负责培训、监察及评核专科医生的唯一法定机构。

  为帮助内地培训受国际认可的医学人才,《跨境医疗措施》提出,加强与香港医学专科学院合作,推进深港医学专科培训中心建设,借鉴香港经验,构建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紧密衔接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和认证制度,形成与国际接轨的“5+3+X”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全科医师能力建设与评价体系。

13.jpg

  第一步早已迈出。

  2018年初,原深圳市卫计委、香港医学专科学院、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深圳医院四方签订了《深港专科医师培训项目合作备忘录》。

  2019年7月2日,香港医学专科学院与深圳市医师协会共同成立深港医学专科培训中心,以港大深圳医院作为首个专科医师培训平台,借鉴香港医专的模式和经验,并与内地实际相结合,建立与国际接轨、且获国内认可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

14.jpg

▲ 2019年7月2日“深港医学专科培训中心”挂牌

  目前,该中心已确定“专培”(专科培训)的时间为4年,与国家住培体系无缝连接,计划在2021年9月招收第一批培训医师,其中一个条件是已经完成国家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力求以深圳速度,培养出一批达到国际化水平的专科医生,并获得国际上的广泛认可。

15.jpg

  除了打通以上6个“堵点”,《跨境医疗措施》还提出——

  畅通病人的跨境转运

  将为香港病人提供转诊服务的深圳定点医疗机构从目前的7家增加到10家以上,优化医疗转运车辆口岸通关模式,启动第三方国际医疗保险结算平台,试点“一站式”结算,与国际商保公司签订定点协议医疗机构增到 10 家以上。

  推进境内外医疗合作

  鼓励港澳服务提供者在深按规定以独资、合资等方式设置医疗机构,重点鼓励发展高端品牌国际化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专科门诊部和社康机构。

  鼓励“高水平”办医

  支持引进港澳等境外资本、境外名医名院名诊所,在深开办高水平国际化医院或名医诊疗中心。支持深港口岸经济带罗湖先行区、坪山香港名医诊疗中心的建设发展。

16.jpg

  探索大型医用设备“不限买”

  争取广东省有关部门支持,探索实施社会办医疗机构购买和慈善机构捐赠资金购买乙类大型医用设备不受配额限制。

  推动中医药跨境协同创新

  支持与香港科技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港澳有关机构开展中医药科研、教学合作和新技术、新疗法、新药物开发。支持深圳市中医院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临床传承创新中心。

17.jpg

图片来源:深圳发布

  正如“全面通关”不可能一步到位,跨境医疗的“通关”也得一步步来,但没关系,关关难过关关过,抓住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的风口,干就是了!

信息来源:深圳市卫健委体改基层处、香港大学深圳医院

附件下载

分享到: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