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我加个号,好不好?”一对母子突然闯了进来,妈妈哭着问。
5月的一天中午,已经到了12点多。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的皮肤科诊室里,主任于波和助手刚看完一个病人。
这位妈妈一手牵着小男孩冲进来,把大家愣住了。
十天前,她儿子的脸上、耳朵、身上莫名长出了很多皮疹。
“他们说有可能是红斑狼疮,也可能是白塞病,我也挺担心的。”
“你帮我加个号好不好?”说这几个字时,她又哭了,声音都在颤抖。
确实,这两个都是自身免疫性的疾病(免疫系统紊乱导致),真摊上了,孩子就得终身吃药,影响的是一辈子。
“我已经跑了4家医院,看了2个主任了,你帮加个号吧,谢谢你!”
在深圳,于波可以说是皮肤科的“扛把子”。遇到疑难杂症,很多人视他为“终审法官”。他的号,据说“比春运火车票还难抢”。
看着门口等候的病人,于波轻轻叹了一口气,一边挥手示意助理:给她加,给她加……
等前面所有病人都看完后,于波仔细检查了男孩的皮疹,又让他张嘴,看看有没有疱疹。
“没有!没有,挺好的。”
“你看他状态多好啊,活蹦乱跳的,这哪像自身免疫力有问题。”
妈妈不信,还在“唠叨”孩子遇到的种种情况。
“小孩子没事!”
语气温柔而坚定,于波“一锤定音”。
他详细解释了原因,孩子只是因疱疹病毒之类的感染诱发了皮疹。
将近中午一点,妈妈终于起身离去,边开门边回过头来使劲给医生点头。
看病难,就难在“找不到对的人”
只是孩子长了些皮疹,家长就得哭着找医生。
如果得的是严重心脏病、恶性肿瘤,病人和家属得煎熬成什么样?
有句话叫:一人重病,全家判死刑。
经历过亲人患了重病大病的人,都会深深懂得求医之路的艰难,求爷爷告奶奶,四处打听哪里有好的医生,从县里问到市里,到省会,再到北京上海广州……一路折腾。
一路上,还要承受着对病情的未知和恐惧,钱不够带来的焦虑,随便一点挫折,都能让紧绷的心瞬间崩溃。
我们总是说“看病难”,其实不是看医生难,而是找到“对的医生”不容易。
2015年,深圳举行了一场脊柱侧弯的病友会,有个女孩叫Daisy,她在七、八岁就出现了很明显的脊柱侧弯,
“当时是九几年,综合诊治水平还比较低,医生看了只是叫我去做手术。”
当时她还那么小,父母自然不敢。
拖到12岁时,她才去了大城市做保守治疗,从此开始24小时戴着矫正的支具。班上一些捣蛋鬼男生老是跑到她身边,“咯咯咯”地敲,嘲笑她:“你是铁甲人吗?”
现在她已经27岁了,感慨地说:
“脊柱侧弯应该早发现早治疗,很可惜当时我没有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
如果及时遇到“对的医生”,西安大学生魏则西在罹患“滑膜肉瘤”后,就不需要通过某度搜索到“CIK生物免疫治疗”,被骗得人财两空。
如果不是最后关头遇到了“对的医生”,
湖南永州的“折叠人”李华就再也无法站起来,抬不了头看不到天,只能蜷缩在床上,任由全身的关节“生锈”、皮肤感染溃烂、器官受到严重挤压,随时等着死神来敲门……
绝望之中,病友群有人告诉他,深圳大学总医院脊柱外科的陶惠人主任或许能救他。
每次我们发一些高难度的救治故事,都会有人留言说:
这样的好医生,如果多一点报道就好了。这样的好科室,如果多报道几个就好了。
深小卫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恨自己没有三头六臂,恨自己不能“007”,把深圳所有的好医生好科室都给大家“撸一遍”。
直到一个导演找上门说:别着急,我们可以用电视拍出来。
这就是全国首档医疗观察类纪实节目:《我的白大褂》。
划重点:观察类纪实节目。
不是电视剧,不是小鲜肉在医院里耍帅的偶像剧,没有剧本,这是类似于《人间世》的“纪录片”,几十个摄像头固定在医院里,记录着诊室里的每一次讨论、手术室里的每一场战斗。
每一帧画面,都是“真刀真枪”。
今年,节目迎来了第二季《我的白大褂·王牌科室》,这次我们要正式回应大家的“刚需”:
在深圳怎么找到好的科室、好的医生。
每周五晚一集
先揭秘深圳八大“王牌科室”
6月9日下午,《我的白大褂·王牌科室》在深圳广电大厦举行开播仪式。
6月11日周五晚21:20将播出第一集。
深圳市政府副秘书长产耀东,深圳市卫健委党组成员、一级巡视员罗乐宣,深圳广电集团党组副书记、总编辑刘璋飚等出席开播仪式。
节目组把深圳所有的医院和科室“刷”过一遍之后,精选了四大医院、八大科室作为代表,
360度装上摄像头,24小时记录,带大家看看神秘的“王牌科室”到底长啥样。
四大医院
八大科室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烧伤科、神经外科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手显外科、皮肤科
深圳市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胸心外科
深圳大学总医院:脊柱外科、肝胆外科
前面提到的皮肤科主任于波,就在其中
你会发现,医学“大佬”们也有腼腆、可爱的一面(也不看看自己贵庚,一上来就自称“TFboys”~)
你会看到,医院里随时都在上演惊心动魄的救命“大片”。
产房里一个刚出生的宝宝,妈妈的母乳都还没喝上,就直接被转送到了深圳市儿童医院胸心外科,
艺高胆大的丁以群主任轻轻切开他的胸骨,划开心脏,把“长歪”了的血管搭好,把心室的“漏洞”补上。
宝宝的手术记录上写着,年龄:2小时。
但节目并不都是“大佬”们的风光故事。你会看到“大佬”身边有一些稚嫩的面孔。
比如她,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手显外科的规培医生温晶晶。
一台手术正做着,给糖尿病足的病人截肢,主刀医生周喆刚突然抛出一连串“考题”,“标准截肢平面有哪几种平面?”
这些随时突袭的考核,温晶晶如果无法通过,可能就留不下来了。
在深圳市儿童医院胸心外科,年轻医生吴文智第一天做“老总”(住院总医师,简称住院总),主任丁以群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
“做老总,是筛选心脏外科医生的第一个关口,是极高速的极限性考验,如果做不下来,中途可能就要结束(心外科医生的生涯)。”
所以,节目还会向你展示,一个“王牌科室”的培育,一个“王牌医生”的成长,是多么残酷。
2020年,《我的白大褂》诞生于新冠疫情暴发期间,第一季《规培医生》,对准刚进入医院大门的“菜鸟”——
规培医生。
因为真实,因为残酷,因为心酸,全网点击量破了8.3亿,在“深圳卫健委”的B站上更是屡成爆款。
今年的第二季,对准了更有爆点的《王牌科室》,有王牌医生的“绝地求生”、王牌科室的“辛酸内幕”,有年轻医生如何“饱受折磨”。
直觉告诉我,这一季是要炸啊。
过去的“十三五”,深圳卫生健康的政府投入超过1500亿元,新增三级医院23家,引进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等一批名校名院来深办医办院,还直接挖来了不少全国顶尖的“大神”。
现在,2000多万深圳人,谁不想知道哪些科室最牛?哪个团队最强?
怎样才能刷到这部片?
播出时间:6月11日起,每周五晚21:20
播出平台:深圳卫视、B站
心急求医的市民,看完可能觉得“不够喉”(意犹未尽)——深圳就只有这八个“王牌科室”吗?
当然不是,最起码有119个,包括24个广东省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含13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80个深圳市重点学科,15个深圳市重点培育学科。
信息来源:深圳市卫健委宣传处、深圳卫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