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号称高效率、遍地都是“打工人”的深圳,健康问题更是尤为凸显。
健康,是一个大家都绕不开的话题。
在今年的4月,市政府印发《深圳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更是把深圳市民的健康水平问题写进了工作任务。
其中,《规划》提出要实现 1 个总目标——
到2025年,将建成整合型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流健康城市和国际化医疗中心城市,成为公共卫生最安全的城市之一。
实现“病有良医”,让市民在卫生健康领域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在这本“很厚”的《规划》里,关于优化健康服务体系有20项重点工程。
未来我们将带领大家逐一解读,今天我们先来看——
重点工程1:社康服务扩容提质
01、社康服务之“六大看点”
看点1:在深圳规划布局28家社区医院
在常住人口超过10万人且辖区内无区属综合医院(含中医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的街道规划建设1家4500平方米以上的政府办医院。
在全市规划布局社区医院 28 家(其中,福田3家、罗湖2家、南山4家、宝安3家、龙岗3家、龙华4家、坪山1家、光明4家、深汕合作区4家)。
看点2:全市社康机构总数达1012家
在常住人口超过2万人的社区至少建设1家1400平方米以上的社康中心,其他社区原则上至少有1家社康站。
全市按社康机构设置标准新增及改扩建后达到 1012 家社康机构(含社区医院),其中福田100家、罗湖80家、盐田14家、南山96家、宝安237家、龙岗210家、龙华134家、坪山50家、光明66家、大鹏新区21家、深汕合作区4家。
看点3:提升社区健康服务能力
医院门诊服务向社康机构下沉,在社康机构建成2000个以上专科医生工作室;推动智能健康装备、可穿戴设备在家庭病床服务中的运用。
看点4:居民可自主选择家庭医生
鼓励专科医生参与家庭医生签约;鼓励居民自住选择一家社康机构作为本人的家庭医生服务单位。
看点5:加大家庭医生10类人群覆盖率
完善以老年人、孕产妇、儿童、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等10类重点人群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机制,到2025年覆盖率达到 70% 以上。
看点6:签约家庭医生的市民可享受八项服务
1.协助建立、维护和管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核实居民填报的相关信息;
2.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清单以及接受服务的时间安排表,并跟进居民接受服务的情况;
3.定期为18周岁以上居民测量血压,为35周岁以上居民测量血糖,为40周岁以上居民和高危人群检查肺功能;
4.居民体质测试;
5.为符合条件的居民提供家庭病床服务;
6.健康咨询、中医药健康服务等,并指导居民健康管理;
7.基本医疗服务以及转诊服务;
8.协议约定的个性化健康服务。
02、了解多D滴:部门解读
1、“社康服务扩容提质工程”作为重点工程第一项,在什么背景提出?
社区健康服务机构是居民健康管理服务的基础平台,发挥着分级诊疗制度的基层网底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基层堡垒作用。发展完善社区健康服务体系,是构建国际一流的整合型优质高效医疗服务和健康为导向的创新型医保制度。
2、“社康服务扩容提质”本质上解决什么问题?
发展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方式,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是加快实现“病有良医”,助力实现“老有颐养”,打造健康中国“深圳样板”的基础性工作。
3、目前,深圳社康服务存在哪些问题?
第一,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层级不清晰。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层级设置与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的政府管理架构相比,缺少街道一级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支撑。
第二,医疗资源配置效率不够高。分级诊疗引导机制不健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不清晰,上下联动、分工协作不紧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仅完成全市门诊总量的51.3%。
第三,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不强。社康机构网点不足(按每2万人口左右设置一家社康机构标准,缺口200多个)、规模小(平均面积965㎡,低于国家最低标准1400㎡)、用房不稳定(租赁用房占比55.71%)、装备配置不强(X光、心脏彩超、动态心电装备配置率均只有10%左右)、人员不足(每万人社区卫生技术人员7.4名,远低于北京18.4名、上海12.9名、广州9.1名)。
4、未来,深圳从哪些方面提升社区健康服务能力?
一是推动社康服务体系多层次发展。修订社康机构设置标准,推进社区医院、社康中心、社康站多层次、多元化、便民化、特色化发展。推动在常住人口超过10万人且辖区内无区属综合医院(含中医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的街道规划建设1家4500㎡以上的政府办社区医院、常住人口超过2万人的社区至少建设1家1400㎡以上的社康中心,其他社区原则上至少有1家社康站。
二是提升社区健康服务能力。完善社康机构基本设备配置和用药目录,实施社康机构装备提升计划,落实门诊特病用药清单。推动全科门诊与专科门诊分离,推动医院门诊服务向社康机构下沉,在社康机构建成2000个以上专科医生工作室。推动智能健康装备、可穿戴设备在家庭病床服务中的运用,提升家庭病床服务质量。
三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品质。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激励机制,建立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基础、以健康管理结果为绩效目标的门诊慢性病医疗保险支付政策,更好发挥家庭医生“健康守门人”的作用。到2025年,老年人,残疾人,孕产妇,儿童,计划生育特殊家庭,高血压、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结核病患者,低保五保等10类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70%以上。
四是健全分级诊疗引导机制。逐步降低公立三级医院普通门诊补助,逐步提高疑难复杂病例补助标准,引导常见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下沉。改革医保支付制度,逐步建立与市属医院、区属医院、社康机构、社会办医院功能定位相协同的医保支付制度,引导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落实各自职责任务。探索统一社康机构和医院门诊部检验检查收费标准,建立医院社康一体化普惠便民的门诊服务收费政策,引导检验检查服务下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