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进入关怀版

首页 > 专题专栏 > 健康科普 > 健康常识

正确避震方式

信息来源: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信息提供日期:2024-01-23 10:08 【字体: 视力保护色:

  《健康素养66条》第27条 发生地震时,选择正确避震方式,震后立即开展自救互救。

  防震措施的重点主要是保证震时和震后有条不紊地进行防震救灾。


  (1)防震准备

  ①学习地震知识,掌握科学的自防自救方法。震前自防,是指有中、短期地震预报背景的地区,根据临震前所发现的宏观异常,采取简易有效的防震抗震措施的举动。另外,震前的物质准备也是很重要的。主要有高能量食品、水、急救箱等,放在震时紧急躲避处,以争取足够的等待外援时间。

  ②分配每人震时的应急任务,以防手忙脚乱,耽误宝贵时间。

  ③确定疏散路线和避震地点,要做到畅通无阻。

  ④加固室内器具。

  ⑤落实防火措施,易燃物品要妥善保管。

  ⑥学会并掌握基本的医疗救护技能,如人工呼吸、止血、包扎、搬运伤员和护理方法等。

  ⑦适时进行应急演习,以发现弥补避震措施中的不足之处和正确识别地震谣传。


  (2)震时应急

  ①瞬时抉择,珍惜12秒自救机会。地震发生时,人们能感觉到并受其害的主要有两种地震波,即专业人员常说的P波(纵波)和S波(横波)。每种类型以不同的传播方式和速度运动。P波运动速度最快,传播速度每秒钟8~9千米,最先到达地面。在震中区,P波使人感到的是上、下颠簸,造成的破坏不大,是给人们地震发生了的信号。S波的运动速度比P波慢,通常平均每秒钟4~5千米,是继P波后到达地表的破坏性极大的波。它使人感觉到的是前后左右的摇晃以及建筑物等的倒塌,是直接危害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波。因此,自我救助主要是在P波到达地面后的数秒钟之内的事。当P波到达时,应立即反应是地震发生了。若能在横波到达并造成破坏之前的十几秒内迅速躲避到安全处,就给人们提供了最后一次自救机会。一般称为12秒自救机会。另外,地声地光也是大震的预警信号。许多地声出现在震前10分内,到临震十余秒时声响最大。临震时先听到“呼呼”风声,接着是“轰轰”声,再就是“咚咚”声,之后地面开始震动。地光是地壳内溢出的气体,强化了低空静电场所致。其形状有带状、片状、球状、柱状,颜色以蓝、白、红、黄居多。地面微动可能是临震前震源区断层预滑造成应力波所致。历次大震的幸存者中,很多人就是观察到这些临震异常现象,判断有大震来临,迅速采取措施避险,而躲过了灾难。

  ②了解自己所处环境,果断采取相应措施。要迅速远离易爆和易燃及有毒气体储存的地域,避险时要远离高楼、大烟筒、高门脸、女儿墙、高压线以及峭壁、陡坡或海边,不要在狭窄的巷道中停留。


  (3)现场急救

  地震同时出现大批伤员,现场救护往往需在群众帮助下进行。做好现场指挥、现场伤员分类工作十分重要。

  ①现场指挥。救护人员要掌握现场特点,包括建筑物倒塌程度、可能受伤人数和地点,选择安全救护场地。组成现场救护指挥站,组织救援人员将伤员脱离受伤现场,在选定的安全场地对伤员进行现场救护。

  ②伤员的现场分类。根据伤员受伤各程度、部位、生命体征变化进行分类,有利于按伤员伤情的轻重缓急进行救护和向医院转送。机械性外伤,指人们被倒塌体及其各种设备的直接砸击、挤压下的损伤,一般占地震伤的95%~98%。另外,还有埋压窒息伤、完全性饥饿、烧伤等。


  (4)震后自救与互救

  据统计,唐山大地震,震时被压埋的人数为57万人,通过自救、互救脱险的人数达45万左右。一般来说大地震后半小时内救出的被埋压人员生存率达99%, 由此可见,自救、互救是减少伤亡的主要措施之一。

  自救。它要求被埋压人员:

  ①有坚定的生存毅力,消除恐惧心理,相信能脱离险地;

  ②不能脱险时,应设法将手脚挣脱出来,消除压在身上的物体,尽快捂住口、鼻,防止烟尘窒息,等待救援;

  ③保持头脑清醒,不可大声呼救, 用石块或铁具等敲击物体来与外界联系,保存体力,延长生命;

  ④想方设法支撑可能坠落的重物,若无力自救脱险时,应尽量减少体力消耗,等待救援。

  互救。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注意听被困人员的呼喊、呻吟、敲击声;

  ②要根据房屋结构,先确定被困人员的位置,再行抢救,以防止意外伤亡;

  ③先抢救建筑物边沿瓦砾中的幸存者,及时抢救那些容易获救的幸存者,以扩大互救队伍;

  ④外援抢险队伍应当首先抢救那些容易获救的是医院、学校、旅社、招待所等人员密集的地方;

  ⑤救援需讲究方法。首先应使头部暴露。迅速清除口鼻内尘土,防止窒息,再行抢救,不能用利器刨挖;

  ⑥对于埋压废墟中时间较长的幸存者,首先应输送水或饮料,然后边挖边支撑,注意保护幸存者的眼睛;

  ⑦对于颈椎和腰椎受伤的人,施救时切忌生拉硬抬;

  ⑧对于那些一息尚存的危重伤员,应尽可能在现场进行救治,然后迅速送往医院和医疗点。

附件下载

分享到: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