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来,寒来暑往,春、夏、秋、冬一年四季自然交替。中医养生讲究顺应天时,即人应随着季节变化调节自我,保持内外协调统一、阴阳平衡,以达到养生保健、健康长寿的目的。
“民以食为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饮食养生,而饮食养生同样应顺应天时。下面,将针对广东四季特点,给大家送上几款美味的药膳食疗——
春季:养肝健脾助阳气
中医认为,春天是肝旺之时,趁势养肝可避免夏季到来后的阴虚,而春季补肝又不能过,否则易导致肝火过旺,因此,春季市民应选择养阴生津、润肺健脾、静心的药膳汤饮,以防肝气横逆。下面是一款适合春季的养生茶饮——
黄芪芡实杞子菊花茶
材料:黄芪15-20克、芡实10-15克、枸杞子10克、菊花10克、水约1000毫升(1-2人份)。
做法:以上材料先用水浸泡30分钟,然后将药材及泡的水一并倒入养生壶或者砂锅中煲20-30分钟。
功效:
黄芪:性甘、微温。有补气健脾,升阳举陷,利尿消肿,托毒生肌、增强机体免疫的功效。
枸杞子:性甘、平。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的功效。
芡实:性甘、涩、平。具有益肾固精,健脾止泻,除湿止带的功效。
菊花:性苦、辛、微寒。有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热解毒,清肝明目的功效。
黄芪芡实杞子菊花茶:具有提升免疫力、预防感冒,祛湿、清肝、明目、养颜等功效。
夏季:去暑化湿滋阳养阳
广东的夏季,不仅炎热,还湿气严重,总让人不爽,影响人的胃口。中医认为,夏季阳盛,属火,与心相应,饮食应以清补为原则,挑选的食物要利于滋阴养阳、健脾、降暑、祛湿,以达到养生的目的。下面这款汤饮尤其适合夏季饮用——
冬瓜薏苡仁陈皮汤
材料:薏苡仁50克、冬瓜500克、陈皮5-8克、鸭肉500克、生姜2片、蜜枣1颗(3-4人份)。
做法:薏苡仁浸泡半小时,鸭肉、冬瓜洗净,砍成大块。以上材料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水,大火煲开后转文火,煲1.5小时后,加入盐调味即可。
功效:
薏苡仁:性甘、凉。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但薏苡仁性凉清热,孕妇不建议食用。
陈皮:性辛、苦、温。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作用。
蜜枣:具止咳润补肺肾、化痰平喘作用。
冬瓜:具有清热解暑、利尿等功效。
鸭肉:性微寒,滋阳补虚,利尿消肿。古药书《日用本草》谓之鸭肉“能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补气解水,养胃生津”。但是个别人对鸭肉有忌讳,也可改用瘦肉。
陈皮薏苡仁冬瓜汤:有句谚语“一两陈皮一两金,百年陈皮胜黄金”, 中医认为陈皮能理气健脾,行气止痛,燥湿化痰,调理脾肺气机。“冬瓜薏苡仁汤”加入陈皮,不仅清甜美味,还有滋阴养胃、健脾利水、祛暑等养生功效,且该汤水清润美味,非常适合夏季饮用。但孕妇不建议饮用。
秋季:养阴甘润保肺
秋季,古人认为,主要是阳气收敛,人体机能经过盛夏的激越亢奋之后,进入秋季半休养和补充的阶段,则常表现为外界悲秋清凉,内则余热未消,人即有干燥的表现。因此,秋季饮食上宜甘润保肺,切忌辛燥。同时,养生之道常有“春蒸、夏拌、秋汤、冬煲”之言,即指烹饪上,春季适合蒸煮、夏季常用凉拌、秋季适宜汤饮、冬季多用炖煲。下面介绍一款适合秋季常饮的汤——
沙参玉竹瘦肉汤
材料:沙参25g、玉竹15g、瘦肉250克(3人份)。
方法:将以上药材放入汤盅,加入浸泡20分钟。然后与切成大块的瘦肉一并炖1小时后,加入适量盐即可。
功效:
沙参:性甘、微寒。具有养阴清肺,益胃生津的功效
玉竹:性甘、微寒。具有养阴润燥,生津止渴等功效。
沙参玉竹瘦肉汤:有养阴润燥、除烦、止渴的功效,适合男女老少整个秋季饮用,且尤其适合热病阴伤、咳嗽烦渴、经常熬夜的上班一族。
冬季:养阴补肾
中医认为冬季与肾是相应的,俗话说“冬季进补,来年打虎”。肾为先天之本,是人体生命的先天根本,关系着人类的生存繁衍,人体的衰老往往最先表现为肾的衰老,所以想长寿,冬季应注重补肾。但是中医“肾虚”中的“肾”,并非单纯是一个解剖学上的概念,而是一个系统,一个综合性的功能单位。中医诊断肾虚,常以人容易出现自感疲劳、腰膝酸软、小便清长、尿频夜尿多或手脚冷等症状为准。下面介绍一款适合男女老少的冬季补肾茶饮——
菟丝子黄芪枸杞茶
材料:菟丝子15克、黄芪15克、枸杞10g。
做法:将菟丝子、黄芪加水浸泡20分钟,用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25分钟。再放入枸杞子煮5分钟即可。
功效:
菟丝子:性辛、甘、平。有补肾益精,养肝明目等功效。
黄芪:性甘、微温。有补气健脾,升阳举陷,利尿消肿,托毒生肌的功效。
枸杞子:性甘、平。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的功效。
菟丝子黄芪枸杞茶:平补肝脾肾,适用于肾虚之人,如有夜尿频多、眩晕乏力、腰酸背痛、耳鸣耳聋等不适症状均可使用。
养生药膳茶饮,既能养身,又能养心!在忙碌的日子里,给自己炖一碗汤或泡上一杯茶,让自己的生活更有品质;给家人一碗汤或泡上一杯茶,给家人更多的关爱;给同事们泡上一杯养生茶,让更多人感受你的热情。健康叮咛:药膳为预防性调理养生之用,不能作为治疗用药,如有不适症状,请到医院就诊。
文:深圳市中医院 黄淑芬
审稿专家:深圳市健康科普专家 李红(罗湖区中医院)
编辑:深圳市健康科普“两库一机制”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