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有这样的经历:总是听中医讲起,你肝不好,你肾不好......?感觉自己生了重病,一身都是伤,咱也听不懂,咱也不敢问。
其实,中医所讲的肝、肾等术语,并非您平常吃到的猪肝鸭肾,而是传统中医理论中,代表人体不同功能,却又互相联系的五个生理功能体系,即“五脏”——肝、心、肺、肾、脾。如果五脏不能协调工作,气血运行不畅,体内的废品堆积,就会逐渐演化为“疾病”。
开篇提到,“肝不好”,其实是指中医五脏之“肝”所代表的部分生理机能出现异常,故而在人体表现出了一些特定的现象,并不一定等同于发现了“脂肪肝”、“肝炎”、“肝硬化”等等西医体系下的肝脏病变。
中医五脏之“肝”,与气血和情绪关系最密。它在体内像一棵茁壮成长的小树苗,枝芽需要生长得条达,顺畅。
若肝气这棵“小树苗”生长受限,人体一身的气机都将受到影响,运行不畅。血液缺少了气机的推动力,则可能会形成“气滞血瘀”的病理证型。若气滞血瘀发生在脾胃,容易见到胃口不好,餐后腹胀,是由于吃了食物消化运转不了,不能转化成气血供人体使用,于是运化不了的食物便成为了体内堆积的废品(水湿),进一步阻滞气血运行,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肝气亦不可“拔苗助长”,若肝气过于旺盛,而身体的正气不足,如将军打仗,攻城略地,势必会影响一方百姓的安定,对身体多方面造成不良的影响。形成“肝阳上亢”、“肝脾不和”等病理证型。二者皆属于肝气太过,干扰他脏。若肝气克制脾土,脾胃功能受抑制,脾气亏虚,则又容易进入上述水湿阻滞气血运行的病理循环中。若肝气上扰心神,又可见睡眠不安、多梦、头晕、头痛等情况。
那么在家中如何调理自己的肝气呢?向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调养方法:
情绪是调节肝气的一剂良药。情绪急躁易怒,容易使肝气过旺;相反,遇事苦闷,心情抑郁,容易形成肝气郁滞,阻遏气血运行。可见,调节好情绪,不生大气,不生闷气,寻找适合自己的疏解途径,如唱歌、写日记、运动等,能够调畅肝气,疏肝解郁,直接或间接地改善气血运行与脾胃的运化功能。
作息起居要规律,根据中医经络循行规律,夜间23:00-3:00点是肝、胆经气休养生息的时间。五脏之肝与六腑之胆相互络属,互为“兄弟”,彼此影响。如果在这段时间里,我们不睡觉,反而熬夜去工作、游戏、聚会,那么肝气就失去了最佳的修养时间。久而久之,将会导致肝气的偏颇。中医学认为,五脏之肝是人体“血”的“仓库”,正常情况下,肝负责保持充足的气血库存,以供养人体日常的消耗。若长期熬夜不睡觉,伤阴耗气,则人体气血的状况容易处在“消耗有余,补养不足”的状态,除了表现为气虚乏力、少气懒言、身恶风寒等“气虚”症状,还常伴有口燥、咽干、目涩等“阴虚”的表现。所以,规律作息,早睡不熬夜,可谓是“一石多鸟”,“零投入,高回报”,健康投资的不二选择。
饮食,对于调节肝气也同样重要。当食入过多煎炸、肥腻的食物,或生冷、冰冻的食物之后,会增加脾胃运化的负担,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运化功能降低。若加之脾胃受到肝气的克制,无法超负荷地将饮食转化为自身所需的气血,就会产生“湿气”,并逐渐堆积在体内。所以,日常的饮食,需要清淡和温暖,不宜“过冷过热”。
生活中可常用药膳,进行自我调护,如“行气理中粥”。煮大米(粳米)粥,放入适量陈皮(3-5g)、1-2片生姜、1颗红枣。生姜、大枣顾护中焦,补益脾胃,防止肝气克制,未病先防;陈皮辅助行气,开郁散结。若气滞已久,湿气较重,陈皮可适当加量(5-10g),生姜仅放入1片,大米与薏米各半,以加强行气化湿作用,同时预防湿气化热,避免逐渐形成“湿热内蕴”的病理证型。如湿热已成,加之情绪易激易郁,导致肝胆经络循行不畅,出现头颠顶部、头两侧或胸胁部胀闷,疼痛,可适当配合饮用菊花茶,以平抑风木,清肝泻火。
菊花具有清肝明目,清热解毒的作用,但不宜过量食用,因为菊花性质寒凉,过量食用会损伤体内的正气。故已有大便溏、不成形、餐后腹胀或脘腹冷痛的朋友,饮菊花茶时应注意少量即可。同时,也适合常煮“行气理中粥”,除上述食材外,另放入山药,切碎,与大米一同煮至软烂。肝火过旺,久必伤阴耗气,山药在补脾益气的同时,能够养阴生津,补充肝火的消耗。
自行穴位刺激,也能调理肝气。比如按揉双手合谷穴及双足太冲穴,能够促进肝经经气的通达条畅,疏肝解郁。配合按揉双膝下的足三里穴,能够健运脾胃,防肝克脾。
文:深圳市宝安中医院治未病中心 周海
审稿专家:深圳市健康科普专家 李红(罗湖区中医院)
编辑:深圳市健康科普“两库一机制”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