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进入关怀版

首页 > 专题专栏 > 健康科普 > 健康常识

“我恨你们,为什么要生下我。”

信息来源: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信息提供日期:2024-01-23 15:30 【字体: 视力保护色:

  2019年4月17日的晚上,一辆白色的轿车,在途经卢浦大桥时停在了桥中间。车里冲出了一个男孩,直直奔向桥边跳了下去。

  据新闻报道,男孩是因为在学校和同学发生矛盾。母亲载其回家,路上还在不停批评他,最终酿成了一桩惨剧。一个年轻生命离去,这是一个悲剧,也是一堂沉重的生命课。

  然而,这样的惨案已不是第一次发生。

  15岁的孩子在和老师发生争执后,跳楼身亡;

  9岁的孩子被父母责骂后,勒住了自己脖子;

  4岁的孩子拿起剪刀,对准自己的肚子……

在《中国儿童自杀报告》中

中国儿童自杀率世界第一

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

每分钟就有2个人死于自杀

还有8个自杀未遂

……

  当聊到孩子心理问题时,我发现很多人都在指责这些孩子:心理太脆弱,轻视生命。但在上面这个案件中我看到的,不过是一个崇尚“暴力教育”的家长,教出了一个不会控制情绪、看不到自己生命价值的孩子。

  “压死骆驼的是最后一根之前的每一根稻草!”

就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所示

人生最高层次的需求是归属、是被爱

  与我们父母辈当时连温饱都成问题的年代有所不同,如今成长在生活优渥的环境中的孩子,他们内心对于精神层面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而我们绝大多数的家长,都只是满足了孩子物质上的基本需求,并觉得这就等于给了孩子最好的爱和关怀。

  家庭教育的灾难,往往就如一场大的火灾一样。最初是没人在意的星星之火,最后当一切变得不可挽回时,万千悔恨、自责,都将成为终身的遗憾……

  而孩子精神世界崩塌的最初表现:往往是对学校的排斥,对父母的排斥,他们企图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幼小的心灵对周遭的不满。

  毕竟,一个对爸爸妈妈的爱产生质疑的孩子,又如何做到向父母毫无芥蒂地倾诉呢?于是他们选择隐忍,默默地承受这种痛苦,直到手臂上出现划痕,老师约见家长,家长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NO.1
不去上学的孩子

  在我的工作中,接触到许多这样的儿童。

  他们声称不愿意去上学的理由千奇百怪,有的因为头痛,有的因为肚子不舒服,甚至是害怕看到同学。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家人愈逼迫他们,他们愈是封闭自我。

  这是我在援桂期间遇到的一个孩子。据说在学校三个保安都抓他不住,校长见到他都头疼。甚至学校会要求父亲陪儿子一同上学,坐在班级的最后一排。

  这项安排,名义上是帮儿子念书,实际上是罚爸爸上课。孩子觉得在同学面前丢脸,爸爸心情也不好受,对他们二人都是一种耻辱。结果搞得一家人矛盾激增,反而导致孩子更不愿意交流。

  也许孩子的老师和父母都以为问题出在孩子本身,我们总觉得是现在的社会压力大,学业压力大,或者环境太复杂,导致孩子出现这些反常的情况。

  但其实孩子的问题,有很大程度上来自他周围的环境。在面对这样的孩子,需要经过谨慎的思考才能收效,否则就会变成推卸责任,甚至将孩子越推越远,最终到了无法挽回的局面。

  在采取行动之前,必须先思考儿童问题背后的原因。

  只有察觉到孩子反常的举动,和孩子在情感上建立联结,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地给孩子“一针强心剂”。

NO.2
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每一种行为背后都有动机,每一种情绪背后都有诉求。

  孩子每一个反常的举动背后都有原因。这个原因需要我们用心去觉察,而不是看到的只是树叶黄了,却忽略了生病的往往是树根。

  孩子为什么会不肯去学校?

  这种现象的产生,有来自多方面的因素,除学生自身因素外,也与社会、家庭、学校这个大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

  1.家庭因素

  A. 家庭氛围不和谐,或家庭结构不稳定

  有的家长会在孩子面前毫无顾忌地争吵,甚至处于长期冷战、闹离婚的状态,这都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

  B. 家长期望值过高

  家长过于看重成绩,一味的追求分数,而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对孩子的要求过高,各种附加的补习,无端加大孩子的压力。

  C. 家长攀比心理严重

  当孩子的学习成绩成了父母之间攀比的对象,会增加孩子的压力,损伤孩子的自尊心。

  D. 亲子关系的反转

  很多父母平日里经常去催促、甚至责骂孩子。但一旦孩子出现情绪行为问题,反对孩子言听计从,毫无底线,无形中强化了孩子的逆反行为。

  2.学校因素

  A. 学校安排的学习任务过于繁重

  长期紧绷的学习状态,让很多孩子甚至他们背后的家庭都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

  B. 师生关系和乏味教学

  不良的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学生对其所教学科的消极情绪,把对老师的抵触情绪,带到日常的学习中。

  C. 校园霸凌

  在同学之间相互欺侮、孤立、言语攻击和打骂中,很多孩子开始出现严重的情绪问题。更可怕的是,有些孩子根本不敢去向老师和家长求助,担心被遭到变本加厉的欺凌。

  3.自身因素

  A. 心理素质不稳定、或心理承受能力欠佳

  对学习的期望过高,心理压力过大,精神过度紧张和疲劳,过分看重成绩,自卑心理严重。

  B. 自我控制能力差

  孩子为了转移压力,发泄情绪,很容易被一些消极因素影响,通过迷恋游戏、电子产品、网络交友等方式短暂地逃离家庭和学校,获得安慰。

  4.社会因素

  A. 职业分高低的观念

  “学习不好就找不到好工作”的想法一代一代的传递,让孩子倍感压力。

  B. 读书无用论

  如今的孩子获取社会信息的渠道很多,也接收了很多社会负面信息,诸如“网红经济”、“阶级固化”的概念很容易让他们产生读书无用、奋斗也是没有意义的想法。

NO.3
家长和学校应该怎么做

  孩子负面情绪的产生背后掺杂着多种因素,那么这一问题的解决,也必然涉及许多复杂方面,需要各方一同努力。

  对于儿童心理的关注,往往要从学龄前就开始进行,避免埋下隐患的种子。

  1.家庭方面

  随着我们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确承受着很多不该承受的压力,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儿童不断的接受外界的压力,并且承受着以往的儿童没有接触过的内容。

  在这个阶段的家长,不能对儿童过度的强调成绩的重要性,而忽略儿童在心理上和品质上的发展。

  好的爱是有界线的,懂得尊重孩子,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

  家长们要注重培养孩子健康的个性和自信心,激发和端正孩子的正面情绪,并要注重自身素养的提高。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才有力量去追逐自己的理想,不会在前进的路上迷失方向。

  2.学校方面

  儿童的负面情绪,一定要通过家长和老师对其进行适当的心理调适,不能通过“硬碰硬”的方式强制儿童进行自我调整。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并积极和家长进行沟通。

  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相互之间的反馈,全面认识儿童潜在的心理问题,尽早避免厌学现象的出现。而家长通过老师对孩子的描述,也要第一时间进行“自我检查”,反思自己在家中应该如何与孩子进行联结,对其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

  3.社会方面

  对于孩子的心理疏导,要从各个环节入手,根据每一个孩子的不同状况,进行不同的心理干预措施。

  对此,我们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定出一系列对应的干预措施,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助力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文:深圳市南山妇幼保健院 赵刚

审稿专家:深圳市健康科普专家 徐国建(深圳市康宁医院)

编辑:深圳市健康科普“两库一机制”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附件下载

分享到:
--
X